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9 14:30
(來源:CHC醫療傳媒)
刷新財經新聞時,我盯着屏幕愣了兩秒——百濟神州(688235.SH)總市值
突破5000億,成為A股市值最高的醫藥股。
5000億是什麼概念?相當於杭州2023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13.9倍;或者在深圳南山區,能買下約156平方公里土地。更直觀的是,這個數字超過了A股97%的上市公司,甚至比某些省份的GDP還高。
但最讓我感慨的不是這個數字本身——而是中國創新葯企,在全球資本市場勇闖C位。
5000億市值背后
如果把時間撥回2016年,百濟神州剛在納斯達克上市時,發行市值7.2億美元。那時候很多人調侃它是「燒錢機器」:一年虧幾十億,研發投入比營收高好幾倍,連辦公室都租在蘇州工業園區的毛坯廠房里。
但今天再看,當年的燒錢變成了囤糧。
舉個簡單例子:2024年百濟神州研發費用141.40億元,佔全年營收的51.96%。這是什麼概念?
對比一下:恆瑞醫藥2024年研發投入82.28億元,佔營收29.40%;全球製藥巨頭輝瑞同期研發投入108.22億美元,但佔營收比例僅17%。
換句話説,百濟神州把「賺的錢」和「融的錢」,超過70%都砸進了實驗室、臨牀中心和全球患者招募里。
這種「偏執」不是盲目——就像蓋樓,傳統藥企可能在裝修(仿製藥或微改良新葯),而百濟神州從一開始就打地基(First-in-class,全球首創藥)+建高樓(Best-in-class,同類最優藥)。
例如,百濟神州的BTK抑制劑澤布替尼,是全球第三個上市的BTK藥物,但憑藉「療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優勢,2024年全球銷售額達26.44億美元,佔其產品收入的近70%。
很多人好奇:為什麼百濟神州能在全球市場「殺出血路」?答案藏在兩個細節里。
第一個細節是"把實驗室建到全球"。
在蘇州工業園區,百濟神州建有亞洲最大小分子創新葯物產業化基地;在廣州,其生物藥生產基地通過美國FDA、中國NMPA、歐盟EMA三地認證,成為國內首個實現大分子藥物中美雙報的工廠。
更關鍵的是,在美國新澤西州霍普韋爾建立的全球研發中心,匯聚了來自輝瑞、諾華等跨國藥企的資深科學家團隊,形成覆蓋45個國家的臨牀開發網絡——他們不是中國藥企出國賣藥,而是用全球資源造全球好藥。
第二個細節是"把臨牀做到全球"。
新葯上市前要做臨牀試驗,這是燒錢又燒時間的環節。很多中國藥企的臨牀試驗只在中國做,做完再找海外監管機構"補作業",往往被卡脖子。
但百濟神州的策略是"全球多中心同步"——比如他們的PD-1抑制劑替雷利珠單抗,在美、歐、亞、非45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臨牀試驗,入組患者12000例,其中30%來自中國以外。
這種同步研發有多難?就像開一場全球直播演唱會:音響、燈光、演員必須完全同步,差一秒都可能"翻車"。
但百濟神州做到了——2023年9月,替雷利珠單抗在歐盟獲批用於食管鱗狀細胞癌,成為首個通過FDA突破性療法認定后實現中美歐同步上市的中國PD-1藥物。
用投資人的話説:"以前全球藥企是'老師教學生',現在百濟神州是'和學生一起當老師'。"
當然,市值突破5000億不是「躺贏」的信號。
創新葯的本質是「高風險、高回報」——全球每年有超過1000個新葯進入臨牀試驗,但最終獲批上市的不到10%。
百濟神州的底氣在於管線的厚度。
所謂管線,就是正在研發的候選藥物。
截至2025年6月,百濟神州擁有96項臨牀開發項目,其中29個項目處於3/4期臨牀階段,覆蓋血液瘤、實體瘤、免疫疾病等多個領域。
這是什麼概念?全球TOP20藥企中,百濟神州是唯一進入臨牀階段項目數前五的中國企業。其管線佈局更是聚焦未被滿足的臨牀需求。
用行業術語説,這是"差異化佈局";用大白話講,就是"瞄準無人區,敢為天下先"。
中國創新葯從本土到全球
回到開頭的問題:百濟神州憑什麼值5000億?
答案不是某個爆款藥,不是某次資本運作,而是用15年時間證明:中國藥企也能用全球標準做創新葯,用全球資源服務全球患者。
當然,5000億不是終點。
未來,百濟神州要面對的挑戰還有很多:臨牀試驗失敗的風險、全球監管政策的變化、競爭對手的追趕等。
但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當一家中國藥企的市值能突破5000億,當它的藥能擺上紐約、倫敦、東京的藥房貨架,當中國患者能用上自己造的好藥……這不是某家企業的勝利,而是中國創新葯產業的"成人禮"。
下一次,當我們再看到"中國藥企市值破紀錄"的新聞時,或許可以更淡定一點——因為那不再是奇蹟,而是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