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0 11:06
作者:唐鵬軍 和君諮詢資深諮詢師;張建房 和君諮詢高級合夥人;陳欣瑞 和君諮詢師
2024年,中國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業正站在結構性變革的十字路口。科創板 9 家軌交裝備上市公司年報數據顯示,行業總體營收同比下滑 4.03%,而龍頭企業中國中車卻實現 5.21% 的穩健增長。這一 「分化」 背后,是存量市場崛起、技術跨界融合、戰略選擇分化等多重變革的交織。對於行業高管而言,讀懂這份 「成績單」,才能找準未來 3-5 年的發展航向。
市場邏輯變了:從 「增量擴張」 到 「存量掘金」
曾幾何時,軌交行業的增長邏輯是 「建線路、鋪設備」。但 2024 年的一組數據徹底顛覆了這一慣性思維——城軌改造類項目招標額佔比從 2023 年的 6.75% 飆升至 30.56%。這意味着,存量運維已取代新增投資,成為行業中期增長的核心引擎。
背后的驅動力清晰可見:
全國鐵路網突破 16 萬公里,「十一五」「十二五」 期間投運的高鐵線路陸續進入大修期;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超 1.2 萬公里,運營 15 年以上的早期線路設備更新需求迫切;
客流增長與安全標準提升,倒逼存量設備智能化改造。
其中,交控科技的表現堪稱 「存量掘金」 的典範。這家企業聚焦既有線改造市場,2024 年新簽訂單與營收逆勢上揚,印證了存量市場的巨大潛力。對企業而言,這意味着戰略重心必須轉向 「全生命周期價值挖掘」:從單一設備銷售,轉向 「改造 + 運維 + 智能化升級」 的綜合服務。
戰略選擇決定生死:多元化的 「蜜糖」 與 「毒藥」
在行業調整期,多元化成為企業對衝風險的重要選擇,但年報數據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多元化不是萬能藥,盲目跨界可能致命。
時代電氣的 「同心多元化」 堪稱教科書級案例。它將軌交領域的牽引控制核心技術延伸至新能源汽車電驅、功率半導體等 「軌外」 市場,2024 年實現營收 249.1 億元(同比+14.3%)、淨利潤 39.49 億元(同比+25.4%),雙位數增長的背后,是核心技術跨界複用的精準佈局。
反觀天宜上佳,其跨界光伏業務因行業產能過剩和價格戰,導致 2024 年營收腰斬至 7.6 億元,計提鉅額資產減值后淨利潤虧損 15.08 億元。這一案例警示:多元化的前提是 「核心能力可遷移」,而非盲目追逐熱點。
戰略選擇的關鍵在於,是否能以主業核心技術(如智能控制、變流技術、新材料)為 「錨」,向新能源、低空經濟等高成長性賽道延伸。正如中國通號佈局低空經濟、時代電氣深耕功率半導體,都是基於自身技術基因的順勢而為。
技術創新的 「勝負手」:從 「硬件比拼」 到 「系統能力較量」
年報數據顯示,研發投入強度高、專利積累深厚的企業,在周期波動中表現出更強韌性。時代電氣(研發投入強度 10.67%,發明專利 2366 件)、交控科技(12.20%,1046 件)的穩健增長,印證了這一規律。
但技術競爭的焦點已發生質變:從單一硬件性能,轉向 「智能運維 + 全生命周期管理」 的系統級解決方案能力。具體來看,三大方向最為關鍵:
智能化:AI 診斷、預測性維護成為標配,交控科技的智能運維繫統已實現設備故障提前預警;
綠色化:氫能列車、碳化硅器件等技術加速落地,時代電氣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積累已形成差異化優勢;
系統化:從 「賣產品」 到 「交鑰匙」,鐵科軌道從高鐵釦件向 「工務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轉型,附加值顯著提升。
正如九州一軌從減振降噪產品商向 「數據 + 平臺 + 服務」 的智能運維商轉型,數據資產正成為新的競爭壁壘。對企業而言,技術佈局不能再侷限於 「單點突破」,而要構建 「硬件 + 軟件 + 數據」 的生態能力。
對於軌交裝備製造企業的三大行動建議
錨定存量市場:將既有線路改造、智能運維作為戰略重點,參考交控科技的 「存量突圍」 路徑,把設備數據轉化為服務收入;
理性多元化:以時代電氣為標杆,圍繞核心技術(如控制、材料、變流)佈局 「軌外」 市場,避免進入缺乏技術協同的領域;
押注系統能力:加大智能運維、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從 「設備供應商」 轉型為 「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服務商」,在行業變革中佔據制高點。
年報數據本質上是行業 「新舊動能轉換」 的縮影。對軌交裝備企業而言,唯有看透 「存量取代增量、系統取代單品、協同取代跨界」 的趨勢,才能在這場結構性變革中站穩腳跟,駛向新增長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