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輕松健康IPO失效,互聯網健康平臺面臨資本化困局

2025-09-09 11:47

  來源:NEW財金

  近日,港交所信息顯示,輕松健康集團的IPO申請狀態變更為「失效」。該集團於2025128日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主板掛牌上市,中金公司招商證券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根據港交所規定,IPO申請材料需在6個月內通過聆訊,否則自動「失效」。輕松健康集團未能在規定時間內通過聆訊,導致IPO申請失效。

  不過,這並不意味着上市之路徹底終結。2025年8月31日,輕松健康集團再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這是繼首次遞表失效后的第二次申請。

  這家以大病眾籌起家、試圖以 「AI +健康服務」形象衝刺資本市場的互聯網健康平臺,在遞交上市申請六個月后未能成功叩關。回溯其上市之路,從剝離核心眾籌業務的「斷臂求生」到轉型健康服務的艱難探索,輕松健康的IPO折戟不僅折射出單個企業的戰略困境,更暴露了整個互聯網健康行業在監管收緊、盈利模式待解背景下的集體焦慮。

  #01

  IPO歷程:從豪情萬丈到申請失效

  輕松健康集團的前身是大眾熟知的大病眾籌平臺「輕松籌」。2014年,輕松籌正式成立,首創線上大病眾籌模式,通過社交傳播幫助重病患者解決醫療資金問題。在互助平臺風起雲涌的時間,輕松籌迅速擴張。從2014年至2016年,輕松籌迎來發展最快時期,用户數量從01000萬僅用13個月,從1000萬到1億僅用10個月。2019年,「輕松籌」升級為「輕松集團」。20209月,輕松集團更名為輕松健康集團。隨着名字的變更,其業務從以眾籌為核心,逐步向保險業務和綜合健康服務拓展。

  2024年6月,在計劃遞交上市申請前的關鍵節點,創始人楊胤做出了一項重大決策——將集團知名度最高的核心業務 「輕松籌」 大病眾籌平臺及旗下朵爾醫院相關業務從上市主體中徹底剝離。這一舉措被業內解讀為雙重考量:一方面是應對《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中關於外資不得參與個人求助服務的合規要求,另一方面則是爲了擺脫 「輕松籌」 近年來深陷的公益與商業邊界爭議帶來的上市包袱。

  剝離公益業務后,輕松健康集團將自身重新定位為科技型一站式平臺,專注於提供綜合健康服務及健康保險解決方案。集團試圖以「AI+健康服務」為新標籤衝擊資本市場。2025年2月上旬,正式遞交上市申請。根據沙利文報告數據,按2024年前三季度收入計,該公司在國內獨立數字健康服務市場排名第八;按2023年移動設備活躍用户數計則排名第二,顯示出其在行業內仍具備一定市場地位。然而六個月后其IPO申請狀態悄然變更為「失效」,意味着此次上市嘗試以失敗告終。

  #02

  戰略轉型:陣痛中的增長困局

  深入剖析其IPO進程中的關鍵節點,業務剝離引發的連鎖反應成為致命隱患。招股書數據顯示,剝離眾籌業務后,輕松健康的用户基礎出現顯著萎縮:活躍用户數量從2022年的7050萬鋭減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5000萬,兩年內流失超過2000萬核心用户。更值得關注的是用户行為模式的劇變——曾經用户在平臺為大病求助捐款時的人均停留時長可達5分鍾,而轉型后用户在健康內容上的停留時間驟降至30秒,揭示出公益場景剝離后用户黏性的斷崖式下跌。這種流量質量的退化直接影響了資本市場對其商業模式可持續性的判斷。

  盈利表現的惡化則成為壓垮IPO的另一根稻草。財務數據顯示,儘管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同比翻番至6.43億元,但淨利潤卻從上年同期的1.33億元大幅滑落至7657.50萬元,同比驟降逾40%。這種 「增收不增利」 的局面主要源於業務結構的根本性調整——高毛利的保險經紀業務佔比從2022年的35.7%大幅萎縮至2023年前三季度的15.3%,而貢獻61.8%營收的健康服務業務毛利率僅約20%,難以支撐整體盈利水平。

  監管環境的變化也為其IPO之路設置了多重障礙。2021年網絡互助行業監管風暴后,包括輕松健康旗下「輕松互助」在內的多家平臺相繼關停,不僅導致核心用户流失,更引發監管部門對互聯網保險業務的全面收緊。2022年,原中國銀保監會出臺新規嚴格限定第三方平臺經營資質,部分保險公司因此暫停與第三方平臺合作,直接衝擊了輕松健康的保險業務根基。此外,輕松籌此前因誘導捐款購保、隱性扣費等問題多次被監管部門警示調查,雖已從上市主體剝離,但品牌信任度受損的后遺症持續影響資本市場信心。

  從資本支持來看,輕松健康並非缺乏 「彈藥」。招股書披露,2015年至2021年間公司累計完成約1.2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2億元)融資,投資方包括陽光保險、IDG資本、德同資本、騰訊等知名機構。強大的股東背景既提供了資金支持,也帶來了上市退出的時間壓力。然而在行業估值中樞下移的背景下,投資方的耐心正逐漸耗盡。

  #03

  行業對比:水滴的前車之鑑

  輕松健康集團在港股上市的嘗試,難免讓人聯想到其競爭對手水滴公司在美股的遭遇。2021年,水滴公司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發行價為12美元,市值一度達到47.3億美元。然而,水滴公司上市后股價持續下跌,截至20259月,股價約為1.9美元,總市值蒸發了超80%,僅為6.87億美元。

  水滴股價的慘淡表現反映了資本市場對「公益引流+商業變現」模式的質疑。輕松健康集團雖然剝離了輕松籌業務,但仍面臨類似挑戰。在業務規模上,輕松健康與水滴公司也有較大差距。最新財報顯示,2024年水滴公司實現淨營業收入27.72億元,歸母淨利潤3.68億元,同比增長119.8%,已連續12個季度實現盈利。從業務結構看,保險業務成為絕對支柱,2024 年貢獻收入23.6億元,佔總營收的85%,全年首年規模保費達74.73億元,第四季度同比增長24.5%。這種聚焦核心業務的戰略調整,使其成功擺脫了對眾籌業務的依賴,構建起可持續的盈利模式。

  對比兩家公司的發展路徑,業務取捨策略的差異尤為顯著。水滴公司雖然也面臨公益與商業的爭議,但並未像輕松健康那樣徹底剝離眾籌業務,而是通過交叉補貼維持其作為流量入口的價值。2024年水滴籌運營虧損約9508萬元,由其他業務收入補貼,這種戰略性投入確保了用户基礎的穩定。數據顯示,水滴公司2024年第四季度新用户數同比增長14.9%,帶病體系列產品首年規模保費突破2億元,顯示出用户轉化效率的提升。

  而輕松健康剝離眾籌業務后,失去了核心流量入口,導致活躍用户大幅流失,不得不依賴高成本營銷獲取新用户,形成「用户流失-營銷加碼-盈利惡化」的惡性循環。這種業務切割雖然短期內滿足了合規要求,但破壞了原有的用户增長閉環,反映出兩家公司在戰略定力與執行層面的差距。

  放眼整個互聯網健康平臺上市版圖,除水滴外,平安好醫生、微醫等企業也在探索資本化路徑,但普遍面臨估值壓力。

  平安好醫生依託平安集團資源實現規模優勢,但盈利仍存挑戰;微醫則通過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醫療服務網絡尋求差異化競爭。這些企業的共同困境在於:如何平衡公益屬性與商業利益,如何將龐大的用户基礎轉化為持續盈利能力,如何在嚴格監管下實現創新發展。至於如何破局,靜看幾家公司的具體策略。

責任編輯:李琳琳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