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025年蘋果秋季發佈會匯總,從「擠牙膏」到全力出擊?

2025-09-10 03:40

9月10日凌晨,2025年蘋果秋季發佈會正式召開。

本次發佈會上,蘋果帶來了全新的AirPods Pro 3、Apple Watch Series 11、Apple Watch SE 3、Apple Watch Ultra 3、iPhone17、iPhone 17 Pro/Pro Max以及全新系列iPhone Air。

因為是北京時間的凌晨,應該有不少小夥伴沒有來得及全程關注本場發佈會,所以我們整理了本次發佈會上新品的核心內容,幫助大家快速瞭解這次發佈會發了些啥。

1價格速覽

AirPods Pro 3:1899元

Apple Watch Series 11

鋁金屬42mm:2999元(蜂窩版:3799元)

鋁金屬46mm:3199元(蜂窩版:3999元)

鈦金屬42mm:5799元

鈦金屬46mm:6199元

Apple Watch SE 3

40mm:1999元(蜂窩版:2399元)

44mm:2199元(蜂窩版:2599元)

iPhone 17

256GB:5999元

512GB:7999元

iPhone Air

256GB:7999元

512GB:9999元

1TB:11999元

iPhone 17 Pro

256GB:8999元

512GB:10999元

1TB:12999元

iPhone 17 Pro Max

256GB:9999元

512GB:11999元

1TB:13999元

2TB:17999元

2AirPods Pro 3

AirPods Pro 3在多個方面實現顯著升級:主動降噪性能提升至前代產品的兩倍,得益於超低噪音麥克風與先進的計算音頻技術;

採用全新設計的耳塞,提供五種尺寸選擇,大幅提升了佩戴的舒適度與穩定性。續航能力進一步增強,單次充電可使用長達8小時,通透模式下更可達10小時。

此外,AirPods Pro 3引入創新功能,支持實時跨語言翻譯(國行版初期或受限),並首次加入心率監測傳感器,可追蹤50種運動類型,配合IP57級防汗防水能力,成為兼具智能體驗與運動屬性的耳機。

3全新Apple Watch

三款全新Apple Watch,滿足不同用户需求。

Apple Watch SE 3定位入門級,搭載S10芯片,配備常亮顯示屏並支持手腕輕彈等手勢操作。其續航達18小時,並支持快速充電,僅需15分鍾即可延長使用時間8小時。提供星光色和午夜色兩種鋁金屬錶殼選擇,健康功能進一步升級,新增腕部温度感應、睡眠呼吸暫停通知與睡眠評分,結合跌倒檢測和碰撞檢測,全面守護用户健康。

Apple Watch Series 11 在顯示和材質上實現突破,屏幕峰值亮度高達2000尼特,確保強光下清晰可讀。採用拋光鈦金屬錶殼,提供亮黑色、銀色、玫瑰金色、深空灰色等多種配色,並優化了錶帶與塗層工藝,解決了前代掉漆問題。電池續航提升至24小時,兼顧性能與日常使用體驗,延續經典設計的同時帶來更高端的質感。

Apple Watch Ultra 3 面向專業用户和户外愛好者,搭載迄今為止最大的Apple Watch顯示屏,邊框更窄、亮度更高,常亮模式刷新率提升,信息顯示更流暢清晰。新增5G蜂窩網絡和衞星連接功能,顯著增強在偏遠或複雜環境下的通信能力,為極限運動和探險場景提供可靠保障。

4iPhone 17

本次發佈的iPhone 17標準版迎來了近年來最重大的一次升級。

iPhone 17配備了一塊更大的6.3英寸超視網膜XDR顯示屏,蘋果進一步收窄了屏幕邊框,提升了整體視覺沉浸感。最引人注目的是,該機型首次在標準版上支持ProMotion自適應刷新率技術,屏幕刷新率可在1Hz至120Hz之間智能調節,兼顧流暢體驗與能效表現。

性能方面,iPhone 17搭載了全新的A19仿生芯片,採用先進的3nm工藝製程,配備6核CPU和5核GPU,在處理速度和圖形性能上均有顯著提升,尤其在圖形密集型任務和AI計算方面表現更為出色。同時,內存帶寬也得到優化,系統運行更加流暢。

在影像系統上,iPhone 17標準版實現了跨越式升級。后置配備4800萬像素主攝和超廣角鏡頭,成像質量大幅提升。前置攝像頭同樣迎來革新,傳感器尺寸擴大一倍,並採用正方形設計,支持居中佈局,帶來更寬廣的視野和更自然的自拍構圖。

機身耐用性也得到加強,iPhone 17採用了二級Ceramic Shield護盾玻璃,抗刮擦能力提升3倍,並新增蘋果自研塗層,進一步提高表面硬度,有效抵禦日常使用中的磨損。電池方面,官方宣稱可支持「全天電池續航」,滿足用户日常使用需求。

5iPhone Air

作為全新機型,iPhone Air也於本次發佈會正式亮相。這款手機被蘋果稱為「史上最薄」手機,整機厚度僅為5.6毫米。

iPhone Air採用纖薄的機身設計,中框由5級航空級鈦金屬打造,兼具高強度與輕盈質感,同時提升了整機的耐用性和手感。前后均覆蓋超瓷晶面板,進一步增強了抗摔和抗刮擦能力。正面搭載一塊6.5英寸的Super Retina XDR顯示屏,支持120Hz ProMotion自適應刷新率和AOD熄屏顯示功能,最低可降至1Hz以優化功耗,峰值亮度高達3000尼特,帶來出色的視覺體驗。

影像系統方面,iPhone Air前置配備1800萬像素攝像頭,支持更清晰的自拍和視頻通話。后置則搭載4800萬像素融合式主攝,等效焦距26mm,光圈達到F/1.6,在低光環境下表現尤為出色,成像質量進一步提升。性能核心搭載最新的A19 Pro芯片,引入第二代動態緩存技術,GPU峰值運算能力據稱可達上一代A18 Pro的三倍,顯著增強圖形處理與AI計算能力。

通信技術迎來重大變革,iPhone Air首次在全球範圍內(包括中國內地市場)全面採用eSIM技術,取消物理SIM卡槽。同時,該機搭載蘋果自研的C1X調制解調器,支持更快、更穩定的蜂窩網絡連接。此外,內置N1芯片,全面支持Wi-Fi 7、藍牙6.0以及Thread網絡協議,提升多設備互聯體驗。

續航方面,在iOS 26系統的AI省電技術加持下,官方宣稱可實現「順利使用一整天」的續航表現。對於電量需求更高的用户,蘋果還推出了新款超薄MagSafe外接電池,搭配使用后視頻播放最長可達40小時。蘋果同步發佈了兩款官方保護套,分別為透明保護殼和復刻經典設計的Bumper邊框式保護套,兼顧美觀與防護。

6iPhone 17 Pro/Pro Max

作為壓軸機型,iPhone 17 Pro與iPhone 17 Pro Max也正式亮相,此次升級在外觀設計、影像系統、散熱結構和續航能力。

首先,最引人注目的是攝像頭模組的重構,採用了全新的橫向大矩陣設計,不僅提升了視覺上的協調性,也為內部組件佈局優化提供了更多空間,尤其是為升級長焦鏡頭留出物理余地。

配色方面,iPhone 17 Pro系列新增一種介於銅色、橙色之間的全新色調,與深藍色一同加入產品陣容,為用户帶來更具個性化的選擇。

機身結構上,兩款Pro機型首次採用一體成型的航空級鋁合金機身,提升整體強度與工藝水準。后蓋則升級為超磁晶面板,相比以往玻璃材質,耐裂性提高了4倍,同時更薄的設計為電池騰出額外空間。爲了增強MagSafe無線充電體驗,背板底部約三分之二區域設有新切口,天線也被重新佈局在攝像頭模組周圍,蘋果稱其為「iPhone有史以來性能最強的天線」。

影像系統迎來全面革新,iPhone 17 Pro系列首次搭載三顆均為4800萬像素的后置鏡頭,全部支持Fusion融合技術,在畫質、動態範圍和變焦能力上全面提升。新機支持8倍光學變焦和最高40倍數碼變焦,進一步強化遠攝表現。視頻拍攝方面,繼續支持杜比視界HDR、4K 120幀錄製、ProRes Log及ACES色彩標準,並新增對ProRes RAW的專業格式支持,滿足專業創作者的后期需求。

性能方面,iPhone 17 Pro系列搭載A19 Pro芯片,配備6核CPU和6核GPU(高於iPhone Air的5核GPU),結合全新的VC均熱板散熱系統,官方宣稱持續性能輸出相比前代iPhone 16 Pro提升達40%,散熱效率據稱是鈦金屬的20倍。

此外,該系列配備了iPhone迄今最大的電池,其中iPhone 17 Pro Max厚度增至8.725毫米(前代為8.25毫米),疑似為容納更大容量電池而設計。存儲規格也進一步拓展,最高可選2TB容量,滿足重度用户和專業內容創作者的需求。

7寫在最后

本次發佈會展現了蘋果產品線的全面演進,最引人注目的是,蘋果似乎終於意識到了「擠牙膏」式更新的侷限性。

iPhone 17標準版迎來了近年來最重大的一次升級,首次在非Pro機型上引入120Hz ProMotion高刷屏、4800萬像素主攝和大幅升級的前置攝像頭,這些本應更早普及的核心體驗終於下放,顯示出蘋果在激烈市場競爭下做出的積極迴應。

全新推出的iPhone Air以「史上最薄」設計和eSIM全面普及為賣點,開闢了新的產品序列,也預示着其在探索手機形態上的突破。

Pro系列則繼續向專業領域深耕,在散熱、續航和影像系統上實現了顯著提升,尤其是三顆4800萬像素鏡頭和ProRes RAW的支持,進一步強化了其在移動創作領域的優勢。

同時,AirPods Pro 3加入健康監測功能,Apple Watch家族覆蓋從入門到專業的全場景需求,體現了蘋果生態體系的持續完善。整體來看,這是一場力度空前的發佈會,多款產品同步大幅升級,蘋果終於不再滿足於小步慢跑,而是以更積極的姿態應對挑戰,試圖重新奪回創新引領者的主動權。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