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好老師是千人千面的——教師節讀朱永新《師愛的智慧》

2025-09-10 18:24

讀朱永新《師愛的智慧》

做有師愛智慧的老師

在這個滿載敬意與温情的九月,我們又一次迎來了屬於教師的節日。9月9日,中國教師報與團結出版社舉行讀書分享會,邀請我以連線嘉賓的身份,和大家一起共讀朱永新先生主編的《師愛的智慧》,探討「師愛」這個永恆的教育話題,我心里滿是欣喜與感慨。

下面是根據我現場發言整理后的文字,與大家分享,請各位朋友、同行批評指正:

今天,我想結合《師愛的智慧》里那些打動我的故事,和大家説説我對「師愛智慧」的一點感悟。

全書四輯——啓蒙之師、成長之師、技藝之師、青春之師,看似是按人生階段劃分,實則是把不同維度的師愛,織成了一張覆蓋「從幼稚園到研究院」「從國文到梵文」「從戲曲到物理」的教育網。讀每一篇文字,我都能感受到:教育從來不是老師站在講臺上「單向灌輸」,而是老師和學生隔着課桌的「心靈共振」,是智慧與愛的「雙向奔赴」。

一、感受本書的「結構之美」,跟着師愛走一遍成長路

本書以「人生成長階段」為經,以「教育內容屬性」為緯,搭起了一個特別清晰的框架:

第一輯「啓蒙之師」,寫的是基礎教育的「起點」。這里的老師,做的不是「教知識」的事,而是「打地基」的事。比如,鄭振鐸回憶的黃小泉先生,他説「不當學生是被教誨者,而視為朋友」。這句話放在今天,依然是最先進的教育理念。汪曾祺筆下的王文英老師,她沒講什麼大道理,就用一首首兒歌,把「師恩母愛」的温暖種進了孩子心里。這些故事都在説:啓蒙教育的核心,從來不是「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而是「人格的奠基」。

第二輯「成長之師」,聚焦的是青春期的「精神塑造」。青春期的孩子像棵正在長枝丫的小樹,需要有人幫他們扶正方向。梁實秋遇到的「徐老虎」徐老師,課上對作文批改得「狠」,甚至會把不好的句子「一筆勾銷」,可正是這種「割愛」的嚴厲,讓梁實秋明白了「寫作要刪繁就簡」的真諦。史鐵生在音樂老師王玉田的課堂上,聽着「純潔、高尚、愛和奉獻」的旋律,慢慢走出了人生的低谷。這位老師沒講過「堅強」,卻用音樂給了史鐵生一生的生命底色。這就是成長教育的力量:不用説教,用情感和價值觀「浸潤」心靈。

第三輯「技藝之師」,講的是「職業與藝術啓蒙」。學技藝,最忌「浮躁」,這里的老師教的不只是「手藝」,更是「認真」二字。梅蘭芳的開蒙老師吳菱仙,教戲時要求「練唱數十遍方得根基」,哪怕梅蘭芳天賦再高,也得跟着一遍一遍磨;豐子愷回憶李叔同先生,説他教學「温而厲」:平時温和,可一旦涉及專業,半點不含糊。這些故事都在告訴我們:技藝傳承,拼的不是「捷徑」,是「下苦功」的堅持,是對「專業」的敬畏。

第四輯「青春之師」,延伸到了學術與人生抉擇的「關鍵期」。到了這個階段,老師要做的不是「給答案」,而是「指方向」。季羨林在德國留學時,瓦爾德施密特教授看了他的論文,直接把「洋洋灑灑的緒論」刪掉了,説「學術論文的本質是創見,不是鋪墊」。這句話讓季羨林記了一輩子,也懂了「做學問要務實」。李政道跟着費米老師研究弱作用理論,費米告訴他「既要盯着實驗數據,也要像廣義相對論那樣追求根本原理」——這就是科學精神的傳承:不盲從,敢探索。

這本書從「開蒙啟智」到「心靈塑造」,從「技藝傳承」到「學術引路」,每一輯都是前一階段的「深化」,又為下一階段「鋪路」。就像朱永新先生在序里寫的:「師愛如同陽光,在人生不同階段放射出不一樣的光芒,卻始終照亮成長之路。」他在每一輯前都寫了一段簡練的話點題,全書形成了「總—分—總」的情感閉環,讀的時候,你會跟着故事走,不知不覺就懂了「師愛」的全貌。

二、師愛的「公約數」,好老師有四個共同點

讀完整本書,我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地方:書中幾十位名師,來自不同時代、不同領域,有的教幼稚園,有的教研究院;有的教戲曲,有的教物理,可他們的教育實踐里,藏着驚人的「共性」。這些共性,就是「師愛的公約數」。

第一個共同點:「平等尊重」的教育姿態。好老師從不把自己當「高高在上的教誨者」,而是把學生當「平等的人」。梁曉聲的班主任,在他被誣陷成「小偷」時,沒有劈頭蓋臉批評,而是用「橘皮是老師讓帶的」這個善意的謊言,護住了一個孩子的尊嚴。你看,尊重不是「口號」,是在學生最狼狽的時候,不戳破、不指責,而是幫他「體面地站起來」。

第二個共同點:「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每個學生都是不一樣的「種子」,好老師不會用「一把尺子」量所有孩子。呂思勉教地理時,不照本宣科,而是「拆地圖、繪板書、注五色」,讓學生看着黑板上的彩色地圖,就像「身臨其境」;王蒙小時候遇到過「作弊」的誤會,華霞菱老師沒有當眾批評,而是私下問清楚情況,再引導王蒙自己反省。這種「不一刀切」的智慧,既維護了學生的尊嚴,又讓他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問題。

第三個共同點:「終身學習」的教育自覺。好老師從不會説「我教了幾十年,什麼都會了」,他們永遠保持「空杯心態」。黃小泉先生那時候就訂閲《教育雜誌》,跟着新方法學;李叔同先生更不用説,從「翩翩公子」到「苦行高僧」,身份變了,可「學習」的習慣沒變。他教音樂、教美術,自己也是一邊教一邊鑽研。現在我們常説「教師要成長」,其實百年前的好老師早就做到了:教育不是「吃老本」,是「跟着學生一起進步」。

第四個共同點:「超越功利」的教育情懷。好老師教的不是「謀生技能」,是「完整的人」。王玉田老師在理工科學校教音樂,那時候大家都覺得「美育沒用」,可他堅持「音樂能教孩子純潔、高尚」;費米老師在科研功利化的時代,不追熱點、不趕潮流,而是沉下心研究「弱作用理論」。他告訴李政道「做科學要追求根本,不是追求名利」。這些老師都懂: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培養「更有效的勞動力」,而是培養「更美好的人」。

這些共性湊在一起,就是書中最動人的教育哲學:真正的師愛,是把學生當作「人」來培養,而非「工具」來塑造。

三、好老師都是「生命在場」的人,師愛也都是「千人千面」

當然,師愛有「共性」,但絕不是「千篇一律」。書中的名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這種「個性」,就是老師的「生命在場」:用自己的人生經歷、性格特質,去影響學生。

比如,「嚴厲與温情的辯證」。「徐老虎」徐錦澄老師,課上對學生特別兇,誰作文寫得不好,他會「怒目圓睜」,甚至把本子扔回去;可課后,他會把學生叫到辦公室,「面批作文到深夜」,連一個標點符號都不放過。他的「兇」,是對學術的敬畏;他的「慈」,是對學生的期許。

再比如「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吳菱仙老師教梅蘭芳京劇,用的是「制錢計數練唱」的老方法:唱一遍放一個制錢,唱不夠數不準停,這是傳統的「打根基」;可他又打破「先學后演」的舊規,讓梅蘭芳提前登臺,哪怕只是跑龍套——這是現代的「實踐出真知」。傳統不是「守舊」,現代不是「拋棄傳統」,而是把兩者「創造性地結合」。

還有「科學與人文的共振」。費米老師指導李政道,一邊要求「實驗數據絕對精準」:這是科學的嚴謹;一邊鼓勵他「像廣義相對論那樣追求根本原理」:這是人文的思辨。瓦爾德施密特教授教季羨林梵文,要求「語法如數學般嚴謹」:這是科學的態度;可在刪他緒論時,又説「學術論文要的是創見,不是華麗的辭藻」:這是人文的洞察。這些故事告訴我們:科學和人文不是「對立」的,好的教育,是讓兩者「共生共長」。

朱永新先生在點評里説:「智慧愛是尊重個性、揚長避短的愛。」豐子愷回憶李叔同先生,説他每次坐搖椅前,都會先晃一晃,怕壓到椅子下的螻蟻。這些細節,不是「刻意為之」,而是老師「生命在場」的自然流露:把自己的善良、慈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學里,讓教育成為「生命影響生命」的藝術。

四、朱永新先生的「點評」,有畫龍點睛的「教育哲思」

除了故事,朱永新先生為每篇文章寫的「感悟」,也特別給人啓發。這些點評不長,卻像「畫龍點睛」,把故事里的教育智慧,提煉成了可借鑑的「方法論」。這些點評有三個特點:

第一個是「提煉教育規律」。比如,點評汪曾祺的《師恩母愛》,他説「幼兒教育是人生美育的開端」,一句話,就把汪曾祺的個人回憶,昇華為對「啓蒙教育」的理論認知。評呂思勉的故事時,他從「五色粉筆畫地圖」這個細節,提煉出「直觀教學法的現代價值」,讓一個百年前的教學案例,對今天的老師依然有啓發。這種「從個案到規律」的提煉,讓這本書不只是「故事集」,更是「教育指南」。

第二個是「勾連教育理念」。分析梁曉聲的「橘皮往事」時,他把班主任的「善意謊言」,和「教育智慧的底線原則」勾連起來,説「愛需有規矩,善需有邊界」。不是所有「善意」都能無底線,這位班主任的謊言,是「爲了保護學生尊嚴」,這是「有邊界的善」。評季羨林的留學經歷時,他對比中德教育的差異,指出「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是跨文化的共性,讓我們看到,好教育的理念,是不分國界的。

第三個是「注入時代思考」。點評李政道回憶費米的文章時,他結合當下「科研功利化」的現象,呼籲「迴歸科學探索的本真」,告訴我們,費米老師的堅持,在今天依然有意義。評李叔同先生時,他聯繫「生活藝術化」的教育潮流,提出「教育者需先成為生活的藝術家」,讓百年前的教育智慧,和當下的教育需求「共振」。

而且,朱永新先生的點評語言特別凝練,還常引用夏丏尊、冰心等教育家的名言。比如,他説「愛與智慧的完美結合,是愛的最高境界」,又如「真正的教育是心靈的教育,無主科副科之分」,等等。這些話,既總結了文本精髓,又引發了深層思考,還形成了「古今對話」的效果,讓我們感受到:師愛理念,是一脈相承的。

五、本書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審美性的「三重魅力」

作為一本教育主題的文集,《師愛的智慧》最難得的是,它把「教育性、趣味性、審美性」融合得特別好。讀的時候,你不會覺得是在「上課」,反而像在「聽故事」,聽完還能「有所思」。

先説「教育性」。它不是空洞地講「何為好教育」,而是用一個個案例「立體呈現」。每個案例都是「生動的教育範本」,比任何教育理論書都直觀。

再説「趣味性」。梁實秋寫「徐老虎」,説他「鼻尖紅如酒糟,吸溜鼻涕如奏樂」,一句話,就把一個嚴厲又可愛的老師形象畫出來了;季羨林描述德國教授「用茶水潤鉛筆寫評語」,這個小細節,讓嚴肅的教授多了幾分親切。這些生活化的場景,讓教育故事少了「説教味」,多了「煙火氣」。

最后説「審美性」。這體現在文本的「文學價值」和「思想深度」上。沈從文在西南聯大講文學,用「湘西的故事」講「文學的詩意」,讓枯燥的理論變成了「活的風景」;李政道回憶費米,把「科學探索」比作「解謎」,讓我們看到「智性之美」。朱永新先生的點評文字也質朴無華,既有哲理又有詩意,和全書的風格特別搭。

這三重魅力湊在一起,讓《師愛的智慧》成了一面「多棱鏡」。透過它,我們既能看見教育的「共性規律」,也能照見自己的「教育風格」;既能追溯「傳統教育的智慧」,也能找到「現代教育的方向」。

六、分析「橘皮往事」,理解什麼是「無痕教育」與「過度教育」

説到師愛的智慧,我特別想和大家深聊一個故事:梁曉聲的《我和橘皮的往事》。這個故事我讀了三遍,每次都被深深震動,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好的教育」和「壞的教育」的區別,也讓我懂了什麼是「無痕教育」,什麼是「過度教育」。

先再和大家回憶一下這個故事:梁曉聲小學四年級時,學校有個校辦工廠,收集橘皮賣給藥廠補經費。他媽媽有支氣管炎,冬天咳得厲害,家里窮買不起藥。他聽説橘皮能治支氣管炎,就每次去工廠勞動后,偷偷拿幾片干橘皮。后來被同學告發,他成了全校的「小偷」。在那個年代,「偷」這個字,對一個孩子來説,是天大的恥辱。他被當衆批評,被同學孤立,老師也躲着他。

幸好,他的班主任休完產假回來了。第一堂課,班主任就發現了他的不對勁。放學后,班主任把他叫到僻靜的地方,沒批評,沒質問,就輕輕問:「最近怎麼了?」就是這句話,讓梁曉聲忍不住大哭,把所有事都說了。

第二天,班主任在課堂上説:「同學們,之前梁曉聲帶橘皮,是我讓他帶的——我有點咳嗽,想泡點水喝。大家別誤會他了。」第三天,班主任又通過學校的大喇叭,把這件事說了一遍。就這麼兩句話,梁曉聲的「小偷」帽子沒了,他又能抬起頭和同學玩了。

后來梁曉聲説:「要是沒有班主任這一舉動,我可能就跌入‘罪惡’的深淵,再也爬不起來了。」這位班主任沒做什麼「驚天動地」的事,就說了一個「善意的謊言」,卻把一個孩子從黑暗里拉到了光明處。這就是「無痕教育」。沒有大聲説教,沒有嚴厲懲罰,像春雨一樣「潤物細無聲」,卻在孩子心里留下了最深刻的影響。

可反觀我們當下的教育,很多時候都在「過度教育」,唯恐做的「不夠多」「不夠嚴」,結果把簡單的事複雜化,把小事變大。

「過度教育」,其實是「反教育」,它沒有幫孩子成長,反而傷害了孩子的心靈。就像梁曉聲的班主任那樣,教育有時候需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過重的責罰,可能會在他們心里留下一輩子的傷疤。

七、「三愛叢書」樹立了「卓越老師」的美好樣子

最后,我想聊聊朱永新先生的「三愛叢書」:《師愛的智慧》《母愛的學問》《父愛的力量》。這三本書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完整的「愛的體系」「教育體系」。

所以,讀《師愛的智慧》時,建議大家也讀一讀另外兩本。比如《母愛的學問》里,有很多母親如何用「耐心」「包容」培養孩子的故事,這對我們理解「師愛的耐心」很有啓發;《父愛的力量》里,有很多父親如何用「嚴格」「引導」幫孩子樹立價值觀的故事,這對我們理解「師愛的嚴厲」也很有幫助。

現在我們常説「要做卓越的老師」,什麼是卓越的老師?不是教出多少高分學生,不是評上多少榮譽稱號,而是像《師愛的智慧》里的那些老師一樣:

有「平等尊重」的姿態:把學生當朋友;有「因材施教」的智慧:不搞一刀切;有「終身學習」的自覺:和學生一起成長;有「超越功利」的情懷:培養「完整的人」;更有「無痕教育」的藝術:用温暖的方式幫孩子成長。

這些老師不是「聖人」,他們也有嚴厲的時候,也有温柔的時候,也有「説謊」的時候——但他們的每一個舉動,都源於「愛」、源於「懂」。

各位朋友,教師節是一個節日,更是一個「提醒」。提醒我們為什麼選擇當老師,提醒我們「師愛」該是什麼樣子。《師愛的智慧》里的那些老師,已經用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師愛不是「口號」,是「行動」;不是「犧牲」,是「智慧」;不是「單向付出」,是「雙向奔赴」。

希望我們都能帶着這本書里的智慧,做一個「有師愛智慧」的老師,既能教給學生知識,又能温暖學生心靈;既能做學生的「引路人」,又能做學生的「好朋友」。

最后,祝各位同仁教師節快樂!

柳袁照

於郴州秋里村

2025年9月9日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