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9 23:26
(來源:券研社)
作者:李錄
導語:在投資界,許多人學習巴菲特和芒格,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然而,李錄做到了。他的人生和投資生涯,可以被濃縮為兩句話:「第一,學習巴菲特和芒格。第二,執行。」 查理·芒格在他95歲那年曾公開表示,在他漫長的一生中,只把家族的錢交給過一個外人管理,這個人就是李錄。
本期Founders播客深入探討了這位被芒格稱為「不是常人」的投資大師。通過整理李錄過去二十年的演講和訪談,我們得以一窺他如何從一個身無分文的異鄉學子,成長為百億規模的基金管理人,以及他那極致而純粹的投資哲學。
一、 結識芒格
人生的轉折點與思想的啟迪
李錄與查理·芒格的相遇和深交,是他人生中最具決定性的事件之一。在為中文版《窮查理寶典》所作的序言中,李錄深情地回憶了這段經歷。
他初見芒格時,覺得這位老人有些「遙遠」和「心不在焉」,但言語間充滿了需要反覆琢磨的智慧。直到2003年的一次長談,李錄將自己投過、研究過或感興趣的所有公司都介紹給了芒格,並請教了自己遇到的困境。
芒格一針見血地指出:「你遇到的問題,幾乎是華爾街所有的問題。問題在於華爾街的思維方式。」 芒格告訴他,如果願意放棄華爾街的道路,走一條不同的路,他願意投資。
這次談話后,在芒格的幫助下,李錄徹底重組了自己的公司,完全仿照巴菲特和芒格早期的合夥人制度。此后的12年,他的資本增長了超過20倍。
在李錄眼中,芒格是獨一無二的,甚至在人類歷史的傳記中也找不到相似之人。這種獨特性體現在他的思維方式和人格魅力上。
芒格的逆向思維:
「想明白如何過上幸福生活,芒格會先研究如何把生活搞得悲慘。想研究企業如何做大做強,他先研究企業如何衰敗消亡。大部分人關心如何在股市成功,芒格最關心的是,為什麼大多數人在股市失敗了。他的思維方式是:‘我只想知道我將來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樣我就永遠不去那里了。’」
這正是播客主理人最推崇的一本關於巴菲特和芒格的書的書名——《All I Want to Know is Where I'm Going to Die So I'll Never Go There》。芒格不斷收集和研究各行各業的失敗案例,並將其整理成一個決策清單,以此來避免自己犯下重大錯誤。
二、 哥倫比亞大學演講
投資的精髓與極致的努力
李錄的投資生涯始於一次偶然。在哥倫比亞大學聽了沃倫·巴菲特的一場講座后,他的人生被徹底改變。當時他身無分文,無依無靠,對未來充滿迷茫。
「巴菲特對投資的論述,與我之前對股市的認知完全不同,」李錄説,「我越想越覺得,這事兒我也許能干。」
核心理念:像企業主一樣思考
從巴菲特那里,李錄學到的第一個核心理念是:把自己看作企業的所有者,你的財富將與企業的本質興衰緊密相連。 如果你是一個企業主,你不會整天進行交易。
這正是芒格所説的「坐着等」的投資之道(sit-on-your-ass investing)。交易越少,付給券商的佣金越少,聽到的噪音也越少。
認識你自己:你是5%還是95%?
李錄對學生們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你必須搞清楚自己是哪種人。
「市場上95%的人是為交易而生,或許只有不到5%的人會像我、巴菲特和芒格那樣思考。你最大的挑戰,就是搞清楚自己屬於那5%,還是那95%。如果你不適合這種方式,你的性格和它不匹配,你最終一定會失敗。」
李錄自己也經歷過探索。他曾在朱利安·羅伯遜(老虎基金創始人)的辦公室工作,身邊圍繞着一羣交易員。那段經歷讓他深刻認識到,自己不屬於那95%。他更像芒格和巴菲特,喜歡獨自坐在房間里,閲讀、思考,把自己的工作比作一名「調查記者」。
經典案例:如何挖掘添柏嵐(Timberland)這隻7倍股?
在2006年的哥大演講中,李錄用他投資添柏嵐(一個著名的户外品牌)的案例,完美詮釋了他的投資過程。這個案例的核心,是兩個字:努力(Effort)。
當時,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所有鞋業公司的股價都大幅下跌,添柏嵐也不例外。李錄發現,這家年銷售額近10億美元的大品牌,竟然沒有任何分析師覆蓋。
1. 探究原因,發現機會:
為什麼沒人覆蓋?因為公司盈利能力強,幾乎不需要從金融市場融資。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家族企業,家族擁有40%的股份,卻控制着98%的投票權,這讓很多機構投資者望而卻步。
•股價為何暴跌?公司捲入了一系列訴訟。
2. 極致的盡職調查:
閲讀所有法庭文件:李錄下載了每一個案件的每一份文件,從第一頁讀到最后一頁。他説:「如果你沒有好奇心,你根本不會做這件事。我就是好奇,我想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
發現管理層性格:通過閲讀這些文件,他發現公司的老闆是個硬漢,被訴訟搞得心煩意亂,索性決定不再與華爾街溝通。這些訴訟嚇跑了所有隻看表面的投資者,卻為李錄創造了機會。
實地考察,瞭解為人:他親自跑到公司所在的社區,甚至去他們的教堂,花了幾周時間和所有相關的人聊天,去「審計」他們的歷史。
滲透到核心圈子:他發現創始人的兒子和他年紀相仿,也畢業於商學院。於是,他設法找到了創始人兒子擔任董事的一個董事會,並通過朋友介紹,也成爲了該董事會的成員!「我和他兒子成了非常親密的朋友,這樣我就能真正瞭解這個家族內部的情況了。」
3. 抓住機會,下重注:
經過這一系列令人瞠目 espectacular 的調查,李錄對這家公司的里里外外、管理層的品性能力都有了深刻的理解。他判斷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當被問到投了多少錢時,他的回答是:「A shitload.」(一大坨)
結果呢?在接下來的兩年里,這隻股票漲了7倍。
這個案例完美體現了芒格和巴菲特的思想:「好機會是稀有的。當你發現概率對你極為有利時,下重注。」
對學生的失望:空談理論,缺乏行動
在分享完這個案例后,李錄開始帶領學生們分析其他公司,但他很快就失望了。當他提出最基本的問題時,比如「這家公司的市值是多少?」,整個教室只有一個學生舉手,而且還答錯了。
他毫不客氣地批評道:
「你們這幫哥倫比亞商學院的家伙到底在干什麼?你們怎麼可能在這個行業里成功?這就是為什麼我所有的員工都沒上過商學院。我發現,從零開始教他們,比教一個已經有經驗的人更容易。」
他的核心觀點是:「你必須去做(You've got to do it)。」 理論知識如果不通過實踐去驗證和運用,就毫無價值。
三、 投資哲學的深化
機會、能力與專注
在后續的多次演講和訪談中,李錄反覆強調了幾個核心觀點。
1. 機會成本是決策的核心
這個思想直接來自芒格。李錄引用芒格的視頻説:「我們(芒格和巴菲特)做決策的方式是,如果我們已經有一件很棒的事情可以做,我們對任何不如它的事情都不感興趣。這讓生活簡化了很多。」
「投資的本質就是機會成本。所有的決策都應該通過機會成本的概念來看待。當你將任何備選方案與你手中最好的機會進行比較時,你自然就不會過多地分散投資。」
巴菲特的「20個打孔位」理論也是同樣的道理:想象你一生只有一張可以打20個孔的卡片,每次投資決策都會用掉一個孔。這樣一來,你就會對每一個決策都慎之又重。
2. 讓個人興趣定義你的能力圈
這是李錄最精彩的總結之一。他認為,獲得競爭優勢的唯一方法是,找到你真正熱愛的事情,這樣你就會自然而然地、無時無刻地去思考它,久而久之,就能積累起巨大的優勢。
「這個遊戲(投資)是發現你是誰,你對什麼感興趣,你擅長什麼,你熱愛做什麼的過程,然后將它放大,直到你獲得超越所有人的巨大優勢。我讓我的個人興趣來定義我的能力圈。」
3. 優質企業會帶來「積極的驚喜」
受芒格影響,李錄的投資風格也從尋找「便宜貨」(撿菸蒂)轉向尋找「偉大的企業」。他有一個非常精妙的觀察:
「優質的企業會產生很多積極的驚喜(positive surprises),而糟糕的企業只會一個接一個地給你製造麻煩。」
他以比亞迪(BYD)為例。他從2002年就開始投資比亞迪,十多年來,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和團隊不斷給他帶來驚喜,用超乎想象的獨創性去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
4. 專注,保持專注
李錄將自己所有的投資都放在自己的基金里,從不涉足外部投資。當被問及與其他投資者有何不同時,他説:
「我不花時間去研究其他投資者。我們花時間研究行業和具體的公司。」
換句話説,他始終專注於最重要的事情。因為他知道,只要堅持研究偉大的公司和行業,他一生中總能抓住那為數不多的幾次重大機遇,這就足夠了。研究別人,對他來説機會成本太高。
四、 50歲感言
不斷自省,持續前行
在50歲生日時,李錄寫下了一段深刻的感悟,展現了他的人生智慧。
持續前行: 「我人生中很多時候,本可以停下來或者長時間休息。但不知何故,我的內心告訴我不能那樣,我只是不停地走。……伍迪·艾倫説得對,90%的成功在於‘到場’(show up)。」
警惕負面情緒: 他小心翼翼地避免那些他認為是「毒藥」的情緒,如嫉妒、怨恨、仇恨、貪婪和自憐。
終身自省: 「蘇格拉底説得對,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每隔五到十年,我就必須對自己做出巨大的改變,有時感覺就像一次重生。」
專注與減法: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取得了一些成績后,我正在慢慢學習‘減法’和‘專注’的藝術。」
結 語
李錄的投資生涯,是巴菲特和芒格思想最徹底的實踐。他用極致的努力、無盡的好奇心和深刻的自省,走出了一條傳奇之路。他的故事告訴我們,投資的成功,不僅僅是智力上的勝利,更是品性、紀律和哲學的勝利。
正如他所説,這個遊戲的回報是巨大的,但它絕不輕松。你需要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然后用一生的時間,專注地、持續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