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跌麻了的港股經銷商靠什麼「逆天改命」

2025-09-09 12:10

跌!跌!跌!近年來,「跌」成了汽車經銷行業難以擺脫的主旋律。

已公佈2025年上半年業績的8家港股上市經銷商集團,宛如汽車經銷行業的「晴雨表」,直觀地反映出整個行業的艱難處境。在這8家之中,僅有中升控股、百得利控股實現盈利,其余6家均陷入虧損泥沼。

永達汽車虧損33.31億元、正通汽車虧損9.94億元、美東汽車虧損8.15億元……虧損金額之高再次令人咂舌。從盈利數據的對比來看,中升控股盈利減少5.69億元,百得利控股盈利減少0.27億元。營業收入方面,除和諧汽車外,其余7家均呈下降態勢。新車銷量上,5家出現下滑。

如此嚴峻的形勢,無疑給汽車經銷商接下來的發展蒙上一層厚重的陰影。而在這層陰影之下,經銷商轉型的探索之路也顯得愈發艱難與迫切。

押寶售后和新能源

2025年上半年,港股上市汽車經銷商集團依然深陷經營困境,營收與利潤普遍下滑,龍頭企業的經營壓力持續加大,這與近期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2025上半年全國經銷商生存狀況調查報告》的結果基本吻合。在已公佈業績的8家港股經銷商中,盈利佔比僅25%,低於30%的行業盈利比例,整體表現不及行業平均水平。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祕書長郎學紅分析,究其原因,這些上市經銷商的網點結構以跨國豪華品牌及超豪華品牌為主,這類品牌幾乎是價格倒掛問題的重災區,而且價格倒掛程度反而有加劇之勢,進一步擠壓了經銷商的利潤空間,導致上市經銷商新車業務的虧損程度遠超行業平均。

從具體業務板塊來看,新車業務的經營狀況因消費信貸政策調整而惡化。上半年,商業銀行的消費信貸產品從「高息高返」迴歸至合理利率與返傭水平,這一變化對依賴該模式彌補虧損的豪華品牌經銷商衝擊尤大,直接加劇了其新車業務的虧損幅度。

二手車業務同樣面臨挑戰。受新車價格持續下行震盪的影響,二手車經營風險顯著上升。即便是率先佈局二手車業務、將其作為重要利潤來源的中升、永達等經銷商,上半年二手車零售量也出現下滑。由於零售業務毛利較高,零售量的減少直接導致二手車業務的營收與利潤雙雙下滑。

不過,在整體低迷的態勢中,部分經銷商仍展現出轉型亮點,中升控股的表現尤為突出。在售后業務方面,中升通過業務調整實現了突破:一方面,推行集約化鈑噴與綜合維修模式,將分散的維修業務集中處理,有效提升了人效與坪效;另一方面,通過佈局洗美業務拓展客户觸達渠道,在行業普遍面臨客户收縮、流失加劇的背景下,實現了進場台次的增長,售后業務對利潤的貢獻佔比進一步提升。此外,洗美業務還為二手車置換、新車銷售等全鏈條業務協同埋下伏筆,未來潛力值得期待。

擁抱新能源品牌是另一大亮點。中升自去年起加速品牌結構調整,增加華為鴻蒙系新能源品牌的佔比,通過改建門店快速推進佈局,上半年已有30余家問界門店和1家鴻蒙智行門店投入運營。截至目前,新能源門店數量已超過40家,轉型速度領先行業。港股經銷商普遍定位於中高端、豪華品牌,如今在新能源轉型中,偏愛選擇問界等鴻蒙智行旗下品牌,待開業的換牌店規模不低,轉型進程穩步推進。這些轉型舉措不僅為經銷商自身開闢了新的增長路徑,也為行業在困境中的突破提供了參考方向。

根據資源稟賦

    自救之路各具特色

在汽車經銷商行業整體面臨嚴峻挑戰的當下,不同規模、不同背景的經銷商集團走出了各具特色的自救之路,其中頭部企業的轉型路徑與部分企業的差異化探索尤為值得關注,而這些模式背后的獨特優勢往往難以被簡單複製。

郎學紅分析,中升與永達作為行業頭部集團,其在品牌代理轉型與售后服務創新方面的舉措,依託的是長期積累的資源稟賦與戰略前瞻性,這構成了其他經銷商難以企及的壁壘。大型集團雖受「船大難掉頭」的制約,但規模優勢在資源協同上的潛力不容忽視。

中升通過數字化轉型構建的「中升GO」生態體系,將業務從汽車銷售延伸至車主生活消費領域,藉助數字化平臺提升用户活躍度,這種模式需要鉅額的技術投入與生態搭建能力,小型經銷商根本無力承擔。

同時,兩大集團深耕豪華車市場多年,積累了龐大的高質量基盤客户,對售后業務的價值很突出,服務吸收率普遍超過100%,即便新車業務虧損,仍能通過售后彌補部分損失。永達則展現出果斷的戰略調整能力,通過主動計提商譽減值,賬面上減少因豪華品牌溢價下降而縮水的無形資產,為后續發展輕裝上陣,這種決斷力並非普通企業所能具備。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同爲大型集團,資源稟賦的差異也導致轉型路徑難以複製。以備受看好的二手車業務為例,雖可通過集團進行車源調配,實現一定協同,但決策層的認知差異與轉型路徑選擇,使得每家企業的發展軌跡各不相同。豪華品牌曾為這些集團帶來豐厚利潤,但在行業下行期,其高額虧損也成為沉重包袱。不過,多年積累的客户資源讓售后業務成為重要支撐,這是中小集團或經營時間較短的單店無法比擬的。

與此同時,和諧汽車的海外佈局成為一抹亮色,其模式同樣具有獨特性與不可複製性。和諧汽車作為8家港股上市經銷商中惟一實現營收增長的企業,與其近年來集中發力中國香港以及海外市場不無關係。其與比亞迪、廣汽埃安等深度合作,以中國香港為跳板,相繼深入歐洲、東南亞等地區建立授權銷售服務網絡,上半年更是迎來第100家和諧海外比亞迪門店開業。比亞迪總裁王傳福親自到場見證,足見和諧汽車海外業務的影響力。如火如荼的海外業務不僅幫助其實現了營收增長,更憑藉高於國內的坪效和人效、更低的投入成本,有效縮減了整體虧損。

和諧汽車在海外的成功,得益於多重獨特因素的疊加。郎學紅指出,其董事長馮長革也是拜騰汽車創始人之一。早在拜騰汽車初創階段,其就積累了豐富的歐洲資源,具備強大的海外資源整合能力與運營能力。這種由創始人背景、戰略定力與國際資源構成的組合優勢,對國內多數經銷商而言門檻極高。此外,和諧汽車在海外門店建設上採用的經濟高效模式,與國內部分品牌盲目追求大店、造成資源浪費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也為行業提供了渠道集約化的新思路。

反觀美東汽車等企業,曾經的優勢反而成為當下的負擔。美東汽車原本以保時捷等豪華品牌門店為核心競爭力,如今卻因品牌溢價下滑而陷入虧損,這也印證了經銷商的發展高度依賴自身資源稟賦與市場變化的適應能力。

總體而言,汽車經銷商集團的自救之路沒有統一模式,大型集團的規模效應、數字化能力與基盤客户優勢,和諧汽車的海外差異化佈局,都源於各自獨特的資源與戰略選擇。在行業深度調整期,能否立足自身優勢、靈活應對市場變化,成為決定經銷商生存與發展的關鍵。

價格倒掛情況

    關係業績能否企穩

面對上半年財報的跌跌不休,港股上市經銷商的下半年還值得期待嗎?

郎學紅判斷,下半年港股上市經銷商集團的業績能否改善,取決於豪華品牌價格倒掛現象能否緩解。當前行業虧損的關鍵並非庫存壓力,多數頭部經銷商庫存周轉天數控制在40天內,處於合理區間,而是價格倒掛導致的新車銷售減值。以奔馳、寶馬、奧迪為代表的豪華品牌,其官方定價(MSRP)仍維持較高品牌溢價,但市場認可度下滑,實際成交價較定價讓利20%~40%,形成嚴重倒掛,直接造成經銷商現金流緊張。

若豪華品牌能正視品牌價值變化,將MSRP調整至貼近市場實際成交價的合理水平,經銷商的新車業務虧損有望收窄。反之,若僅依賴短期前置補貼等修補措施,難以解決根本問題。畢竟經銷商以高價拿車、低價售賣,再依賴廠家返利的模式,充滿經營不確定性,無法持續支撐業績回暖。

對此,行業需推動豪華品牌重新審視定價邏輯。當前消費者已將自主品牌新能源車型作為價格參照系,豪華品牌若仍固守虛高定價,價格倒掛將持續加劇。只有讓官方定價迴歸市場理性,才能從源頭改善經銷商的盈利空間。

對於經銷商自身,可繼續優化渠道效率,借鑑和諧汽車海外門店的經濟模式,減少資源浪費,同時深化售后、新能源轉型等已有優勢,為行業調整期的業績穩定蓄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