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戴爾被曝在華大裁員,電腦出貨量已掉出中國前五

2025-09-09 13:27

(文/方周 編輯/呂棟)

美國電腦製造商戴爾科技(Dell Technologies),被曝年內再次啟動對華員工裁員計劃。

9月8日,兩名收到通知的知情人士向南華早報透露稱,戴爾本周將與裁員計劃內的員工進行一對一溝通。其最后工作日已定為10月10日,在此之前,受影響員工可申請公司內部的其他空缺職位。

知情人士稱,此次裁員主要涉及戴爾位於上海和廈門的EMC存儲部門及客户端解決方案集團(CSG)。其中一人還表示,這是近幾個月來的第三輪裁員,此前兩輪的離職日期分別為8月15日和9月12日。但目前尚不清楚最新一輪裁員的規模,戴爾尚未迴應置評請求。

觀察者網注意到,連日以來,有多位網友陸續在社交平臺發帖稱,位於上海五角場的COE辦公室經歷了大規模裁員,包括中山公園CDC、五角場COE等多個核心部門,賠償N+3,全球員工將從12萬砍到10.8萬,降幅10%。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4月就曾有媒體爆料稱,戴爾集團在中國區進行了裁員,裁撤員工數量達120人,高層變動也不小,主要涉及銷售、市場等關鍵業務團隊。若相關爆料屬實,此次裁員已是戴爾年內在華第四次裁員。

上述網友所提到的「12萬員工砍到10.8萬」的説法也與戴爾今年3月披露的2024年年度報告給出的數字相吻合。近年以來,戴爾集團持續在全球範圍內縮減人員,該公司在年度報告中表示,截至1月31日,其員工總數約為108000人,低於去年同期的約為120000人,下降比率為10%。

戴爾表示,整個2025財年,公司始終致力於嚴謹的成本管理,並與持續推進的業務現代化計劃相協調,並持續採取多項措施降低成本,包括限制外部招聘、員工重組以及其他旨在使投資與已宣佈的戰略和客户優先事項保持一致的舉措。這些舉措最終減少了公司員工總數。儘管面臨這些艱難的抉擇,公司仍將繼續致力於賦能員工,並吸引、培養和留住人才。

戴爾發佈的筆記本產品 戴爾官網 戴爾發佈的筆記本產品 戴爾官網

公開資料顯示,戴爾成立於1984年,以生產、設計、銷售家用以及辦公室電腦而聞名。1998年,戴爾進入中國市場,實現從設計、研發,到採購、生產再到銷售一系列環節的本土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聯想和戴爾穩坐市佔率第一、二的寶座,但戴爾從2023年開始走下坡路,一路從第二掉到第四,最后變成了「others」。

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PC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8.4%,創下自2022年以來的最大同比增幅。其中聯想和惠普分別以25.1%、20.9%的市佔率穩居前二。而戴爾雖以14.5%的佔有率維持在第三名,但卻是榜單排名前五的企業中,唯一一家出貨量同比下滑了2%的。

儘管在全球市場仍有一席之地,但在中國市場卻遭遇滑鐵盧。根據Canalys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大陸PC市場(不含平板電腦)同比增長12%,出貨量達1020萬台。聯想、華為、華碩、惠普、軟通動力分居前五,戴爾的數據早已不再單獨列出。

有分析指出,近年來,受PC市場需求收緊等影響,包括聯想、華碩等品牌均對產品線、營銷策略進行了調整,通過降價策略以及更多的推出性價比機型來吸引消費者。在此背景下,戴爾的宣發、產品力和價格等方面對比友商均未能取得優勢,產品創新和本土化方面也存在不足,是其市場競爭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不僅如此,臺媒「工商時報」報道稱,2023年1月,在美國商務部下屬的工業和安全局(BIS)發佈多項對華出口管制措施下,戴爾宣稱已立下目標,2025年把50%的產能移出中國,到泰國等東南亞地區生產。

隨着時間的推移,戴爾的銷量持續下滑,市場份額不斷被蠶食。到了2023年四季度,戴爾全球副總裁終於坐不住了,站出來面對媒體採訪時矢口否認了戴爾的「去中國化」傳聞。她表示:「我們從未發佈過任何‘戴爾供應鏈將撤離中國’的消息,這些傳聞絕對是‘謠言’。」然而,這番迟來的闢謠卻並未能挽回消費者的心。許多消費者認為,戴爾在銷量暴跌之后纔出來闢謠,顯然是迫於市場壓力而為之,其可信度大打折扣。

但無論戴爾是否在推進供應鏈「去中國化」,從業績上來看,中國市場已經去戴爾化了。

2025年8月初,還有網傳消息稱戴爾公司發佈了一份「退出計劃核心時間軸」,引發市場關注。戴爾方面則迴應稱:「這是謠言,我們不會對謠言進行評論。」戴爾請記者和所有關聯方參考戴爾官方信息以獲取正確的資訊,並且表示「戴爾將繼續聚焦業務發展,致力於服務中國的客户及合作伙伴。」

戴爾並非首家調整在華業務的跨國科技公司。今年以來,已有IBM、微軟、亞馬遜、美光科技等多家科技巨頭對其在華研發業務進行了調整。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