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王騰被辭退、小米13手機爆炸、核心業務收入下滑,還是「最強小米」嗎?

2025-09-09 17:41

在科技行業的激烈競爭浪潮中,小米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焦點企業。

然而,近期一系列事件的發生,如王騰因犯錯被辭退以及小米13手機爆炸事件,猶如投下了兩顆重磅炸彈,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

與此同時,深入審視小米的財務數據表現,也能發現其背后隱藏着諸多經營困境,這些問題相互交織,對小米的未來發展構成了嚴峻挑戰。

王騰被辭退,疑雲四起

9月8日晚間,小米集團發佈主題為《關於對中國區員工王騰違規違紀行為處理的通報》的內部郵件,宣佈辭退中國區市場部總經理王騰。

該郵件指出,小米集團中國區市場部總經理王騰泄露公司機密信息,且存在利益衝突等嚴重違規違紀行為。根據相關制度規定,公司決定給予王騰辭退處分。

9月9日上午,小米王騰最新發布微博稱:「關於我的離職網上看到很多謠言,都是假消息,簡直離譜。説明一下,沒有竊取公司機密出售,沒有收人錢財。有失職行為,在深刻反省中,但沒有做違法行為!謠言止於智者,還是請大家多關心未來要上市的新品吧。」

隨后,關於王騰的多個詞條等上微博熱搜。

來源:微博截圖

來源:微博截圖

來源:微博截圖

王騰在小米的職業生涯堪稱輝煌,2016年,王騰加入小米,此后一路晉升,成為小米手機業務核心管理者之一,雷軍也曾多次公開表揚他。

公開信息顯示,2016年,彼時29歲的王騰加入小米。2020年3月,王騰加入REDMI產品團隊,任REDMI產品總監一職。

2021年11月,王騰輪崗到小米公司河南分公司任職。2023年8月,王騰結束輪崗回到小米北京總部;9月,任REDMI品牌發言人、REDMI市場部總經理。

2024年2月3日,王騰接替盧偉冰升任REDMI品牌總經理,全面負責品牌運營與產品規劃。2024年12月底,晉升爲小米中國區市場部總經理,同時保留REDMI品牌總經理職位,成為小米手機業務核心管理者之一。

王騰是小米的明星產品經理,更是社交媒體上的網紅達人,微博擁有180.2萬粉絲,單日閲讀量超過10萬。

來源:微博截圖

來源:微博截圖

王騰的突然被辭退,無疑給小米帶來了不小的衝擊。這一事件迅速引發了廣泛關注,不僅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還對小米品牌形象以及股價等方面產生了影響。同時,也引發了外界對小米內部管理、企業文化以及高層決策的討論,一時之間,眾説紛紜。

小米13爆炸

產品質量與品牌形象的重擊

高管變動之際,小米的產品質量問題也因一起爆炸事故引發關注。

據媒體報道,近日,江蘇一網友在社交平臺發佈視頻稱,其使用的小米13手機在正常使用過程中突然爆炸,並導致正在觀看視頻的男童手部、下肢受傷,事件引發關注。

視頻發佈者9月7日發佈的視頻顯示:一名男童坐在沙發上使用手機觀看視頻,手機突然發出火光並伴隨爆炸聲,一男子稱「小孩子剛玩着呢,突然就爆炸了。」當事人稱,涉事手機為小米13型號,購買后未進行過維修或改裝。

事件發生后,小米售后人員表示將取回手機殘件送至研發中心檢測以查明原因。客服人員表示,手機自燃原因需通過專業檢測確定,目前無法直接判斷。但截至目前,小米官方尚未發佈正式聲明。

小米13於2022年12月11日正式發佈,作為小米的一款重要產品,上市至今不足3年。此次爆炸事件引發了公眾的強烈關注和擔憂,不少同款手機用户紛紛表示后怕,對產品質量產生了質疑。

從法律角度看,根據我國《產品質量法》,若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損害,生產者需承擔相應責任。這起事件如果最終被認定為產品質量問題,小米不僅要面臨對受害者的賠償,更將對其品牌形象造成難以估量的打擊。

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品牌形象是企業的重要資產,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小米一直以來以高性價比的產品贏得了眾多消費者的青睞,但產品質量問題一旦曝光,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度會急劇下降。

手機業務:營收下降與毛利率下滑

財報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營收1159.6億元,同比增長30.5%,連續3個季度突破千億元,但增速較一季度的35%已有所放緩。經營利潤134.4億元,同比增長128.2%;經調淨利潤108.3億元,同比增75.4%。

圖源:截圖自小米財報

圖源:截圖自小米財報

事實上,智能手機和IoT業務業務是小米收入的重要來源,兩大業務加起來貢獻了842億元收入,佔總收入的72.6%。

今年二季度,小米手機業務實現營收455億元,同比下滑2%;IoT業務實現營收387億元,同比增長44.4%,環比下滑約10%。

出貨規模上,今年Q2小米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4240萬台,同比僅增長0.6%,而今年Q1出貨量同比增速是3%。

小米在財報中指出,手機收入下降主要是由於智能手機平均銷售單價(ASP)下降,當期小米手機ASP為1073.2元,同比下降2.7%,環比下降11.3%,原因是今年4月發佈的REDMIA5系列導致境外市場ASP下降。

不僅如此,手機行業內卷,低價競爭導致小米手機的平均銷售單價從2024年二季度的1103.5元下降至2025年二季度的1073.2元,再疊加內存、電池材料價格上漲的壓力,毛利率也從去年同期的12.1%降至11.5%,環比下降0.9個百分點,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

近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整體承壓已是不爭的事實。據IDC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為6886萬台,同比下降4.1%。

據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發佈數據,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2.889億台,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出貨量份額排名前五的廠商依次為三星、蘋果、小米、vivo和傳音。

大家電業務,競爭激烈

再看IoT業務,今年二季度,小米智能大家電的收入同比增長66.2%,創下歷史新高。

其中,空調產品出貨量超540萬台,同比增速超過60%。

盧偉冰曾宣佈小米空調今年出貨量突破1000萬台,並要進入市場前三,更大目標是到2030年在中國市場數一數二。

然而,現實競爭殘酷,從奧維雲網數據來看,在銷量和銷額方面,小米空調在7月的線上市場排名雖有提升,但仍與美的、格力等傳統家電巨頭存在差距。

但與此同時,價格戰在空調行業尤為突出,小米空調在努力擴大市場份額的過程中,也難以避免地受到價格戰的衝擊。而且,在價格戰中,低端機型價格下探明顯,頭部品牌通過高端化分化市場,小米要在大家電業務實現持續盈利,還需要克服諸多困難。

汽車業務:交付難題與盈利挑戰

手機和家電受市場收縮影響,聚焦這兩大市場只會越來越卷,不想困在既有的競爭格局中,小米就必須找到新的突破口。

汽車業務是小米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但目前也面臨着諸多困境。2025年Q2小米智能電動汽車及AI等創新業務分部收入213億元,毛利率為26.4%,其中小米汽車206億元的收入約佔小米總收入的18%。

雖然小米汽車在產品發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如首款SUV產品小米YU7系列開售18小時累計鎖單量突破24萬台,但交付問題成爲了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因素。

在小米汽車小程序上,現在下單YU7Max,鎖定訂單后最快41-44周交付,YU7Pro鎖單后最快47~50周交付,YU7則要最快55-58周交付,這意味着用户至少需要等待10個月才能拿到新車。

小米去年推出的SU7系列,目前交付時間最快的Max版本也需等待34~37周。交付周期過長,不僅影響用户體驗,還可能導致部分潛在客户流失。

從盈利角度看,儘管小米汽車業務在2025年Q2經營虧損收窄至3億元,相比今年Q1的5億元有所改善,且公司預計下半年有望單季盈利,但從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小米在新業務上累計投入費用超過300億元,累計虧損巨大。要實現全面盈利,小米汽車業務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眾多車企紛紛加大投入,推出新車型,小米汽車要在市場中脫穎而出,面臨着巨大的挑戰。

在科技浪潮加速迭代的當下,小米以刀刃向內的管理魄力推進組織變革,但仍需加強產品品質管理,輔以精準有效的戰略執行,才能驅動企業穿越行業周期,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理財周刊-財事匯》出品)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