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加拿大鵝沒人要了?

2025-09-09 19:41

來源:刺蝟公社

文 | 王曉玲、羅立璇

一起抓「鵝」?

上周,CNBC 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加拿大鵝(Canada Goose)的控股股東貝恩資本,已經收到一份估值14億美元的私有化報價,收購這個可能是全世界最知名的羽絨服品牌。

有趣的是,在CNBC的這個消息里,感興趣的據說全是中國人。

首先是剛收購了SKP的私募基金博裕資本(Boyu Capital),還有老牌PE安宏資本(Advent International),「已經提出了口頭報價」。

其它潛在的投資者還有羽絨服品牌波司登,以及由安踏和方源資本組成的財團。方源資本是安踏在收購亞瑪芬體育(始祖鳥、薩洛蒙、威爾森等品牌的集團)時就一起並肩作戰的盟友。

消息一出,我們中國上市公司的反應都是「我不是、我沒有」。

8月28日,安踏和波司登都發布了澄清公告。安踏表示,其並非該潛在收購的一方。波司登則表示,相關報道不實,本公司亦無任何應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市場對這兩家公司的現金流有可能會被這起收購擠佔的消息,也不是很看好。消息傳來,股價應聲小幅下跌。

加拿大鵝最早出圈,就是除了明星以外,企業家、各國政要,都穿起了這件羽絨服

但另一邊,貝恩資本要出售加拿大鵝,市場並不意外。

首先是,作為一家俬募股權基金,貝恩資本已經持有加拿大鵝的控股權12年了,基金存續期臨近終點,需向LP兑現回報。市場估計,貝恩資本進入時加拿大鵝的估值大概在3-4億美元,能以14億美元的價格出售,雖然不及巔峰期的78億美元市值,但肯定是淨賺了。

其次是,貝恩資本能給加拿大鵝帶來的提升,可能也已經走到了一個極限。在上一個階段,通過讓品牌向奢侈品靠攏、大幅擴展線上線下渠道,並且將產品SKU從20個拓展到200多個,貝恩資本成功地將這個裝備品牌升級爲了高端品牌。

但此后,各品牌競爭激烈,再加上全球消費都在下行,萬元級別的羽絨服,對各個市場的吸引力都在下降。2022-2025財年,加拿大鵝公司營收增速從21.5%大幅滑落至1.1%。

雖然加拿大鵝仍然在中國擁有很不錯的品牌高度,但是真要吃下來,不是沒有挑戰的。

安踏已經「半飽」的中資下半場

比較有意思的一個現象是,最近只要有一個運動品牌要賣身,安踏總會成為傳聞中的買家。

核心原因當然是,安踏確實有錢,根據2025上半年財報,安踏經營現金淨流入109.3億元,截至報告期末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銀行定存及已抵押存款合計達555.8億元。14億美元,不是一個大數目。

更重要的是安踏有野心。從早期FILA的成功,再到現在成功操盤亞瑪芬體育,旗下的始祖鳥、薩洛蒙、Wilson等品牌,都在中國市場打開了知名度,跟上甚至引領了户外運動風潮。董事局主席丁世忠也提過,他們會繼續「收購具有強品牌價值和基因的品牌,通過戰略重塑實現價值躍升」。

不過,吃下了多個品牌的安踏,最近的主旋律是「消化」。具體來説,就是提高經營質量,門店效率、品牌效率,都要提高。

此前,安踏的增長邏輯相對簡單,本質上就是開店:主品牌是將分銷商門店轉為直營門店,去掉店效更低門店,加大規模。其次,通過收購優質品牌,面對不同的細分羣體,大量開店。

但如果細看經營質量,安踏的各品牌都是承壓的,來到了一個瓶頸期。

兩大基石品牌安踏主品牌、FILA,在過去8季的最高增長都只有單位數。集團控股的亞瑪芬體育,在今年上半年纔剛剛轉虧為盈。

過去五年,安踏在門店總量保持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實現營業收入增長達1.6倍,已經屬於巨象奔跑。在剛發佈的半年報里,安踏體育的庫存周轉天數升至136天,庫存壓力顯現。

而且,安踏在這幾年通過「買買買」,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完善的品牌矩陣結構。

大眾市場,有安踏、安踏兒童;時尚市場,有斐樂。在近年運動細分增長最快的户外運動市場,亞瑪芬旗下的多個品牌,再加上剛2.9億美元收購的德國大眾品牌狼爪,可以説從高端到大眾,從專業到輕户外,都一網打盡。

還有剛和安踏建立戰略合作關係的韓國時尚電商Musinsa,能提供豐富的潮流產品,貼近新一代年輕人的審美喜好。

而加拿大鵝,定位和客羣都和始祖鳥衝突,同時也沒有大量開店的潛力了,在協同性上和安踏差了一點。更重要的是,安踏堅持的直營模式,會讓開店變得非常貴。

另外,再看波司登,也是剛收購了另一個高端羽絨服品牌Moose Knuckles的部分股權,旗下也有「雪中飛」品牌來經營大眾市場,低中高端佈局齊全。並且,他們自己的主品牌,也增長承壓。

所以,當中資品牌發展到了當下這個階段,加拿大鵝能夠帶來的效益,就沒那麼立竿見影了。

加拿大鵝,真的不行嗎

加拿大鵝,確實是一個不錯的資產。14億美元(100億元人民幣)的估值,按照去年的收入來看,PE大概在30倍,也不是一個昂貴的價格。安踏財團去收購亞瑪芬體育時,業界估算的也是這個PE值。

雖然,與巔峰期相比,加拿大鵝市值已縮水超440億元人民幣,但加拿大鵝還是在賺錢的。

最新財報顯示,2026財年第一季度(截至2025年6月29日),加拿大鵝全球營收同比增長22.4%至1.08億加元(約合人民幣5.61億元),為近九個季度以來最大增幅。

中國市場是加拿大鵝最重要的市場。從2024財年開始,大中華區以4.22億加元(約合22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超越美國和加拿大成為品牌第一大市場。在2025財年第四季度,加拿大鵝大中華區的銷售額同比增長7.9%至1.39億加元(約合7.2億元人民幣),依然領先於其他區域。

這樣的進步,主要得益於加拿大鵝努力衝破冬季限制,所發展的四季化策略。去年,加拿大鵝任命了品牌首位創意總監,Haider Ackermann,他同時也是奢侈品Tom Ford的設計總監,來負責未來產品設計。

加拿大鵝把產品線擴大到了毛衣、鞋履、太陽鏡等領域,並強化產品和門店陳列的季節相關性。Haider Ackermann推出的首個羽絨服膠囊系列也備受好評。

最新財季內,其新推出的Emerson短袖T恤成為最暢銷產品,市場反饋積極。首席執行官雷斯表示,這一戰略不僅能在羽絨服之間的空檔期保持消費者黏性,也有助於平衡公司季節性明顯的營收結構。

而且,在中國萬元級羽絨服賽道,只有隸屬於LVMH集團作為大股東之一的Moncler(盟可睞)能與之一戰。

當然,Moncler在時尚化這條路上走得更加激進,已經和Rick Owens、Sacai、Thom Browne、adidas和Valentino等知名時尚品牌進行聯名等合作,同時將營銷推廣到到設計、娛樂、音樂甚至體育領域。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價格高昂的市場投入成本。

洋品牌的集體困境

今年,安踏和李寧的傳聞併購名單上,不是隻有加拿大鵝,還有鋭步和彪馬。不止運動時尚領域,更多的外資消費零售品牌,都在尋求「賣身」。

不完全名單包括,迪卡儂計劃出售其中國子公司約30%的股權,星巴克尋找買家,出售一部分中國業務股權,宜家母公司打算打包出售國內10座薈聚Livat購物中心。

和早期因為無法適應中國市場撤出的洋品牌不同,這些都我們非常熟悉的國際大牌,換句話説,至少曾經在中國業務做得不錯。

但變化早就已經發生了,從業績角度來看,今年甚至都算不上轉折點。2025 財年耐克大中華區營收達65億美元,阿迪達斯2024 年是 35 億歐元,而安踏體育是 708 億人民幣。

也就是説,安踏(不計算亞瑪芬部分)的年收入,已經和耐克與阿迪在中國市場業績總和差不多了。

耐克和阿迪在中國下坡路,早在四五年前就已經開始。再早之前,快時尚已經先撐不住了,包括英國品牌ASOS、M&S,美國品牌Forever21、OldNavy陸續宣佈退出中國市場。

這些年中的另一個趨勢就是中國品牌的崛起。

今年出現資產集中拋售,背景是這兩年市場增長紅利正在消失。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限額以上單位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3.1%,去年全年這個數字也只有0.3%。

雖然市場傳聞很多,但是無論是加拿大鵝,鋭步、彪馬,還是更早的星巴克、迪卡儂,交易都一直未能敲定。

面對這些資產,買方集體變得謹慎起來。

出海新階段

一方面,正如前面所説,產業資本在過去十年積極出手,現在頭部品牌都有了自己的品牌矩陣,以安踏為例,現在已經有了 7 個品牌,再收購,除了看資產的性價比,也要考慮自己品牌矩陣的搭建需求。

另外,只從安踏的成功來看品牌收購,會得到「倖存者偏差」的結論。把不同文化背景的團隊和品牌整合到一起,想一想這個難度就非常大。

由本地二十多位攀登者建立的始祖鳥,總部位於加拿大温哥華。

安踏的收購之路,始於2009年收購FILA。當時從百麗國際手中買下虧損中的FILA的中國業務。這在當時也是一種共識,之前一年,李寧拿下了Lotto中國特許權。

又過了幾年,2016年前后,安踏、李寧再次出手,此外七匹狼、特步等品牌也開始尋找國際品牌,走上靠資本加速發展,以資金來換時間的道路。

也是在這個時期,中國高端消費市場高速增長,市場前景吸引來了資本入局。最出名的入局者是復興,復興集團收購了法國Lanvin 之余,又投資了國外知名的男裝、女裝和珠寶品牌。

另外,中國紡織第一股山東如意,由於收購了擁有Sandro、Maje 的法國SMCP集團、英國Aquascutum、瑞士的Bally,一時被視為中國LVMH。

與安踏相比,李寧的併購做大之路就沒那麼順暢,今年上半年,李寧收入為 148 億人民幣,與安踏規模差距非常明顯。

這幾年,復興和山東如意收購的這幾個品牌表現平平,市場聲量甚至不如從前。復興集團運營時尚業務的復朗集團,今年上半年虧損繼續擴大;山東如意同期虧損已近億,虧損額同比擴大了105%。

併購整合的成敗決定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是,安踏在買買買的同時,也在做 DTC(直接面對消費者) 整合,把門店抓在自己手里,形成品牌+零售的商業模式,是有機整合,而不是單純的1+1。

目前安踏已經有了超過一萬家門店,與之相比復朗集團全球直營門店只有幾百家。

而像安踏這樣的頭部公司,開始進入國際化的新階段。從 2023 年開始,安踏品牌就已經逐步在海外佈局,據說今年要在美國新開多家門店。

成為國際化公司是跨國併購的目標,但上兩輪併購過后,安踏目前主戰場還是在國內。截至今年6月,安踏集團在全球擁有超過1.3萬家門店,海外門店僅249家。

這是一個全新階段,從前是把洋品牌買進來,現在是讓安踏主品牌或旗下矩陣真正走向全球。

這個時候,面對牌桌上驟然出現資產,無論是外資品牌的中國業務,或者是主要業務集中在中國市場的品牌,就算性價比不錯,但是也已經和中國頭部品牌的戰略方向背道而馳。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