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0 16:20
當寧夏六盤山的風掠過新材料產業園,帶着塞上特有的乾爽,一陣細碎的金屬輕響順着西風漫開——那不是風聲,是190米高的鋼結構巨塔在與這片土地對話。2025年9月5日9點28分,隨着「小蠻腰」冉冉抬升到190米,最后一榀鋼桁架在高空精準「落位」,焊槍的火花在陽光下閃過最后一道光,由首航高科能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EPC總承包、國家能源集團投資、湖南工業安裝公司承建的國能六盤山電廠1號鋼結構間接空冷塔,正式宣告結頂。這尊耗費數千噸鋼材、僅用89天便拔地而起的「鋼鐵巨人」,不僅是國內首座雙曲線單層網殼空間結構間冷塔,更以「西部小蠻腰」的靈動姿態,在六盤山畔寫下中國電力工程的全新篇章。
當地人早給它起了個親切的名字——「西部小蠻腰」。此刻它還沒披上鋁合金蒙皮,裸露的鋼骨脈絡卻像一尊巨型鋼鐵雕塑,在天地間舒展着力量與美感:塔底155米的寬闊直徑像張開的雙臂,借42個斜向支座穩穩紮根在黃土地上,向上緩緩收窄至喉部95米,再輕輕舒展成99.4米的頂部弧線,整座塔就像一柄被精心打磨的銀劍,刺破天際,成了名副其實的「六盤山畔新高峰」。
01
設計破局:工業建築長出「會呼吸的曲線」
提起火電廠的空冷塔,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是「灰撲撲的混凝土柱子」——厚重、呆板,杵在那兒就像工業生產的「背景板」。但「西部小蠻腰」一亮相,就用「雙曲線單層網殼空間結構」改變了這份固有印象。
站在塔下抬頭望,190米的高度會讓人下意識屏住呼吸,但更抓眼球的是那流暢到極致的曲線:沒有生硬的轉折,沒有多余的裝飾,底部的舒展、喉部的收窄、頂部的延展,每一處線條都像被風輕輕揉過,自然得彷彿從這片土地里長出來的一樣。此刻沒有蒙皮遮擋,塔身的斜向檁條與網殼結構看得清清楚楚,每一根鋼杆件都沿着受力方向有序排布,像經過精密計算的琴絃,輕輕一碰就能彈出「結構的旋律」——這正是首航高科「結構即美學」的初心,不用彩繪,不用裝飾,讓建築的骨架自己「説話」。
「我們從一開始就沒打算用花里胡哨的設計包裝它。」首航高科項目設計負責人蹲在地上,用樹枝在沙土里畫了一道弧線,「你看這個彎兒,是用空氣動力學軟件算出來的最優解:風吹過來時,這個弧度能把衝擊力減到最小,還能讓空氣在塔內順着曲線高效循環,既好看,又好用——就像給鋼塔‘裝了呼吸閥’,這纔是工業設計該有的樣子。」
如今,這座剛露鋼骨的「小蠻腰」,已成了產業園里最火的「打卡點」。路過的工人會掏出手機,對着塔身曲線拍段短視頻;周邊村莊的老人,會牽着孩子的手來這兒,指着塔説「這是會‘呼吸’的鋼塔」;甚至有跑長途的司機特意繞路,就爲了多看一眼這顛覆想象的工業景觀。「以前總覺得電廠的塔又笨又醜,沒想到這‘小蠻腰’這麼秀氣,等蒙皮裝好了,肯定比遠處的六盤山還亮眼!」在產業園工作的固原老鄉王師傅,説起這塔就忍不住笑。
02
施工奇蹟:86天「搭鋼塔」,精度達毫米級
要把3210噸鋼材拼成190米高的「小蠻腰」,難度不亞於「在高空搭積木」。但首航高科的技術團隊,用一套創新方案,把這件「難事」做成了「奇蹟」——從開工到結頂僅用86天,比傳統工期縮短近40%,且全程座標控制、形變偏差均達毫米級,刷新了超大型鋼結構間冷塔的建造速度紀錄。
施工現場最顯眼的,不是高聳的塔吊,而是地面上一排排整齊的拼裝胎架。「我們把塔身拆成一個個三角形鋼單元,先在工廠預製好,運到現場再預拼裝,最后吊到高塔下對接。」有着20年經驗的焊工李師傅,正戴着護目鏡檢查焊縫,焊槍還帶着余溫,「以前在高空拼杆件,腳下踩腳手架,手里握重工具,又累又易出錯;現在地面拼好‘積木塊’,吊上去直接對接,高空作業量少了60%,效率提了30%,還安全!」
更讓人驚歎的是「細節控」:每一根鋼杆件的位置,都先在BIM模型里「定位」,到了現場用激光儀對準標記點,誤差能精準控制在毫米級;焊接時採用「雙人對稱焊」,兩條焊槍從鋼單元兩側同時施焊,既減少變形,又實現焊縫一次合格率100%,焊完還要用探傷儀「體檢」,確保「幾十年不出錯」。
針對40米標高的展寬平臺,團隊更創新用「倒序拼裝、累積提升」技術——先在地面拼好平臺結構,再用提升胎架逐層拉到高空,避免了高空搭設腳手架的風險。「有次風來得急,我們把3噸重的鋼單元懸在20米高空等了半小時,直到風小才繼續。」施工經理笑着説,「慢一點沒關係,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
爲了給鋼塔「保駕護航」,項目還裝了「智能神經」——「振弦式表面應變傳感器+一體式採集儀+智慧監測雲平臺」物聯網系統,24小時盯着鋼塔的應力與變形;遇到寧夏大風天,就用「分時焊接」:靠氣象監測抓低風速窗口作業,既保證焊接質量,又不讓強風影響塔身穩定。
03
技術攻堅:「數字鎧甲」抗強風,一年節水3000個泳池
六盤山的風是出了名的「倔脾氣」——50年一遇風速23.7m/s,100年一遇飆到25.3m/s,這麼大的風颳在190米鋼塔上,像有人使勁晃竹竿。爲了「馴服」強風,首航高科的工程師們搬出了「數字利器」——計算流體力學(CFD)軟件FLUENT,搭了個與鋼塔1:1的數值風洞模型。
「那一個月,我們天天對着電腦‘跟風打交道’。」技術總監指着流場圖,「18m/s以上的大風最棘手:風從正面吹,塔背風側會形成負壓區,空氣‘打旋’成渦流,會減少進風量。我們反覆調喉部弧度、優化節點佈局、細化網殼密度,就像給鋼塔穿了層‘數字鎧甲’,最后把渦流影響降到了最低。」
而在乾旱的寧夏,「節水」比抗風更緊迫。首航高科給「小蠻腰」配了自主研發的間接空冷系統——不用傳統濕冷塔「靠水降温」,而是靠空氣與循環水間接換熱,一年能節水70%。「按年運行8000小時算,省的水相當於3000個標準泳池!」環保負責人算了筆賬,「對固原這樣缺水的地方,這不是數字,是實實在在的生態保障。」
04
精神傳承:再立六盤山畔新高峰
站在「西部小蠻腰」鋼骨下,抬頭就能望見遠處的六盤山——80多年前,紅軍翻越這座山,留下「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的豪邁;如今,小蠻腰的建設者們,在這片紅色土地上,建起了新時代的「能源高峰」。
「這座塔的結頂,是技術實力的見證」首航高科董事長黃文博站在塔下,語氣堅定,「當年紅軍靠勇氣闖過婁山關、臘子口;今天我們靠科技創新‘馴服’強風、極致節水,攻克新時代的‘能源關’。未來,我們會繼續深耕新能源、新型儲能,讓更多‘鋼鐵脊樑’撐起國家能源安全!」
風再次掠過塔身,鋼杆件發出輕微的「嗡鳴」,像是在迴應這份期許。此刻的「西部小蠻腰」雖只是鋼骨雛形,但不難想象:等鋁合金蒙皮裝好,白天金屬光澤與青山相映;夜晚燈光沿曲線亮起,像銀色絲帶纏繞塔身,會成為固原夜空最亮的「星」。
這座190米的鋼塔,早已不只是座空冷塔——它是能源保供的「鋼鐵脊樑」,是綠色轉型的「生態使者」,是中國工業創新的「閃亮名片」,更是新時代建設者寫給六盤山、寫給西北、寫給國家能源事業的豪邁史詩。而這首史詩,纔剛剛翻開第一頁。
END
(ST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