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0 19:03
(來源:企觀國資)
2025年,車企的邊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與重塑。
當大眾還在為飛行汽車劃破天際的畫面所震撼,領先的車企卻已將目光投向了更遠之處。它們悄然跨入人形機器人領域,佈局下一代智能終端。車企不再一味圍繞「造車」競爭,而是逐漸開啟了一場邁向「泛機器人化」、推動高度集成智能生活的生態革命。隨着車企的征途持續超越車輪的界限,一場深度融合「車、人、機器」的產業變革大幕正在拉開。
9月7日,特斯拉旗下AI賬號「TeslaAI」發佈了首條微博。配圖是特斯拉人形機器人,並俏皮地配文「一直在努力改善自己的身材」,瞬間吸引了大眾目光,也讓特斯拉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佈局再次成為焦點。該賬號認證為特斯拉官方賬號,其簡介明確表示將聚焦於人形機器人、智能輔助駕駛、Robotaxi,以及Dojo超級計算集羣等AI業務板塊。
官方微博截圖
這只是汽車行業全面進軍機器人領域的一個縮影。
01
帶頭者特斯拉
在年初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特斯拉第二代Optimus人形機器人的亮相再次成為焦點。自2022年10月首次發佈以來,這款以《變形金剛》領袖命名的人形機器人,始終承載着特斯拉超越電動汽車、邁向廣義智能體制造的宏大願景與野心。埃隆·馬斯克多次強調,特斯拉的終極未來將「減少對電動車的專注,全力押注自主機器人」。
從技術層面看,特斯拉為Optimus築起了技術壁壘。這款機器人直接沿用特斯拉成熟的FSD芯片,單芯片算力達1 PFLOPS,能支持實時3D環境建模與動態路徑規劃;視覺感知系統則搭載三顆Autopilot攝像頭,搭配力傳感器與紅外傳感器,可實現毫米級的操作精度。這種將自動駕駛技術遷移至人形機器人的思路,讓特斯拉在覈心技術落地效率上遠超同行。而馬斯克對其商業化的設想更為具體:當產量突破100萬台時,Optimus單價有望降至2萬美元,這一價格一旦實現,將徹底打開消費級與工業級市場的雙重空間。
不過,Optimus的量產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馬斯克曾多次調整量產時間表。從2025年初CES展上提出「年內生產數千台、2026年擴產至5萬-10萬台」,到3月宣佈「年內試產5000台、2026年產能提至5萬台」,再到4月因中美貿易爭端受阻,美方收緊稀土材料出口管制,而這類材料正是機器人內置電機的關鍵,導致量產計劃被迫承壓。
儘管截至目前,特斯拉尚未完全兑現此前承諾,但從其戰略動作中仍能看到堅定佈局:9月公佈的宏圖計劃第四篇章(下稱「第四篇章」)明確提出,要通過研發相關產品與服務,引領人工智能走進物理現實世界,馬斯克的鉅額薪酬計劃也將「累計交付100萬臺機器人」列為核心目標,他更是在發佈第四篇章的當天在X平臺上公開表示,預計未來特斯拉約80%的價值將來自Optimus機器人。
足見特斯拉對該領域的長期投入決心。
當下,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競爭已進入新階段。摩根士丹利5月報告預測,到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5萬億美元,投入使用數量或超10億台。如此龐大的藍海,吸引着全球車企與科技公司紛紛入局。
儘管如此,特斯拉的領跑地位仍被市場認可。中信建投證券分析稱:「特斯拉Optimus始終是機器人行情的核心。」中信建投證券認為,前期量產波折后,2026年的產能規劃逐步清晰,后續V3版本的發佈與量產推進,都將為板塊帶來利好;而國產供應鏈在傳感器、靈巧手等環節的突破,也在間接為特斯拉的規模化生產提供支撐。
科技行業分析師高正林對《企業觀察報》表示:「對特斯拉而言,Optimus已遠非單純的新業務探索,而是決定其未來數十年行業地位與話語權的戰略核心。儘管短期內仍面臨供應鏈約束與量產進度的挑戰,但依託其在自動駕駛領域積累的技術遷移能力、清晰的商業化規劃,以及馬斯克對‘將人工智能帶入物理世界’的持續投入,特斯拉正在人形機器人這一前沿賽道穩步推進,目標直指重新定義整個產業格局。」
市場對此反應迅速而積極。在TeslaAI發佈首條微博后次日,A股機器人概念股全線走強。其中,京交所新上市的三協電機單日暴漲757%,坤博精工上漲逾21%,綠的諧波漲超13%,泰禾智能、世運電路、鳴志電器及三花智控等多股漲停;拓普集團、立訊精密、春興精工等產業鏈重點企業漲幅也均超7%,顯示出資本市場對特斯拉人形機器人戰略的高度認可與持續期待。
02
「東方速度」崛起
在人形機器人從技術探索邁向產業爆發的關鍵變革期,特斯拉不僅是這一輪產業浪潮的技術「定義者」,更是推動其突破實驗室壁壘、走向規模化量產的核心推手。而在這條曾由西方長期主導的高科技賽道上,中國正以全產業鏈協同優勢與多層次創新生態迅速崛起為全球競爭中不可忽視的關鍵力量。
高正林認為,隨着國內車企的深度入局,它們不僅將成熟的電動化與智能化技術進行跨領域遷移,更以整車級的系統工程能力和成本控制經驗,大幅壓縮人形機器人從研發到量產的周期與門檻。這種基於汽車工業強大生態的「造人」模式,正在全球範圍內加速重構產業競爭格局。東方的產業腳步愈發堅定和明確,一個由中國供應鏈、中國市場與中國創新共同支撐的人形機器人新生態,正在成為現實。
從產業根基來看,中國已構建起支撐人形機器人發展的堅實基礎。政策層面,工信部2023年發佈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明確了發展路徑,提出2025年初步建立創新體系、2027年將其打造為經濟增長新引擎的目標,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引。
在技術與企業儲備上,摩根士丹利報告顯示,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百強企業中中國佔比達63%;過去五年,中國相關專利申請數量以5590項位居世界第一;2024年全球推出的人形機器人中,中國企業貢獻了三分之二共35款;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公開表示,目前國內人形機器人整機平臺已超過160家。這些數據印證了中國在該領域的硬實力。
在資本層面,人形機器人賽道持續火熱。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人形機器人板塊指數上漲28.66%,顯著跑贏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科技賽道。總市值從1.17萬億元增至6.03萬億元,半年增幅達415%。
車企作為核心力量,開始釋放多路徑、高協同的推進特徵。據《企業觀察報》不完全統計,國內近20家主機廠已明確入局,涵蓋長安、廣汽、上汽、奇瑞、比亞迪等傳統汽車巨頭,以及小鵬、蔚來、小米等新勢力。它們或依託自身成熟的研發體系攻堅核心技術,或通過跨界合作整合產業鏈資源,部分企業已進入技術驗證階段,其余也在加速推進產品落地規劃,行業集體投身「造人」領域的態勢已十分清晰。
中國車企的優勢更體現在與新能源智能汽車(AIEV)產業鏈的深度協同上。億歐智庫指出,中國AIEV產業鏈廠商已全面覆蓋人形機器人上游和中游關鍵環節。其中,汽車產業的傳感器、智能化方案、零部件、動力電池等領域廠商積極參與,推動人形機器人技術升級和量產進程;車聯網廠商則通過5G網絡佈局與雲端協同,進一步增強人形機器人的調度和服務能力。這種跨產業的資源整合,不僅降低了人形機器人的研發與製造成本,還加速了其性能提升與國產化進程,形成了獨特的產業競爭優勢。
從未來發展前景看,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潛力巨大。在產業佈局上,有望形成分工明確的多層次產業集羣。科技中心城市負責設計創新,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承擔智能製造,長江沿岸及津冀魯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其他地區提供生產原材料和規劃場景化落地應用,這種合理的區域分工將進一步提升產業效率。
在市場規模上,億歐汽車研究院預測,到2040年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有望達3萬億元,其中工業領域接近2.3萬億元,商業服務領域超5000億元,家庭生活領域接近1700億元。同時,產業競爭格局也將迎來新變化,創業公司或崛起為勁旅,科技大廠與車企有望以「直接下場+矩陣化密集投資」的雙軌並行模式參與其中。
03
車企入局方式
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已形成上游核心技術供給、中游本體制造、下游場景應用的清晰架構。
產業鏈上游聚焦關鍵零部件與核心技術,主要包括感知、決策、執行、軀體外殼、動力電池及智能網聯等模塊。在感知領域,代表企業有均勝電子、漢威科技等;決策環節則以地平線、科大訊飛等為技術支撐;執行機構中,拓普豐立等企業表現活躍;軀體外殼方面,金發科技等材料企業提供輕量化解決方案;動力電池代表企業為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其中也有比亞迪的身影;智能網聯方面,華為、中興、中國移動等推動通信與協同能力發展。
中游環節以人形機器人本體設計、製造與系統集成為核心,整車企業主要集中在這一環節。它們憑藉在機電一體化、底盤控制、規模化製造等方面的積累,積極推動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
車企的參與方式主要分為三種。
首先是自主研發。在這一陣營,小米、廣汽集團、長安汽車、小鵬汽車等企業已明確戰略規劃,有些甚至已給出具體時間推進表。
小米於2022年8月推出人形機器人CyberOne(鐵大),具備高精度視覺感知、情緒識別及環境三維重建能力。在2025年中期業績會議上,小米集團合夥人、集團總裁盧偉冰表示,公司持續看好機器人尤其是工業場景的應用潛力,但坦言實現商業閉環仍面臨較高難度。小米計劃首先在自有工廠進行業務驗證,逐步推進效率提升與場景拓展。
廣汽集團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展示了多款機器人產品,包括第二代載人輪足機器人GoMove、服務機器人GoSide及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GoMate。根據規劃,廣汽將於2025年完成自研零部件小批量生產,並在廣州設立全球首個具身智能機器人示範區,重點在安防、康養、汽車后市場等領域開展示範應用。公司計劃2026年實現整機小批量生產,2027年啟動大規模量產,力爭2030年相關產業鏈產值突破10億元。
在2024年財報電話會議上,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表示,具身人形機器人以及其與汽車產業更深入地融合,將是小鵬汽車「三條增長曲線」之一。今年8月,何小鵬對外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在2026年下半年實現人形機器人量產。」小鵬兩年前已全資併購機器人業務,通過整合資源解決小型企業生存難題,目前集成進展順利。據悉,小鵬人形機器人量產后將達到準L4級別,支持語言手勢交互、自主運動和學習功能,避免「遙控型」低級自動化。何小鵬坦言:「機器人技術比汽車更廣更難,但我們必須搶佔先機。」
8月26日,中國長安旗下辰致集團管理層在「十五五」科技規劃研討會上透露,長安汽車將機器人領域列為「十五五」期間重點發力的新方向。
據介紹,辰致集團將以動力底盤一體化共性技術為基礎,搭建汽車、機器人、摩托車跨界創新技術體系,打造架構集成設計核心能力;同時正推進智能底盤域控、多功能輪轂驅動、協作機器人等重點項目,並計劃聯合開發團隊構建一體化動力底盤集成技術平臺,為機器人等新產業提供支撐。意味着長安汽車不僅將機器人視作技術延伸,更將其納入集團重大戰略,意圖通過跨界創新開拓新增長極。
其次就是合作入局。代表車企奇瑞汽車於2024年4月與AI企業Aimoga聯合推出人形機器人墨甲機器人墨茵(Mornine),主打汽車銷售與商場導購場景。奇瑞汽車告訴《企業觀察報》:「今年6月,墨甲智能機器人已批量‘就職’香港4S店,這一場景化應用不僅展示奇瑞在智能生態領域的佈局,更通過香港市場的先行示範,為全球用户提供智慧出行解決方案。」7月,墨甲機器人已進駐馬來西亞市場,該機器人具備多模態環境感知等能力,可服務汽車銷售諮詢等場景。
最后一種入局途徑是投資,代表企業為比亞迪。2023年,比亞迪率先通過資本動作切入賽道,投資智元機器人企業,為后續技術探索奠定外部合作基礎;2024年底,公司進一步釋放自主研發信號,發佈「具身智能研究團隊招聘」信息,明確將人形機器人、雙足機器人納入核心研究方向,標誌着內部技術團隊搭建正式啟動。
進入今年5月,比亞迪持續加碼賽道佈局,再度投資帕西尼感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這家2021年成立的企業,核心業務聚焦觸覺技術與人形機器人研發,法定代表人為許晉誠,註冊資本846.6萬元,經營範圍涵蓋電子元器件製造、工業機器人制造及服務消費機器人制造等關鍵領域,其技術能力可與比亞迪現有佈局形成互補,進一步完善比亞迪在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技術生態。
04
壁壘下仍需戰略卡位
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正站在「技術突破向產業化落地過渡」的關鍵拐點,多重挑戰仍橫亙在規模化發展的前方。
在高正林看來,核心層面三大難題尤為突出。
技術上,核心部件的國產化替代尚未完全實現,部分高端傳感器、精密執行器仍依賴進口,同時AI算法的泛化能力不足,機器人在複雜動態場景下的自主決策、環境適應能力仍需突破。
成本上,不僅硬件研發與製造成本高企,真實場景下的數據採集成本更是制約算法迭代的關鍵,機器人需在千差萬別的環境中積累海量數據以優化性能,而這一過程的時間與資金投入遠超預期。
以特斯拉為例,為支撐人形機器人的研發,特斯拉已斥巨資構建「算力—硬件—算法」一體化的AI創新中心:一方面部署數萬塊GPU與自研D1芯片,搭建高性能AI算力基礎設施;另一方面將汽車廠區改造為研發與測試場景,實現技術與場景的深度融合。據馬斯克在2025年3月特斯拉員工大會上披露,2024年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約達100億美元,其中近半數為內部投入,重點投向自研AI推理計算機、車輛傳感器升級及Dojo超級計算機建設。
宏觀經濟觀察員錢偉正也對《企業觀察報》表示:「人形機器人產業在規模化推進中,始終受困於硬件體系的‘高精尖’特性與易損耗屬性間的矛盾,這一核心矛盾直接導致量產階段的成本控制成為全行業難以突破的共性瓶頸。」
從全球產業實踐來看,此前主流人形機器人產品的定價普遍處於極高區間。公開數據顯示,國際層面,本田Asimo單機成本達300萬至400萬美元,波士頓動力Atlas亦維持在200萬美元水平;國內市場中,優必選Walker系列工業級人形機器人的平均售價也高達599萬元,如此高昂的成本不僅遠超一般行業應用的承受範圍,更直接制約了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落地的進程。
生態上,國內雖在硬件製造、成本控制領域具備全球競爭力,但軟件生態建設明顯滯后,從操作系統、開發工具到應用場景的適配體系尚未完善,成為制約產業整體效率的短板。
儘管從短期盈利角度看,車企佈局人形機器人尚難快速兑現收益,但錢偉正認為這並非簡單的商業選擇,而是關乎未來十年產業話語權的戰略卡位。在智能化重構汽車產業邊界的當下,提前切入人形機器人領域,既是車企拓展技術護城河的關鍵一步,更是搶佔下一代智能終端入口的必然選擇,這場競賽早已無關「是否參與」,而是「如何搶佔先機」。
隨着車企在自主研發、合作投資等領域的持續深耕,其在機械設計、動力控制、場景整合及規模化製造上的固有優勢將進一步釋放:機械控制能力可提升機器人運動的穩定性與精準度,規模化製造經驗能有效降低量產成本,場景整合優勢則有助於機器人快速切入工業、汽車后市場等領域。一旦工業場景率先規模化落地、商業服務場景模式跑通,將成為產業邁入快速發展期的重要里程碑。
企觀國資是企業觀察報社官方微信公眾號。《企業觀察報》是由國務院國資委指導、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主管主辦的全媒體平臺,被國務院國資委認定為「國資國企自有輿論平臺」,致力於以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視角關注報道中國企業改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