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恆指盤中創近四年新高,南向資金成重要推力

2025-09-09 21:09

21世紀經濟報道特約記者龐華瑋

9月9日,恆生指數盤中最高報26027點,時隔近4年再次站上26000點整數關口。

對於恆指走高原因,業內人士認為,主要是受到資金推動以及近期A股市場走強的帶動。

港股這一輪行情和A股的節奏雖然不太一致,短期來看,有蹺蹺板的效應,但是中長期來看,大方向趨同。在政策支持以及資金推動之下,機構對港股后市繼續看多。

有機構人士向記者表示,港股反彈后,短期需關注回調風險,長期看好硬科技方向,短期看好估值較低的部分消費和互聯網等優質個股。

恆指盤中創近4年新高

9月9日,恆生指數盤中最高突破26000點,上一次站上26000點是在2021年10月26日。

截至9月9日收盤,恆生指數報25938.13點,漲1.19%;恆生科技指數漲1.30%;恆生中國企業指數漲1.32%。今年以來,上述三大港股指數分別累計上漲29.30%、30.45%。26.78%。

9月9日,盤面上,科網股普漲,嗶哩嗶哩漲超5%,快手漲超4%,京東、阿里巴巴漲超3%,小米漲超2%,騰訊、網易、聯想漲超1%;此外,互聯網醫療股走高,阿里健康漲超10%;黃金股強勢,赤峰黃金漲超11%;內房股普漲,碧桂園漲超27%;大行科工上市首日漲近15%。

盤點年內貢獻最大的公司,恆指成分股中,總市值超萬億港元的公司有15家。其中,阿里巴巴年內漲75.10%,小米集團漲62.90%,中國人壽漲58.79%,騰訊控股漲51.67%,匯豐控股漲41.67%。 

此外,今年以來一批港股表現出色。泡泡瑪特漲222.80%,中國生物製藥漲181.97%,周大福漲146.39%,恆生指數的成份股中,年內已有11只翻倍股。

從近期市場熱度來看,醫藥、有色和半導體類成分股對港股影響較大。其中,醫藥方向方面,中國生物製藥近3個月漲幅最大,達到98%。此外,京東健康漲69%,藥明康德漲62%,阿里健康漲59%。 有色金屬方面,中國宏橋近3個月漲64%,紫金礦業也漲57%。 半導體方面,中芯國際近3個月漲超45%,比亞迪電子累計漲超34%。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恆生指數創出近4年新高,主要是受到資金推動,以及近期A股市場走強的帶動。

格上基金研究員託合江則認為,恆生指數的強勁走勢得益於美聯儲降息預期強化,房地產政策利好疊加,和南向資金持續流入的助力。

壁虎資本基金經理陳雯指出,主要原因為港股經過2020年—2023年連續四年的調整,整體估值水平處於低估狀態,加之政策的積極引導,比如優化市場機制、降低費率、擴大互聯互通等直接點燃了港股的投資人氣。

資金流向哪?

業內普遍認為,恆指突破26000點,流動性是推漲主力。一是南向資金;二是美聯儲降息預期升溫,全球流動性寬松,外資迴流港股意願增強。

截至2025年9月9日,南向資金年內淨流入額達​1.04萬億港元​。

「南向資金持股佔港股市值比重從2021年的5.3%升至當前的超11%,成為港股重要定價力量,尤其在科技、金融等板塊。」託合江表示。

從南向資金流向來看,來自格上基金數據顯示,近3月南向資金淨買入居前的行業為信息技術-軟件與服務、金融-多元金融、醫療保健-生物科技和房地產-房地產開發。

近期科技AI主線有所強化,阿里巴巴連續11日獲淨買入,累計達195億港元,反映南向資金對AI產業鏈的佈局。而與之相比,之前受外賣行業競爭影響,恆生科技表現受到一定拖累,有所折價,存在估值修復。

陳雯表示,2024年南向資金主要流入銀行、石油石化等高股息板塊,佔比超50%;2025年轉向傳媒、電子、通信等科技領域,佔比升至30%。

除了南向資金之外,外資也是一大助力。

「美聯儲降息預期升溫,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將在9月啟動降息周期,美元指數走弱,人民幣匯率企穩回升,外資迴流港股意願增強。」融智投資基金經理兼高級研究員包金剛説。

楊德龍介紹,從去年4月份開始,外資就是以持續流入為主了,給港股帶來了更多的增量資金。

託合江指出,今年外資對港股整體是淨流入狀態,結構來看,被動外資今年以來繼續流入港股,主動外資繼續流出港股,從趨勢來看,主動外資的流出有所放緩。

陳雯表示,全球流動性來看美聯儲降息預期升溫,以及南向資金和海外資共同湧入,推動了港股的中長期上漲。據陳雯介紹,2025 年以來,EPFR口徑外資流入港股52.2億美元,其中7月單月流入近70億美元。海外資金主要投資H股互聯網科技、保險、新消費、創新葯、新能源,減持了H股的公用事業、煤炭等傳統行業。

機構投資港股

楊德龍表示,港股的投資機會包括一些白馬股,以及科技互聯網等科技互聯網,科技創新等代表經濟轉型方向的好行業上。

「目前機構投資港股的資產,主要是一些分紅率高,業績優良的好資產,而機構投資策略是以分散化投資為主。」楊德龍説。

一位港股投資的機構負責人表示,險資目前主要投向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而一些公私募等機構則更多投向於科技為主的方向。

託合江指出,在港股投資中,機構關注三類投資:一是港股的核心資產,包括科技板塊的AI、半導體、互聯網龍頭;二是高股息資產,包括能源、公用事業、金融等支柱產業;三是新能源、新消費賽道。

「機構投資的主要策略包括‘啞鈴策略’,即同時配置科技龍頭和高股息資產。此外,還有指數化投資,佈局指數基金。」託合江説。

陳雯表示,對港股的投資機會主要聚焦科技成長、創新葯,保險紅利、新消費等。

港股投資一般採用長期持有的策略。核心配置科技互聯網龍頭,風險管理上同時配置高股息行業壓倉。

招商證券認為,目前港股板塊分化明顯,以結構性行情為主。但港股作為全球估值窪地,恆指估值亦低於歷史均值。未來基本面改善,盈利預期上修疊加估值修復將驅動港股中長期上行。今年市場板塊從「科技/互聯網→新消費→創新葯→上游原材料」切換,預期未來仍是輪動特徵。配置策略上,招商證券建議採取三進攻(科技、有色、非銀)+兩底倉(困境反轉、紅利)。

包金剛表示,恆指近期表現強勢,呈現出「估值修復 + 盈利預期改善 + 資金流入」的三重驅動特徵。其認為,即使突破26000點,恆指整體估值仍低於歷史均值,具備中長期配置價值。展望后市,包金剛表示,結構性行情有望延續,建議重點關注科技、醫藥、高息資產與資源股等主線方向。

一位全球投資的機構人士表示,港股反彈后,短期需關注回調風險,長期看好科技等硬科技方向,短期看好估值較低的部分消費和互聯網等優質個股。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