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0 12:06
摘要: 近日,寧夏醫科大學發佈多批政府採購意向,儀器信息網特對其中的儀器設備品目進行梳理,統計出14項儀器設備採購意向,預算總額達1.27億元。
近日,寧夏醫科大學發佈14項儀器設備採購意向,預算總額達1.27億元,涉及高效液相色譜分析系統、中藥活性成分高效製備液相色譜系統、氣相色譜質聯用系統、智能全波長光譜分析系統,高精度激光共聚焦顯微鏡等,預計採購時間為2025年6~9月。
部分採購儀器
全光譜圖像分選流式細胞儀
全光譜圖像分選流式細胞儀(Full Spectrum Imaging Cell Sorter, FSICS)是傳統流式細胞儀與全光譜檢測技術、高分辨率成像技術深度融合的新一代細胞分析與分選工具。它突破了傳統流式 「僅檢測熒光信號強度」 的侷限,既能精準量化細胞的多參數熒光信息,又能捕獲細胞的形態學細節,還可實現目標細胞的高效分選,廣泛應用於免疫學、腫瘤學、細胞生物學、再生醫學等領域。
高精度激光共聚焦顯微鏡
高精度激光共聚焦顯微鏡是傳統光學顯微鏡與激光技術、共聚焦原理、高靈敏度探測技術深度融合的高端成像設備。它通過 「逐點掃描 + 共聚焦針孔過濾」 的核心機制,突破了傳統寬場顯微鏡 「焦點外熒光干擾」 的侷限,可實現生物樣本(如細胞、組織)的三維高分辨率成像、動態追蹤、多標記分析,是細胞生物學、神經科學、腫瘤學、材料科學等領域研究的 「核心可視化工具」。
智能全波長光譜分析系統
智能全波長光譜分析系統是融合現代光譜技術、人工智能算法、自動化控制技術的高端分析設備,核心功能是對物質在全波長範圍內的光學響應(吸收、反射、發射、散射等)進行高精度採集與智能解析,最終實現物質的定性識別、成分定量、結構分析或特性評估。其本質是通過 「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建立物質光學特徵與內在屬性的關聯,再借助智能算法提升分析效率與準確性,廣泛應用於科研、工業、環保、食品、醫療等領域。
詳細採購清單:
寧夏醫科大學2025年6~9月儀器設備採購意向匯總表
採購 項目 |
需求概況 |
預算 萬元 |
採購 時間 |
基礎醫學院2025年度寧夏基礎醫學研究中心設備採購項目 |
寧夏基礎醫學研究中心擬建成多組學超微量高靈敏液體活檢分析平臺,需購置相應配套設備,如超微量高靈敏靶向蛋白組分析儀、全自動核酸提取儀、熒光計、高通量自動化移液工作站等。 |
500 |
2025年6月 |
顱腦疾病重點實驗室2025年度微型雙光子顯微鏡採購項目 |
寧夏顱腦疾病重點實驗室是寧夏地區從事神經科學研究的科研實體。實驗室緊緊圍繞嚴重危害國家和寧夏地區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顱腦疾病,系統深入開展顱腦常見疾病發病機制、預防與臨牀診治,以及對腦功能的探索研究,形成以功能性腦病以及顳島功能為核心的特色研究方向。隨着腦科學飛速發展,實驗室技術平臺需升級,神經科學研究需深化,對新一代儀器設備的需求日趨顯著,提升實驗室科研平臺基礎條件。 需採購1台微型雙光子顯微鏡,為國產設備。 |
360 |
2025年7月 |
2025年度寧夏藥物創制與仿製藥研究重點實驗室科技基礎條件建設項目 |
計劃採購表面等離子共振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系統1台儀器設備,用於滿足實驗室科研項目執行需求和提高創新能力提供條件。實驗室現具備安裝場地,計劃2025年內完成採購並正式使用。 |
510 |
2025年6月 |
2025年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更新項目(四標段) |
高效液相色譜分析系統1套、中藥活性成分高效製備液相色譜系統1套、氣相色譜質聯用系統1套、智能全波長光譜分析系統1套,高精度激光共聚焦顯微鏡1台、高效液相色譜儀2台、微粒製備及粒徑檢測系統1套、圓二色譜儀1台、細胞因子定量分析儀1台 、高效液相色譜儀1台,用於提升學院教學科研平臺建設。 |
1274 |
2025年9月 |
2025年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更新項目(五標段) |
口腔技能訓練及實時評估系統一套(包括教師1台,學生機4台)。口腔臨牀模擬實習系統2套(每套包含1台教師機,30台學生機),牙科綜合治療機1套(包括1台教師機,19台學生機). 用於教學、培訓、臨牀、科研等,提升學院實驗室教學平臺建設。 |
810 |
2025年9月 |
2025年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更新項目(六標段) |
寧夏顱腦疾病重點實驗室是寧夏地區專門從事顱腦疾病及神經科學研究的科研實體。實驗室緊緊圍繞嚴重危害國家和寧夏地區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顱腦疾病,系統深入開展顱腦常見疾病發病機制、預防與臨牀診治,以及對腦功能的探索研究,形成以功能性腦病以及顳島功能為核心的特色研究方向。隨着實驗室不斷發展壯大以及社會需求對實驗室軟硬件需求日益增高,對新一代儀器設備的需求日趨顯著,實驗室除需保障正常的運行之外還要更新大型核心科研設備,從而進一步提升實驗室創新研究水平和研究深度,進一步完善科研平臺建設,提高實驗人員技術水平,提升平臺服務功能。寧夏醫科大學科研設備以舊換新項目是將一些無法正常使用或不能滿足目前科研需求的老舊儀器設備以舊換新,更新為性能更優、功能更全的同類功能設備,以此達到提升實驗室科研平臺儀器設備的硬件與軟件條件。 需採購儀器的數量:6台,5為進口設備,1台為國產設備;分別是:膜片鉗系統結合鈣成像1套,大、小鼠腦電肌電記錄分析系統1套,動物生理指標遙測系統1套,小動物能量代謝與行為表型監測系統1套,高分辨多色三維組織細胞成像分析系統1套和冷凍切片機1台。 |
1530 |
2025年9月 |
2025年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更新項目(七標段) |
購置1.多功能超微量蛋白質表達定量分析系統1套;2.自動組織切片製作系統1套;3.全自動微流控免疫分析系統1套;4.生殖健康人工智能大數據模型訓練系統1套;5. 核酸自動工作站1套;6.受激發損耗顯微成像系統1套。更新實驗室老舊儀器設備,提升科研平臺硬件水平,產出高質量科研成果。 |
1120 |
2025年9月 |
2025年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更新項目(八標段) |
1.空氣淨化系統(空調系統和 送風系統)1套;2.多功能步入式洗籠消毒機1套;3.微酸性次氯酸水生成器1套;4.雙面小鼠IVC 籠具1套;5.小動物無線遙測系統1套;6.電子煙/捲菸吸菸機/小動物肺功能檢測系統1套;7.小動物精準口鼻暴露染毒系統1套;8.超高效液相色譜-三重串聯四極杆質譜聯用儀1套;9.小動物三維多模式成像系統1套。用於提升科研共享平臺的建設。 |
1465 |
2025年9月 |
2025年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更新項目(九標段) |
1.共聚焦細胞成像檢測系統 1套,用於活細胞成像和功能研究,支持模式生物、3D 細胞、類器官成像檢測,能進行離子通道研究,細胞水平的成像及分析,細胞長時間動態實時觀察,組織切片、組織芯片成像等多維度的全自動成像研究;2.全光譜圖像分選流式細胞儀1套,用於細胞的多參數、高通量的精準分選與功能分析;3.蛋白質工作站 1套,用於蛋白質純化、檢測、表徵分析等功能研究,包含蛋白質純化系統、微量檢測系統、表徵檢測系統和凍干係統 ;4.超高速離心工作站 1套;5.血液分析系統 1套,用於分析血液流變特性、測試血液凝塊的力學性,研究材料流動和變形行為;6.顯微鏡數字化分 析處理系統 1套 ,用於用於幫助採集透射電子顯微鏡的電子束信號對生物組織微細結構分析和功能研究提供幫助和生物切片快速掃描分析,包含透射電子顯微鏡相機和病理切片掃描儀。 |
1335 |
2025年9月 |
2025年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更新項目(十標段) |
1.激光顯微切割系統1套;2.配置顯微鏡系統1套;3.數字病理成像系統1套;4.全自動單細胞分選系統1套。 |
500 |
2025年9月 |
2025年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更新項目(十一標段) |
採購超速冷凍離心機1台,用於分離微小生物顆粒或對温度敏感的樣本。它能在極高速(可達100,000 rpm以上)和低温(如4℃至-20℃)條件下運行,廣泛應用於核酸(DNA/RNA)、蛋白質、病毒、細胞器等生物大分子的純化,以及外泌體、脂蛋白等臨牀研究樣本的製備。其高離心力和低温保護特性,使其成為分子生物學、蛋白質組學、疫苗研發等領域的關鍵工具。 |
85 |
2025年9月 |
2025年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更新項目(一標段) |
採購標的數量:8套(介入式虛擬訓練系統1套、高級綜合模擬人1套、外科腹腔鏡手術模擬器2套、內鏡虛擬訓練系統1套、超級智能綜合模擬人1套、耳鼻咽喉內窺鏡1套、眼底圖像處理系統1套)。用於教學、培訓、科研等,提升學院實驗室教學平臺建設。 |
1223 |
2025年9月 |
2025年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更新項目(二標段) |
信息化集成化信號採集與處理系統34套、大屏輔助教學系統4套。(備註:其中信息化集成化信號採集與處理系統設備採用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網絡化為一體設計原則,將智能化集中控制子系統、信息化生物信號採集系統、呼吸機、肛温儀、照明系統、氧氣濕化瓶、剪毛器、局部補光燈等實驗常用設備集為一體,可以測量實驗動物的動作電位、神經放電、肌電、腦電、眼電、心電、心肌細胞動作電位、胃腸電、慢速電信號、中心靜脈壓、左室內壓、壓力、張力、呼吸等信號並進行分析;大屏輔助教學系統內置50多個經典動物實驗教學內容,同時也允許教師自己擴展教學內容,對於每一個內置教學模塊,系統提供包括:實驗講解PPT,電子教材,微課、實驗操作錄像、虛擬實驗和小測驗等六大功能模塊)。可提升本科實驗教學條件和質量。 |
600 |
2025年9月 |
2025年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更新項目(三標段) |
超分辨激光共聚焦顯微鏡1套,高通量大分子熒光檢測痕量分析系統2套,智能、自動化樣品前處理檢測系統1套,動物行為學檢測系統1套,蛋白質檢測系統1套,電化學分析系統1套。 |
1341 |
2025年9月 |
寧夏醫科大學(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是寧夏唯一一所醫學類本科高等院校,也是國家教育部、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與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學校前身可追溯至1958年建立的寧夏醫學院,1972年上海鐵道醫學院遷至銀川並與寧夏大學醫學系合併重建寧夏醫學院,2008年正式更名為寧夏醫科大學。
學校現有雁湖、雙怡兩個校區,佔地面積共1700畝,設有18個教學機構,涵蓋醫學、理學、管理學和工學4個學科門類,開設23個本科專業。擁有6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全日制在校生達13612人(含博士、碩士、本科生、留學生等)。學校秉承「修德濟人、篤學精術」的校訓,致力於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服務區域醫療衞生事業。
科研水平:立足西部、特色鮮明、持續突破
寧夏醫科大學作為西部地區重要的醫學科研重鎮,始終堅持「開放辦學、內涵發展、強化特色、注重創新」的辦學理念,在科研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儘管地處西北,資源相對有限,但學校充分發揮地域優勢,聚焦民族地區高發疾病、地方病防治、中醫藥現代化及公共衞生等關鍵領域,形成了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科研體系。
近年來,學校科研實力穩步提升,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高水平課題,科研經費持續增長。學校在心血管疾病、生殖醫學、神經科學、中西醫結合、預防醫學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並積極推動成果轉化與臨牀應用。
尤為值得稱讚的是,學校高度重視學科交叉與協同創新,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提升了在國內外學術界的影響力。其臨牀醫學和藥理學與毒物學兩個學科已進入ESI全球前1%,標誌着學校在相關領域的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一成績充分體現了寧夏醫科大學在科研上的戰略定力和卓越執行力。
此外,學校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包括博士生導師180人、碩士生導師1150人,為高質量科研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學校還建有多個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平臺,形成了「基礎研究—臨牀轉化—社會服務」全鏈條創新體系,充分展現了其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健康需求的強大能力。
重點實驗室與科研平臺
寧夏醫科大學依託醫學優勢,在生物學、藥學、基礎醫學、環境與健康等相關方向佈局了一批高水平科研平臺,尤其在民族醫藥、地方病防治、藥物研發、分子醫學等方面表現突出。
科技部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人類干細胞研究所。聚焦乾細胞生物學、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開展干細胞定向分化、基因編輯、細胞治療等前沿研究,屬於「生物+醫學」交叉高地。
生育力保持省部共建教育部協同創新中心,國內首個專注於生育力保護的研究平臺,圍繞生殖障礙機制、輔助生殖技術、生育力保存材料開發等開展系統研究,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重大疾病分子機制與干預協同創新中心,聚焦腫瘤、代謝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的分子機制,推動靶向藥物篩選與新型治療策略研發。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重點學科(8個):中醫脾胃病學、民族醫學、中醫腎病學、推拿學、温病學、民族藥學、中醫診斷學等。
其中「民族醫學」和「民族藥學」緊密結合寧夏及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用藥傳統,開展民族藥有效成分提取、質量控制、藥理作用機制等研究,具有顯著地域特色。
寧夏顱腦疾病重點實驗室,研究腦卒中、癲癇、帕金森病等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病機制與干預手段,涉及神經生物學、分子影像、生物材料等領域。
寧夏生殖與遺傳重點實驗室,開展遺傳病篩查、基因檢測技術、胚胎發育調控等研究,支撐出生缺陷防控。
寧夏人類疾病分子診斷重點實驗室,聚焦疾病標誌物發現、分子探針設計、快速檢測試劑開發,屬於「生物+材料+醫學」交叉平臺。
寧夏心血管系統疾病重點實驗室,研究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的分子機制與藥物靶點。
寧夏癌症分子病因學重點實驗室,探索環境因素(如污染、飲食)與癌症發生的關係,體現「環境-基因-健康」交互研究。
寧夏藥物工程研究中心,從事新葯研發、製劑優化、中藥現代化、緩釋材料開發等,推動本地醫藥產業發展。
寧夏醫學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涉及生物傳感器、可穿戴醫療設備、智能診療系統等「材料+電子+醫學」融合方向。
寧夏基礎醫學研究中心,統籌協調基礎醫學重大研究任務,支持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等前沿探索。
自治區級臨牀醫學研究中心,寧夏慢病管理臨牀醫學研究中心、寧夏精準醫學臨牀研究中心等,推動生物樣本庫建設、組學數據分析、個體化治療方案制定,為「生化環材」研究成果提供臨牀驗證場景。
寧夏醫科大學雖地處西北,卻以強烈的使命感和創新精神,在醫學科研領域走出了一條「特色引領、重點突破」的發展之路。其科研水平不僅體現在ESI學科進入全球前1%的硬指標上,更體現在對民族地區健康問題的深度迴應和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上。
未來,隨着「西部一流、國內知名、特色鮮明的應用研究型大學」建設目標的推進,寧夏醫科大學將在生命健康科技前沿和區域重大健康需求之間架起更加堅實的橋樑,為中國西部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醫學進步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