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ESG報告能反腐?這家公司100人被辭退

2025-09-09 18:00

(來源:小碳)

在過去,ESG報告往往被視為「環保賬本」,重點放在碳排放與能效數據,如今互聯網大廠開始在ESG報告中披露反腐敗和合規數據,這意味着ESG正逐步成為衡量企業內部治理透明度的工具。一百人被辭退、三十余家供應商被拉黑的事實,為市場提供了新的觀察窗口:ESG不僅關乎減排,更關乎公司治理與商業倫理。

9月初,字節跳動企業紀律與職業道德委員會披露了二季度的員工違規處理情況,通報顯示共有100名員工因觸犯公司紅線被辭退,其中18人因涉刑事犯罪、惡意損害公司利益等原因被實名通報,8人涉嫌刑事犯罪已被移交司法機關。這是一個讓人震動的數據。當反腐敗被寫入企業的ESG報告,數字不再只存在於公司內部的紀律通報,而是成為資本市場、外部投資者乃至公眾可見的治理信息時,反腐的性質就發生了轉變

如果説過去互聯網大廠的反腐更多停留在「內部風控」或者「道德風險」的範疇,那麼如今通過ESG披露,這些數據已經被納入到企業的合規、治理與透明度評價體系里。字節的通報只是一個典型切口,而放眼整個行業,騰訊、阿里、美團和京東在2024年度的ESG報告中都公佈了反腐敗相關的舉措與成果。這意味着,反腐敗正逐漸成為企業在治理(Governance)維度中最具實質性的披露內容之一。在碳圈和ESG投資人眼中,治理的價值正在被重新審視,反腐敗數據甚至比環境板塊的排放數據更能體現一家公司的風險底色。

與以往相比,這次的不同在於,企業不再僅僅用抽象的「廉潔文化」「合規體系」來描述反腐,而是以明確的數字交出一份「反腐賬本」。騰訊的ESG報告顯示,2024年反舞弊調查部共查處觸犯「高壓線」案件100余起,100余人因此被辭退,並且有31家合作供應商被列入黑名單,永不合作。阿里巴巴在治理部分強調「無上限問責」,由董事會的合規及風險委員會監督反腐管理,廉正合規部與法務合規部負責執行,所有人都在監督範圍之內。美團則由陽光委員會主導,承擔制度機制建設與廉正文化推廣的責任。京東集團則在治理章節披露了對實習生、顧問等全體人員的廉潔承諾機制,並將反腐與薪酬掛鉤,同時在重點業務領域開展專項治理。這些內容的共性在於,它們不再是口號,而是將反腐作為可量化、可監督的治理指標呈現出來。

如果橫向對比,可以看到大廠們在治理框架中的差異化路徑。騰訊依靠一個高度獨立的反舞弊調查部,直接向董事會層面匯報,顯得更接近傳統意義上的「內部審計+合規」體系;阿里則強調從董事會到廉正合規部的全鏈條問責,以制度自上而下壓實責任;美團通過「委員會+廉正文化」的結合,試圖營造更柔性的治理氛圍;京東則在執行層面更強調硬性的制度約束,將反腐直接綁定激勵與處罰機制。這幾種模式背后共同折射出一個事實:治理的核心在於能否建立清晰的權責邊界,形成對權力運行的制衡。

然而,即便有了數字、有了制度,大廠反腐依然遠未解決「屢禁不止」的頑疾。浙江大學韓洪靈教授指出,互聯網大廠腐敗問題的三大根源在於關鍵崗位權力過於集中、制度建設滯后,以及「流量至上」的業務導向。這些問題並非單靠紀律通報或是幾萬小時的培訓就能消除。換句話説,ESG報告中的反腐數據,固然能展現企業的透明度,但並不等於反腐本身已經取得了決定性成效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芮萌教授則進一步強調了反腐體系的三大不足:舉報機制不健全、第三方監督缺位、技術審計滯后。這意味着,即便大廠願意披露,也可能只是在「自己監督自己」,缺乏外部力量介入。舉報人是否能得到保護?是否存在被打擊報復的風險?企業披露的案件數據是否已經全面覆蓋?這些疑問在ESG語境下尤其關鍵,因為ESG的治理部分強調的就是獨立性與有效性。當反腐數據成為ESG指標,投資人看的不僅是數字本身,還要看制度的執行力和公信力。

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大廠並非沒有資源去構建更先進的反腐工具。它們掌握着最前沿的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能力,卻在治理上依舊大量依賴傳統的舉報渠道和人工調查。大廠能用AI精準推薦廣告,為什麼不能用同樣的AI去識別貪腐風險? 這是一個值得追問的問題。腐敗往往隱藏在複雜的交易鏈條與人際關係中,本應是技術識別的最佳場景。未來,如果企業真心把治理作為核心競爭力,那麼構建基於大數據的風險預警模型,運用AI對異常交易、異常成本和異常供應鏈行為進行實時監控,將可能改變反腐的效率與深度。

文化建設是大廠在ESG中另一類常見披露。阿里在2025財年為員工、供應商、合作伙伴提供超過58000小時的廉正培訓,騰訊也面向員工與供應商開展廉潔專項培訓。這些努力體現了企業在「軟治理」方面的投入,但問題在於培訓與承諾能否真正改變行為。反腐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缺乏硬性約束與獨立監督的情況下,它很容易淪為一種合規「秀肌肉」的動作,而未必能從根源上遏制腐敗。

當我們把視角從互聯網大廠擴展到更廣泛的ESG實踐,會發現「治理」是最難被量化和最容易被忽視的一環。碳排放數據有明確的計算方法,社會責任可以通過投入金額和受益人數體現,而治理往往停留在原則性描述。互聯網大廠選擇把反腐敗數據公開化,其實為其他行業提供了一個樣本。能源企業、航運企業、製造業公司在披露ESG時,往往更關注環境和社會,而在治理部分流於空泛。如果大廠的反腐數據能成為投資人蔘考的硬指標,未來其他行業是否也會被要求披露類似的治理數據?換句話説,ESG報告會不會推動企業治理走向「數字化問責」?

這一趨勢可能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首先,對於投資人而言,治理披露的完善將直接影響風險判斷。一個敢於公開反腐數據的企業,至少在透明度上優於只報喜不報憂的同行。其次,對於企業而言,這種披露會倒逼治理流程更規範,否則數據與實際不符時,反而會引發更大危機。最后,對於政策制定者與監管層而言,這可能成為推動企業治理走向實質化的一個工具。就像碳排放披露逐漸成為強制性要求一樣,未來治理維度的數據化披露或許也會逐漸納入監管框架。

回到最初的問題,ESG報告能反腐嗎?答案或許是:ESG報告本身並不能反腐,但它能讓反腐可見、可比、可問責,從而對企業形成新的外部壓力。 這意味着反腐從內部紀律問題轉變為市場與公眾監督的問題。對大廠而言,辭退100人只是數字,但把這個數字寫進ESG報告,就等於把它放到了聚光燈下。治理的意義不在於數字本身,而在於能否通過透明的披露和獨立的監督,推動企業逐步解決權力集中、制度滯后、監督乏力等結構性問題。

未來,當越來越多的ESG報告開始披露治理細節時,反腐敗不再只是公司內部的事情,而會成為衡量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一部分。互聯網大廠走在了前面,但真正的考驗纔剛剛開始。

小碳公眾號致力於為碳中和夢想者提供數據驅動和AI支持,由中財數碳(DIGICARBON)運營。我們免費提供雙碳領域的專家級AI知識庫和工具,助力企業和個人精準獲取碳市場動態。

🔹專家級智能體平臺https://ra.ecoaitech.com/專業研究寫作助手,適合自由研究/行業分析/學術論文/內參建議/自媒體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