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1對話|貝萊德中國範華:錨定三定位,與中國高水平開放同行

2025-09-09 13:15

21世紀經濟報道李域  實習生陳麗華

國際頭部資管機構紛紛向中國市場投下信任票,貝萊德在華佈局便是典型縮影。

日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與貝萊德中國區負責人範華就全球資源整合、本土化策略等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話,「在全球管理規模達到12.5萬億美元的體量下,貝萊德要繼續保持高增長並不容易。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因此顯得尤為關鍵。」範華坦言,過去四年貝萊德在中國的發展可能較預期要慢一點,但長期投入的成效已開始顯現,貝萊德建信理財就是頗為成功的案例,基金業務也將迎來突破」。

早在2006年,貝萊德就通過收購美林投資管理,間接涉足中國市場,此后,公司不斷加大在中國的投入,逐步建立起本土化的團隊,拓展了多項業務。2020年,貝萊德基金獲批成立,成為首家獲准在中國獨資開展公募基金業務的外商資產管理公司,2021年5月,貝萊德與建行及淡馬錫合資設立的貝萊德建信理財也獲准在中國開展理財業務。

在範華看來,貝萊德中國在全球佈局里錨定了「Global to China 」「China to Global 」「China to China」三重核心定位。其中,「China to China」(即立足中國本土開展募資與投資)是當前階段的主要方向,通過深耕國內市場,持續積累本土化投資經驗、夯實本土投資能力,隨着這一能力的不斷提升,貝萊德中國后續將進一步打通全球資源與中國市場的連接通道,進而吸引更多全球投資者參與到中國市場。

貝萊德集團中國區負責人範華(受訪問者供圖) 貝萊德集團中國區負責人範華(受訪問者供圖)

貝萊德中國的三重定位

貝萊德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十九年前。

2006年,貝萊德通過收購美林投資管理持有中銀基金股份,首次叩開中國資本市場大門。2009年北京代表處的設立,標誌着本土化探索的深化;2020年獲批設立首家外資獨資公募基金,則成為其在華業務里程碑。此后,貝萊德與建設銀行、淡馬錫合作成立理財公司,逐步構建起涵蓋公募基金、理財公司和 QDLP 跨境投資的業務版圖。

理財公司貝萊德建信理財憑藉固收類產品優勢實現倍數級增長。截至2025年上半年,貝萊德建信理財存續產品已達118只,其中固定收益類產品115只,權益類產品2只,混合類產品1只,今年上半年規模增幅達到33.23%。

貝萊德基金目前公募及專户的總規模大約150億元,通過調整投資團隊、優化考覈機制及引入系統化主動權益策略,爭取逐步提升產品業績;QDLP 跨境投資在 2025 年重啟后加速推進,5 月成功發行了一支全球主動管理的債券產品,未來還將發行權益等產品,計劃進一步打通境內外資產配置通道。

「擴大業務版圖的驅動因素是中國市場具有長期吸引力。」範華表示,相比集團全球資產管理業務,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屬於起步階段,「中國市場不僅體量龐大,更重要的是,居民和機構投資者在不斷尋求多樣化的資產配置方式。這給外資機構留下了廣闊空間」。

在全球佈局中,貝萊德中國已錨定了「Global to China 」「China to Global 」「China to China」三重核心定位。範華稱,貝萊德中國希望成為連接中國和國際資本市場有效的橋樑,讓國際投資者更深入、更全面地瞭解中國投資標的,也為中國投資者提供更多全球市場見解和投資解決方案。 

貝萊德基金的本土化戰略 

作為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之一,貝萊德在海外擁有完整的投研體系和豐富的產品經驗。但如何將這些全球資源有效轉化為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對於貝萊德這樣的外資機構而言,是其面臨的核心問題。

「One BlackRock是貝萊德的一種文化,任何客户需求都能得到全球資源支持。」範華介紹,集團依託領先的金融科技系統,在投資研究、風險管理和后臺運營上實現全球信息共享,這大大提升了效率和透明度。

近年來,貝萊德在中國不斷加大本地化投入。一方面,持續引進兼具本地與海外經驗的投研人才,既能承接集團流程,又能結合中國市場特性落地;另一方面,積極引入海外成熟策略並進行本地化改造。

「比如我們把海外的系統化策略帶到國內,結合本地數據優化后,陸續推出了滬深300和中證A500指數增強產品,市場反響不錯,所以我們日前也推出了第三隻指數增強產品 – 中證500。」範華指出,綠色投資是另一個典型案例。在海外,可持續投資已成主流;在中國,它也逐漸成為投資重點,「我們在國內獲批的綠色債券基金,就是結合海外經驗和本土客户需求設計的。」

除了產品與策略,團隊管理同樣是外界關注的焦點。作為首家外商獨資公募,貝萊德基金的團隊變動一直引發市場熱議。對此,範華給出瞭解釋:「貝萊德自1988年成立以來,本身伴隨快速發展和多次併購,組織調整是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她強調,每一次調整的目的,都是爲了「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公司成立的早期階段需要具備創業精神和溝通能力的人才,而當業務進入深化階段,本土投資能力的重要性會顯著上升。

這種組織磨合也體現在產品策略上。據悉,接下來貝萊德基金將把更多資源和重點放在系統化投資平臺建設上,同時將繼續擴展產品線,持續把全球的量化研究和風險管理能力引入中國市場。

範華表示:「希望未來能把貝萊德全球好的投資經驗和產品逐步帶到中國市場。 同時,公司也在探索‘固收+’‘多資產’等策略,並將根據本土客户需求做定製化設計。」 

助力投資者實現財富幸福

貝萊德成立於1988年,成立初期專注於為機構客户提供固定收益投資和風險管理服務。公司以其專業的信用分析和風險控制體系逐步建立聲譽,吸引了大量機構資金。

2006年貝萊德與美林資管(MLIM)合併,引入大量機構投資者;2009年斥資135億收購巴克萊全球投資者公司(BGI),獲得旗下全球最大的ETF交易平臺iShares,使貝萊德在被動投資領域迅速崛起,交易之后,貝萊德從一個1.3萬億美元的大型資產管理機構,一躍成為3.3萬億美元的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

貝萊德的市值也在創始人拉里·芬克(Larry Fink)的帶領下從1999年上市時的11億美元,變成2009年的448億美元,十年增長了40倍。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貝萊德在全球管理的總資產規模高達12.5萬億美元,涵蓋股票、固定收益投資、多資產、現金管理、另類投資、數字資產等。

從佈局軌跡來看,貝萊德在中國市場的戰略並非一步到位,而是通過不斷試水、逐步加碼來深化。在範華看來,這種節奏體現了對中國市場的長期承諾,「相較於短期內爆發,我們更期待的是通過持續耕耘,逐步積累。」

對未來的判斷,範華的觀點十分明確。她堅信,中國市場的長期潛力毋庸置疑,然而,外資機構當前仍處於起步階段,還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去積累業績、磨合團隊,進而贏得投資者的信任。「中國資本市場既有龐大體量,也有嚴格的監管環境。這意味着需要耐心,更需要長期積累。」她補充道:「無論是公募、理財還是跨境業務,我們的目標都很清晰,就是服務好投資者,幫助他們更好地進行全球配置,實現財富幸福」。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