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EDA巨頭暴跌,能抄底嗎?

2025-09-10 16:36

昨晚,美股盤后,EDA軟件巨頭新思科技公佈2025財年三季報,對應截止今年7月31日的三個月業績,收入和利潤悉數不及分析師預期:

受此影響,新思科技盤后股價暴跌19.26%: $新思科技(SNPS)$

具體來看,新思科技第三財季營收17.4億美元,同比增長14%,不及分析師預期的17.7億:

分業務看,設計自動化業務營收13.1億美元,同比增長23.47%,超過分析師預期的11.8億;IP業務營收4.28億美元,同比下滑7.66%,大幅低於分析師預期的5.52億:

新思科技的設計自動化業務是利用軟件工具自動化芯片和電子系統設計的過程,縮短芯片設計時間,節省成本,提高可靠性。IP業務則包括接口IP、高速SerDes IP、內存接口IP安全與加密IP等。

AI時代來臨導致芯片複雜度提升,新思科技從該趨勢中受益。從第三財季業績來看,芯片自動化設計業務符合預期,而IP業務則撲街。

IP業務的下滑讓市場頗為意外,管理層的解釋有三點:

一是新的出口限制擾亂了中國的設計啟動,加劇了中國市場的疲軟;

二是一家大型代工客户面臨的挑戰也對今年業績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三是制定的某些路線圖和資源調配決策未產生想要的效果。

由於IP業務的下降,新思科技的利潤受到很大影響,第三財季的毛利率為78.1%,較去年同期低了近3個百分點。調整后淨利率更誇張,從去年同期的29.54%下降至18.54%,導致第三財季淨利潤同比下滑28.4%:

利潤降幅高於收入不難理解,主要是IP收入下降的同時,銷售、管理及研發費用仍在增長,如第三財季銷售費用2.6億,同比增長22.7%;管理費用2.8億,同比增長86.5%;研發費用6.3億,同比增長23%。

費用端的高增也與第三季度完成對仿真軟件公司Ansys的收購有關。

受IP業務不及預期的影響,管理層對第四財季持保守態度,並計劃對IP業務進行調整,同時宣佈裁員10%。

新思科技是EDA軟件領域的巨頭,和鏗騰電子近乎平分市場。EDA軟件有強大的技術護城河,隨着下游芯片設計公司及晶圓廠提升芯片複雜度,EDA公司保持了平穩增長。

因此,新思科技昨日暴跌后,很多投資者都對抄底感興趣。

但是,一個關鍵的問題是,新思科技IP業務是否會持續受到三因素的負面影響?

先來看出口管制,2025年5月29日,美國工業與安全局(BIS)發函要求 Synopsys(新思科技)、Cadence 和 Siemens EDA 停止向中國提供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件與技術,涵蓋設計工具、EDA軟件許可等關鍵半導體設計資源。

此令導致 Synopsys 立刻暫停在華銷售與服務,並暫停接收中國的訂單,同時關閉其在中國的客户支持門户(SolvNet)。

雖然在7月2日,美國商務部正式撤銷此前的出口限制,Synopsys 表示將努力恢復在中國的產品訪問與銷售。

但是,該禁令對中國客户的影響並非僅限於6周的限制期限。

隨着美國濫用芯片管制政策,包括最早的EUV禁令及后續的半導體高端設備禁令,以及EDA禁令,一個圍堵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的巨幕呈現在世人面前。

半導體技術的自主可控無論在國家層面,還是企業層面,都已成為共識。

而洽洽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第三財季,中國貢獻了新思科技14%的收入:

如果從2018年中美貿易戰及抓捕**CFO孟晚舟算起,短短7年的時間,中國已經在半導體設備、芯片設計、晶圓製造方面獲得了長足的進步。

按照wind數據統計,包括半導體在內的電子行業市值已經達到11.9萬億,逼近銀行業14.6萬億的市值。

而在2018年,電子板塊的市值才2萬億出頭,只有銀行業的22%。

從結果上看,美國的半導體封鎖政策大大刺激了國產半導體的發展,EDA會不會是下一個被替代的行業?

除了出口管制政策帶來的深遠不利影響外,新思科技某晶圓廠大客户在技術升級方面也遇到問題,讓新思科技之前的投入打了水票。

從業績會上的信息來看,該名客户大概率是英特爾,主要是陳立武上任后,調整了晶圓代工策略,放棄18A製程工藝,直接進軍更先進的14A工藝。

這個策略估計不會改變了,新思科技的收入模式NRE(一次性買斷)+使用費提成,大頭是芯片量產后的提成,NRE收入較低。

因此,英特爾製造策略的轉變,帶來的影響也是長期的。

因此,新思科技預計IP業務將迎來低迷的一年。

不過,在Ansys並表的帶動下,新思科技預計第四財季的收入在22.46億美元左右,同比增長37.3%:

Ansys的收購為新思科技帶來新的增長極,IP業務低迷期過后,新思科技或將王者歸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