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户儲新王是如何誕生的

2025-09-10 14:02

原標題:户儲新王是如何誕生的

如今全球動力與儲能電池產業進入深度洗牌與博弈周期,已是產業共識。

而在產業加速洗牌與搏擊進程中,最為考驗企業的戰略定力與綜合競爭實力;這樣的產業大勢下,仍能持續突破的企業屈指可數,而他們的戰略抉擇與思考對產業持續發展而言也具有很高的研究與參考價值。

作為近年鋰電池製造領域,尤其户儲領域最強黑馬,瑞浦蘭鈞(0666.HK)無疑是其中*代表性的企業之一,筆者分析發現,其在過去一年多時間中,瑞浦蘭鈞在產業佈局、技術創新、全球化發展、資本實力等方面均取得了持續且重大突破。

在瑞浦蘭鈞董事長曹輝看來,「新能源電車行業仍處於高速發展期,但隨着大量玩家的湧入,市場競爭加劇,行業內卷嚴重,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更要以體系為本、創新為魂,加速全球佈局,以一流的產品力、一流的渠道力去擁抱行業內卷。」

綜合產業最新發展趨勢與變化,筆者也分析認為,未來擁有 「技術突破與持續創新力,先進產能佈局與高效執行力,全球化佈局與發展,財務健康與雄厚資本實力」 等能力的企業更具有穿越周期,持續發展壯大的基因與實力。

01、户儲新王是如何誕生的

瑞浦蘭鈞是誰?

從股東與資本層面看,成立於2017年10月的瑞浦蘭鈞,穿透其股權,*大股東是世界500強、全球*的不鏽鋼和鎳生產商青山控股集團(約持股47.85%)。

其也是青山結合其自身豐富的礦產資源在新能源領域進行投資佈局的首家企業,目前瑞浦蘭鈞專注於動力和儲能電池的研發、生產與製造。

瑞浦蘭鈞董事長曹輝則是鋰電池領域的資深專家,曾任職於上海航天電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20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及系統的研發及產業化工作。2009年牽頭組建了上海市較早一批GWh車用動力電池生產線,並在動力電池行業提出了多項技術創新。曹輝博士曾牽頭主持完成了多項國家科技部863計劃及上海市科委重大項目。其還是超過870項專利的發明者,多項專利已成功申請並商業化。

可以説,正是在資本、資源與技術等多重因素加持與助力下,使瑞浦蘭鈞成為過去幾年間鋰電池製造領域,尤其是户儲賽道發展最快、勢頭最為強勁的黑馬,甚至沒有之一。

據瞭解,瑞浦蘭鈞從成立的2017年至第二年的2018年整年,都處於研發與生產基地建設階段,2019年初開始*只電池才完成交付。而從0到營收突破100億元,其只用了5年時間,近乎與寧德時代同速,堪稱鋰電產業成長最快的企業。

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户儲及其它小電芯出貨約20GWh,已達到去年全年出貨的7成以上。其中,瑞浦蘭鈞在2025年H1全球户儲電芯出貨中*。

根據最新財報披露,2025年上半年瑞浦蘭鈞共銷售32.4GWh鋰電池產品,同比增長了100.2%;其中儲能電池出貨18.87GWh,同比增長 119.3%,動力電池出貨13.53GWh,同比增長78.5%。

上半年,瑞浦蘭鈞實現營業收入94.91億元,同比增長24.94%,淨利潤同比增長85.25%,增速遠超行業均值(據24潮產業研究院統計,2025年上半年100多家鋰電上市企業整體營業收入與淨利潤增幅分別為10.09%、37.93%)

而瑞浦蘭鈞強力與持續的投資佈局還在進一步構建宏大的價值與想象空間。據24潮產業研究院(TTIR)統計,瑞浦蘭鈞2021年以來 「資本支出」 一直保持強勁增長趨勢,不到5年間(2021年-2025年上半年)資本支出合計172.32億元。

在強力投資支撐下,瑞浦蘭鈞電池產品總產能已經從2020年初的2.3GWh增長至2024年底的74GWh(設計產能),5年間產能增長31.17倍。

瑞浦蘭鈞與曹輝的產業野心遠不止於此。筆者一年多前在參觀瑞浦蘭鈞温州總部時發現,在其展廳內赫然寫着 「2027年成為千億級全球化企業」 的宏偉目標。

根據瑞浦蘭鈞戰略規劃,到2025年鋰電池產能達到150GWh,2026年產能可能進一步提升至200GWh。

02、八年技術爭霸史

在商業世界里,從來沒有一帆風順,沒有輕而易舉,更沒有理所當然。

回顧瑞浦蘭鈞成長發展史,「持續且強力的研發投入,前瞻性的研發佈局,強大的技術突破力與戰略定力」 是其快速崛起的關鍵因素。

「在電池行業,越懂技術越懂客户,越容易做出正確的決策。」 曹輝認為,本質上還是用工程師思維去解決市場問題。公司從一成立就定了一個目標,做最高性價比的產品。客户説要高能量密度、高能量效率、長壽命,提出這些指標互相之間都很矛盾。那麼我們就要用市場需求牽引我們的產品研發。

正是在工程師思維影響與驅動下,在2022年8月,瑞浦蘭鈞重磅推出的 「問頂」 電池技術創造了的一系列亮眼數據,比如 「在電芯層級將能量密度提升15%,在系統層級將有效體積利用率提升26%,將方形磷酸鐵鋰電池的體積能量密度提高到450Wh/L,超過了當前400Wh/L的行業平均水平,使得磷酸鐵鋰車型邁入700km續航門檻;三元鋰電池續航甚至突破1000km」 等,在業內引起很大反響。

據筆者瞭解,從找到可行方案,到完善研發實驗、工藝實驗、裝備改造、生產細節等流程,解決一系列 「問頂」 技術研發與生產問題,瑞浦蘭鈞就用了3年時間。

此后,瑞浦蘭鈞一直按照既定的戰略,打造自身科技創新引領力。到了2023年5月,瑞浦蘭鈞又率先在國內正式發佈問頂320Ah儲能電芯,成為業內*家推出320Ah儲能電芯的企業。

在2024年2月1日,瑞浦蘭鈞問頂320Ah電池量產下線儀式於柳州舉行,作為行業內首批實現量產的300Ah+儲能電芯,問頂320Ah電池將率先引領大容量儲能產品在多種新能源應用領域的實際投用。

根據2025年半年報披露,面對即將到來的下一個工商業電芯及儲能系統時代,通過使用「問頂」技術,瑞浦蘭鈞規劃開發高容量500-600Ah+系列的下一代儲能電芯,有效提高電芯的集成效率和降低成本。全新升級的6MWh+儲能產品,保持20英尺標準預製艙體積不變的前提下,通過大容量電芯的應用和艙內排布的優化,使整艙電量突破6MWh,進一步為客户提供經濟效益、安全性能、循環壽命三大優勢兼備的全能型儲能系統產品。將全平臺導入BMS主動均衡,相比常規被動均衡效率提高20倍,將大幅降低場站運維時間成本,提升系統可用率。

而瑞浦蘭鈞的技術突破與持續且強力的研發投入有很大關係。24潮產業研究院(TTIR)分析發現,2019年-2025年上半年瑞浦蘭鈞累計研發投入32.60億元,佔營業收入比例為5.53%。

在市場開拓方面,瑞浦蘭鈞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據瞭解,瑞浦蘭鈞在今年的SNEC展上拿下超20GWh訂單,簽約客户包含思格新能源、菲利斯、晶科儲能、海希新能源、平高集團、派智能源、高登賽能源和德業等。

綜上所述,強大的研發底藴與技術突破力、差異化的競爭策略、強悍的戰略執行力與清晰的宏觀戰略視野等,正在構成瑞浦蘭鈞核心競爭力。

在技術與市場等多重因素強力驅動下,未來瑞浦蘭鈞保持強勁增長仍是大概率事件。

03、全球化爭霸版圖

「競爭殘酷,先活下來,這個我們有信心。」 曹輝説,一是產品差異化。只有產品充分差異化,才能避開內卷;二是直接佈局海外。在國內擁有巨大的產能已經成了劣勢,而出海做供應鏈本地化,供應海外公司已經是必備的一條路。「越早出海意味着越早搶佔海外市場,我們更傾向於成為*批出海的中國新能源企業。」

而國際化也正在成為瑞浦蘭鈞未來發展的戰略支點之一。招股書上顯示,除目前國內的五大生產基地外,瑞浦蘭鈞計劃在歐洲、東南亞及南美洲等地區建立生產工廠,來增強其在全球的業務,目的是更接近當地的自然資源及原材料,並分散地緣政治風險。

2023年以來,先后在歐洲、北美以及東南亞設立子公司,構建全球化戰略佈局新支點。

在24年3月15日舉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4)上,曹輝也曾公開表示,新能源電車行業仍處於高速發展期,但隨着大量玩家的湧入,市場競爭加劇,行業內卷嚴重,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動力市場中,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將圍繞科技創新、成本控制、和全球市場戰略三大命題展開。「依靠青山在全球佈局的綠色價值鏈賦能,瑞浦蘭鈞具有供應鏈穩定和成本優勢,始終堅持全球市場佈局和本土化戰略,現已開展印尼、歐洲的本土考察調研工作,並將持續加速出海。」

據瞭解,瑞浦蘭鈞位於印尼的*海外製造基地也於25年開啟建設,*期產能規劃約8GWh,未來隨着項目落地量產,其全球化交付能力也將進一步提升。

在全球化市場開拓方面,瑞浦蘭鈞也取得了許多突破。據24潮產業研究院(TTIR)不完全統計,2024年-2025年8月,瑞浦蘭鈞簽訂海外訂單規模合計約為15.50GWh,位列榜單第6位。

事實上,瑞浦蘭鈞海外收入已經連續4年保持強勁增長趨勢,2024年瑞浦蘭鈞海外收入再次刷新歷史記錄,達26.63億元,同比增長了153.41%,年海外收入較2020年增長了1059.87倍;海外收入佔比從2020年的0.28%增長至2024年的14.96%,其海外收入增速遠超主要競爭對手。

幾乎可以預見,未來誰能更早完成全球化產能與市場佈局,誰就更有可能擁有改變或重塑產業新格局的力量與歷史機遇。

04、強勢成長背后的資本壓力與人才流失風險

在一個充分競爭的領域,機遇和風險總是共生的。

縱觀中國鋰電電池產業20年發展史,特別是在過去十年間,中國鋰電池產業已歷過了幾輪瘋狂的野蠻生長和殘酷洗牌。而每一次產業周期的調整與變化,幾乎都伴隨着產業明星企業落敗,甚至坍塌,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除了市場與技術因素外,最致命的是 「現金流斷裂引發的資金危機」,筆者分析認為,在未來激烈市場競爭與博弈期,也尤為考驗企業的財務健康程度與資本實力。

財報顯示,截止2025年6月末,瑞浦蘭鈞資產負債率為73.46%,刷新2022年以來同期最高值。截止2025年6月末瑞浦蘭鈞貨幣資金儲備規模為44.17億元,同比下降48.89%;剔除短期有息債務后 「資金淨值」 為9.52億元,同比下降了82.04%。壓力與風險不言而喻。

筆者注意到,2019年以來,瑞浦蘭鈞年度研發投入首次出現負增長,其24年研發投入規模為7.79億元,同比下降了21.39%,2025年上半年其研發投入規模進一步同比下降了12.32%。

目前其還面臨技術人才持續流失風險。據財報披露,2024年末瑞浦蘭鈞擁有研發技術人員1249名,同比下降了34.88%,到了2025年6月末,進一步降至1072人。

更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很多訂單只是意向訂單,且很多訂單的執行周期長達2-3年,甚至更久。而全球政策與市場的激烈博弈正在持續擾動全球儲能產業,海外訂單狂飆的背后,也有潛在風險正在聚集。

比如曾是全球儲能系統集成商TOP3企業Powin的破產,就很有可能對很多企業全球化發展造成影響。官網顯示,Powin在全球範圍內已建和在建儲能系統超過17GWh,包括已投運的7.9GWh,和超9.5GWh在建項目。在2024年5月,該公司向俄勒岡州當局通報,若無法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可能在7月底前裁員並停止運營。

美國時間2025年6月10日, Powin正式向新澤西破產法院申請破產保護。破產申請相關文件顯示,該公司目前資產和債務規模均在1億-5億美元之間。今年5月29日,Powin就曾向所在地俄勒岡州政府提交了《停業預警通知》,如果公司經營狀況未見改善,將在7月28日或之前裁撤包括高管團隊在內的約250名員工。

而僅在2024年,Powin就與瑞浦蘭鈞簽訂了12GWh儲能訂單。

考慮到未來全球產業發展與政策可能持續進入博弈區間,未來更多的儲能項目大概率被迫進入 「延期」 或 「終止」 狀態,這將對儲能產業全球化發展與格局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綜上所述,伴隨產業進入洗牌深水區,這家户儲新霸主還有諸多挑戰與難題需要面對。正如曹輝所言 「任何一個電池企業在當下這個階段都不能完全的高枕無憂,對於瑞浦蘭鈞來説,還遠沒有已經到了可以上岸的地步,在前進的過程中還是如履薄冰的感覺,因為競爭太大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