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信用卡半年再減1200萬張:一場年輕人的「無聲告別」

2025-09-10 17:14

【文/羽扇觀金工作室】

曾經人手多張的信用卡,如今正被年輕人紛紛註銷。銀行報表中萎縮的數據和社交媒體上「舍離」的分享,共同見證着一個時代的轉變。

2022年至2025年,全國信用卡總量從8.07億張鋭減至7.15億張,三年蒸發近一億張。僅2024年,就有4000萬張信用卡從市場消失。規模的急劇收縮背后,是90后使用率五年暴跌29個百分點的現實。年輕人直言不諱:「逾期兩天罰息上千,比高利貸還狠」、「掃碼支付直接綁儲蓄卡,何必多此一舉?」

移動支付的無縫替代成為關鍵推手,花唄、白條等產品分流了35%的信用卡場景。與此同時,銀行清理睡眠卡、收緊授信、砍權益的收縮策略,與用户需求降級形成詭異共生。

不良率攀升加速銀行風險出清,2025年上半年多家大行信用卡不良貸款余額增幅超25%。在分化與優勝劣汰的大勢下,銀行正探索高端客羣深耕與屬地化經營等差異化路徑。

數據透視,規模急劇收縮

信用卡市場的退潮速度遠超預期。2025年上半年,信用卡數量再減1200萬張,人均持卡量從0.54張降至0.52張。14家上市銀行最新中報顯示,信用卡貸款余額半年縮水1978億元,相當於抹去了一家中型城商行的總資產規模。

建設銀行儘管保持着信用卡貸款余額萬億規模的最大行地位,但其余額較年初減少了1.03%,佔貸款總額比重由4.13%下滑至3.84%。

交易量的下滑更為直觀。12家披露數據的銀行上半年合計交易11.47萬億元,同比減少1.42萬億元,降幅達11.05%。

即便是「信用卡一哥」招商銀行,其2.02萬億元的交易額也同比下降了8.54%。招商銀行副行長兼財務負責人彭家文在業績發佈會上坦言:「當前銀行手續費及佣金收入總體承壓,最大的壓力來自於信用卡業務收入。」

社科院報告揭示了一個斷代差異:90后信用卡使用率五年間暴跌29個百分點。在街頭採訪中,年輕人給出的理由直白得殘酷。「逾期2天罰息1000元,比高利貸還狠」、「掃碼支付直接綁儲蓄卡,何必多張卡找麻煩?」、「萬一不小心忘記還款,還要擔心信用被透支。」

移動支付的無縫替代成為關鍵推手。支付寶花唄、京東白條等產品分流了35%的信用卡消費場景。銀行端的收縮策略也在加速市場萎縮。清理睡眠卡、收緊授信額度、砍掉增值服務——銀行的收縮戰略與用户的需求降級形成詭異共生。

不良攀升,銀行積極應對

在信用卡業務規模收縮的同時,多家銀行的信用卡不良率仍在上升。

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信用卡不良率分別較年初上升0.25%、0.13%、0.05%。交通銀行信用卡不良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25.73%,增幅第一。

不良率攀升的背后,是銀行加速風險出清的努力。今年4月發佈的監管指導意見明確要求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應做強做優不良資產收購處置業務,服務化解中小金融機構風險。

銀登中心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金融機構已發佈近千條不良貸款轉讓公告。今年第一季度,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規模達370.4億元,其中信用卡透支不良貸款轉讓規模為51.9億元。

部分銀行的風控措施已見成效。浦發銀行興業銀行不良貸款率較年初已出現下降,招商銀行不良貸款率與年初持平。興業銀行行長陳信健表示:「這幾年,我行下大力氣推動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信用卡‘三大風險’從高發轉向收斂。」

面對市場變化,銀行信用卡業務正在經歷深刻轉型。各大銀行紛紛調整經營戰略,探索差異化發展道路。

建設銀行在中報中稱,信用卡貸款業務順應國家政策導向,開展消費金融專項行動,加強居民購車、家裝、家俱家電等「以舊換新」消費需求刺激。

交通銀行則圍繞文旅、美食、購物、出行等民生消費領域,積極開展全卡普惠活動,深化「最紅星期五」品牌場景生態佈局。

銀行差異化競爭有兩大路徑:一是滿足高端客户需求,挖掘高端客户的價值;二是滿足基礎客户剛性需求。

中信銀行在財報中透露,今年該行聚焦場景化高質量獲客,上半年信用卡新發卡客户中優質客羣佔比達到55.48%,同比增長10.79個百分點。

從近兩年各家銀行高端信用卡權益的調整方向上,也可以看出這一轉型趨勢。招商銀行目前的高端產品矩陣分別對應剛需消費、商旅場景、家庭消費、跨境旅遊等不同高淨值人羣需求。

信用卡業務屬地化經營成為新趨勢。去年以來,多家銀行紛紛關停信用卡分中心,從集中垂直管理轉向屬地分行經營,強化頭部優質客羣服務,打通從消費支付到資產管理的鏈條。

有頭部銀行信用卡中心人士指出:「在銀行信用卡業務當下的轉型周期中,分化、優勝劣汰是大勢所趨,只有差異化的產品服務,更精細的成本權益管控,以及紮實的風險管理能力,才能實現業務可持續。」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數量為7.15億張,已連續11個季度持續下滑。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