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9 13:49
一紙公告背后,是中國氫能產業面臨的深層困境。億華通終止收購旭陽氫能並募集配套資金,不僅是一次交易失敗,更折射出整個行業面臨的嚴峻挑戰。
9月5日,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佈《關於終止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並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事項的公告》。公司宣佈終止籌劃已久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這項原計劃通過發行股份方式收購定州旭陽氫能100%股權並募集配套資金的交易,最終因交易雙方在關鍵條款上無法達成共識而落空。
這對於億華通來説是一個沉重打擊。作為京津冀地區最大的氫氣供應商,旭陽氫能的產業鏈位置與億華通形成互補,原定方案若能實施,將有助於打通氫能源上下游環節,強化產業協同效應。
交易終止:一場本應雙贏的合作黯然收場
億華通自2月27日首次披露該交易以來,歷經多輪磋商,但最終仍未能達成協議。這項交易的終止,意味着億華通失去了一個完善產業鏈佈局的寶貴機會。
旭陽氫能作為京津冀地區最大的氫氣供應商,本可以為億華通提供穩定的氫氣供應保障,降低原材料採購成本,形成良好的協同效應。
市場分析認為,交易終止的原因可能與億華通日益惡化的財務狀況有關,使得交易對方對交易條款產生疑慮,最終導致談判破裂。
業績表現:連續虧損,經營狀況持續惡化
億華通的財務狀況確實令人擔憂。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期間,公司淨利潤連續三年出現虧損,累計虧損金額達8.66億元。
2025年上半年,經營數據進一步惡化。營業收入同比下滑53.25%至7192.93萬元,淨利潤虧損擴大至1.6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2193.85萬元。
盈利能力指標全面下滑。2024年,億華通的淨資產收益率(ROE)為-27.0%,資產收益率(ROA)為-20.0%,淨利率更是低至-137.0%。
行業困境:氫能產業整體發展不及預期
億華通的困境並非個案,而是整個氫能產業的縮影。2024年全國燃料電池汽車產銷數據分別為5548輛和5405輛,跟2023年產銷5631輛/5791輛相比,同比減少10.4%和12.6%。
這一數據大幅低於預期。往年年底一般都有個衝量的動作——2023年12月份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是1298輛/1512輛,而2024年12月全國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僅分別完成302輛和268輛。
綠氫項目的推進也不理想。數據顯示,從2023年至2024年間,儘管國內已申請立項的綠氫項目總產能超過650萬噸,但實際開工的項目只有約11萬噸,開工率不足25%。
海外對比:巴拉德動力系統同樣掙扎
海外氫能企業的表現同樣不容樂觀。加拿大燃料電池企業巴拉德動力系統(Ballard Power Systems)近年來也持續虧損。
截至2024年6月,巴拉德動力系統最近12個月的持續經營淨利潤為-1.52億美元。2023年全年,公司持續經營淨利潤為-1.44億美元。
2024年第一季度,巴拉德動力系統總收入為1445萬美元,但毛利潤為-542萬美元,營業利潤為-4245萬美元,淨收入為-4129萬美元。
這些數據表明,氫能產業的困境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不僅僅是中國企業面臨挑戰,海外企業同樣在掙扎求存。
困境根源:政策、成本與技術挑戰並存
氫能產業面臨的多重瓶頸制約了其發展。首先,從政策法規方面來看,氫能產業涉及的部門較多,能源、工業、交通、科技等多部委在監管上存在一定的協調難度。
標準和補貼政策制訂權的分散以及地方試點的重複建設,使得整個產業發展缺乏有效的規劃和管理。
成本問題也是當前氫能發展面臨的一大挑戰。燃料電池的商業模式受購置、使用和售后成本的制約,導致其市場化進程緩慢。
隆基綠能的創始人李振國表示,當前綠氫與傳統灰氫的成本幾乎無異,但綠電制氫涉及重資產,對利率非常敏感,這使得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人事動盪:核心技術人員離職
在宣佈終止重組的同時,億華通核心技術團隊也出現重要人事變動。擔任工藝部經理及生產測試負責人長達九年的楊紹軍,因個人原因與公司解除勞動關係。
這位1979年出生的技術骨干自2016年加入公司后,深度參與多項關鍵技術研發工作。他的離職是億華通人才流失的一個縮影。
研發團隊規模的持續收縮折射出公司面臨的經營壓力。數據顯示,2024年研發人員數量由346人縮減至156人,2025年上半年進一步降至128人。
公司解釋稱,這種調整是應對市場環境變化和經營壓力的主動策略,旨在通過優化研發項目配置來控制成本支出。
未來展望:行業轉型與戰略調整
面對行業整體萎縮的現狀,億華通管理層坦言,2025年上半年行業需求出現明顯回落,公司在營銷策略上採取更為謹慎的擴張方針。
這種審慎態度直接導致產品銷售量下滑,進而影響財務表現。截至9月5日收盤,公司A股股價報24.81元/股,總市值維持在56.68億元水平。
氫能行業可能需要告別野蠻生長,從一味衝量的早期階段,進入到有品質的增長階段,注重氫燃料電池的產品穩定性和可靠性,從「能用」到「好用」,進而真正確立起氫燃料電池技術路線的市場地位。
億華通終止收購旭陽氫能,只是一個更大行業故事的縮影。根據香橙會研究院的數據,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十年累計產銷僅24042輛和23501輛。這個數字與傳統汽車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資本市場對氫能行業的支持已到階段性尾聲。億華通、國鴻氫能、重塑能源三家上市公司從一二級市場融資了128.8億元,整個氫能行業從資本市場融資估計在200-300億元之巨。
但如今,行業需要的不再是盲目投資,而是耐心資本和技術突破。只有實現從「能用」到「好用」的轉變,氫能產業才能真正迎來可持續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