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9 11:34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能源新媒,作者:範珊珊、武魏楠
7月,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在一次研討會上指出,我國光伏行業上半年發展舉步維艱。「製造端的‘中心詞’就是下降」。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四個環節,主流型號平均價格較2020年以來的最高價格降低了80.8%、66.4%、88.3%和89.6%。
而在另一端,中國光伏產業的產能擴張的速度驚人。以最上游的硅料生產為例。截至2024年底,中國具備投產條件的硅料年產能達到339萬噸,相較2020年的約40萬噸猛漲近7倍。供給端迅猛上漲,硅料價格此前已跌了一年多,到2025年6月底僅剩3.44萬元/噸,早就低於約4萬元/噸的行業平均成本線,較2022年底的30萬元/噸高點更是跌去近九成。
製造端的大幅擴產,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產能遠遠超出市場需求。根據光伏行業協會統計,2024年硅片產能1394.9GW,電池片產能1426.7GW,組件產能1388.9GW,產業鏈平均產能在1400GW左右。反觀需求,2024年全球光伏裝機僅為530GW左右。
供需的嚴重失衡,造成「內卷式」競爭問題日益凸顯。在國內,光伏項目招標屢次出現低於成本價的極端報價,光伏產業鏈各環節均陷入大面積虧損。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對31家主產業鏈上市公司進行的一季度虧損統計顯示,淨虧損超過了125.8億元,虧損幅度同比增加274.3%。而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以來,有超過40家企業公告退市、破產或兼併重組。光伏這個曾經的明星產業,已經深陷泥潭。
「內卷式」競爭已經達到白熱化程度。面對行業的嚴峻形勢,中央層面接連高調發聲,頻頻強調要嚴厲遏制惡性競爭、重塑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各部委更是密集出臺具體措施,「反內卷」的號角已在多個關鍵行業全面吹響。一系列標誌性事件密集落地,清晰地展現了這一輪行動的力度與決心。
2024年下半年以來,中央層面對於整治「內卷式」競爭的定調日漸清晰,並逐步從宏觀指引走向具體的監管部署。202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並暢通落后低效產能退出渠道。這被市場視為政府層面首次對該問題進行定調。隨后,2024年12月11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作為2025年的重點任務之一,並與「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相聯繫,要求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
進入2025年,政策的落地節奏明顯加快。2月25日,市場監管總局召開部分企業公平競爭座談會。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5月,市場監管總局發佈了整治「內卷式」競爭十項措施。6月,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為治理低價傾銷等行為提供了更強的法律依據;6月29日,《人民日報》再次刊發重要文章《在破除「內卷式」競爭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將光伏行業作為「內卷式」競爭核心案例。7月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再次要求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7月3日,工信部組織14家重點企業及協會召開座談會。會議強調依法依規、綜合治理光伏行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7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企業座談會,推動整治「內卷式」競爭。2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市場監管總局就《價格法修正草案》徵求意見,要完善低價傾銷認定標準。
政府層面的動作持續加碼,為產能整合提供政策支撐。7月28日,全國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同志座談會在京召開。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強光伏等重點行業治理,以標準提升倒逼落后產能退出。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依法依規治理企業無序競爭,推進重點行業產能治理」,將光伏行業納入重點整治範圍。
緊接着,工信部印發《2025年度多晶硅行業專項節能監察任務清單》,對41家多晶硅企業開展專項監察,覆蓋內蒙古、四川、雲南、青海等主要產區,幾乎包含了國內所有在產硅料企業。與往年不同,此次監察不僅範圍更廣而且特別聚焦能耗標準。根據此前傳出擬修訂的多晶硅單位產品綜合能耗標準,1級、2級、3級標準將分別收緊至≤5、6和7.5kgce/kg,較現行標準提升約33%。這意味着至少幾十萬噸不符合新標準的產能將面臨着淘汰壓力。
國元證券研報指出,此項政策並非孤立行動,而是國家層面針對光伏產業鏈「反內卷」系列政策組合拳的關鍵一環。此次節能監察與配套政策有望加速行業落后產能出清。回顧歷史,2023年工信部雖將多晶硅納入重點監察領域,但僅在節能監察任務清單后附上《多晶硅行業能耗專項監察工作手冊》,而2025年則首次單獨發佈專項通知,足見政策力度的升級。監察程序也更為嚴格,包括企業自查、地方主管部門初審、節能監察機構現場監察、編制報告並報送工信部四個環節,確保監管無死角。這種專項化、精細化的監管方式,與2023年覆蓋33個行業、4391家企業的「廣而全」模式形成了鮮明對比,凸顯了政府對多晶硅行業「反內卷」的決心。
8月1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社會工作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能源局聯合召開光伏產業座談會。會議要求,光伏產業各方要深刻認識規範競爭秩序對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共同推動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一是加強產業調控。強化光伏產業項目投資管理,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二是遏制低價無序競爭。健全價格監測和產品定價機制,打擊低於成本價銷售、虛假營銷等違法違規行為。三是規範產品質量。打擊降低質量管控、虛標產品功率、侵犯知識產權等行為。四是支持行業自律。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倡導公平競爭、有序發展,強化技術創新引領,嚴守質量安全底線,切實維護行業良好發展環境。
本次會議首次實現了從製造端到應用端的全鏈條監管協同,形成了覆蓋光伏產業上下游的治理合力。
從「反內卷」政策的演進來看,這一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2021—2023年為探索期。工信部通過《光伏製造行業規範條件》提高准入門檻,如多晶硅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30%,研發費用不低於銷售額3%,還原電耗限制在60千瓦時/千克以內。2024年為行業自律階段。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聯合16家頭部企業設定組件最低成本價0.68元/瓦,明確低於成本投標涉嫌違法,並修訂規範條件提升技術指標,如N型電池效率不低於25%。2025年則進入國家強力干預階段。《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價格法修正草案出臺,明確禁止低價傾銷。工信部要求企業上報成本價,低於成本銷售將面臨重罰,同時推動落后產能退出,擬淘汰P型電池、182mm以下小尺寸硅片等。
縱觀近期密集出臺的政策,光伏行業「反內卷」政策方向,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整治低於成本價銷售的惡性競爭」,二是「產能整合,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以及行業自律」。
顯而易見的是,此輪「反內卷」已提升至國家戰略行動高度。光伏作為我國當前同質化低價競爭和產能階段性過剩問題突出的行業,是本輪「反內卷」的核心陣地。
光伏製造業產業鏈長,涉及多個製造環節,投資規模大。隨着我國「雙碳」目標提出,光伏行業被視作高增長賽道,一時間大量外部資本入局。專業化分工的企業紛紛向全產業鏈佈局拓展,積極涉足硅料、硅片等上游環節,打造垂直一體化。
地方政府為拉動投資,更是將光伏項目作為招商引資重點,土地、税收、資金補貼等優惠政策無疑進一步加速了產能的釋放,讓擴產速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過去幾年間,各地政府在光伏產業招商引資方面各顯神通,為促進GDP增長,引入光伏製造項目,吸引大量的資金投入。我國光伏產業在區域分工與佈局上遍地開花,雲南、內蒙古、安徽、四川等均已形成較完整的光伏產業鏈。有的地方政府提出,要讓當地的平臺公司參股到項目開發企業的項目當中,還要求企業在當地附帶其他產業。
近些年來,光伏項目開發的成本中的「非技術成本」比例越來越高,讓開發企業苦不堪言。在業內,光伏項目開發成本可分為「系統成本」和「非技術成本」。土地租金、配置儲能費用、特許經營費,以及各種「附加條件」所產生的費用,均屬於「非技術成本」。雖然中國光伏製造各環節的成本在持續下降,但「非技術成本」佔比仍在持續提升。而這些「非技術成本」中,很多是如「強制產業配套」這樣的不合理成本。
從現實的結果看,「資源換產業」並沒能換來產業發展,反而帶來嚴重的「副作用」。產業爆發性擴張的惡果,是下游投資質量無法保證。在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看來,長期的低於成本價銷售必然導致劣幣驅逐良幣。這些低價成交項目未來可能出現三種情況。一是不按照合同約定配置交付,偷工減料;二是降低產品的質量,比如組件產品的邊框、玻璃厚度降低;三是交付后因質量和服務問題影響電站效益。更有業內人士稱,未來幾年光伏電站爆發質量問題頻次會明顯增加。
在接受採訪的業內人士看來,內卷只是表象,根本原因就是投資過剩。和2015年的供給側改革不同的是,上一輪改革核心矛盾是結構性的,即低端產能過多但低端需求不多、高端產能不足但高端需求豐富。此次「反內卷」則是總量性的,即供給過剩。
投資過剩的行業,一旦需求短期進入存量模式,價格就會立馬發生周期性內卷,直到自發或者被動出清后迎來新一輪的周期。
值得關注的是,外資機構對「反內卷」政策的效果有不同視角。摩根士丹利7月23日發佈的研報《中國:「反內卷」——通縮解藥》指出,「反內卷」需供給側優化與需求側支持協同發力,僅靠供給側措施不足以根治通縮,只能延緩。研報特別提到,光伏、鋰電池等新興行業的過剩產能集中,且私營企業佔比達50%~90%,政府協調難度高於國企主導的傳統行業。例如中國光伏產能超全球需求2倍,但私營企業減產意願往往弱於政策導向。
高盛發佈的一份關於中國製造業產能周期的研究報告顯示,多數行業的成本曲線趨平成為阻礙整合的重要因素。光伏、鋼鐵、功率半導體和鋰電池行業中,頭部與尾部企業的現金利潤率差距從一年前的12%~74%縮小至5%~44%,中小廠商生存壓力減輕,不利於市場出清。
因而,此輪去產能可能更需要依賴市場化併購重組和產業聯盟推進。光伏行業目前處於周期底部,儘管需求轉向后最接近轉折點,但受政策調整影響,需求增長預期放緩,轉折點可能延迟半年至一年。而作為集中度最高的產業鏈上游硅料,最有可能在此輪「反內卷」行動中最先實現整合。
在光伏產業的發展歷程中,多晶硅作為核心原材料,其價格波動與產能格局始終牽動着整個產業鏈的神經。近年來,隨着行業擴張速度遠超市場需求,多晶硅領域陷入了「內卷式」競爭的泥沼——價格持續低迷、企業大面積虧損、產能嚴重過剩等問題接踵而至。
爲了改變這種情況,政府與產業界開始合力推動上游產能整合。一系列動作與傳聞交織,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根據SMM的信息,2024年4月,多晶硅價格便已經跌至多晶硅行業平均成本線以下,跌破成本線導致市場上多晶硅企業逐漸開始出現批量減停產的情況。進入2024年下半年,市場上甚至出現了部分偏頭部企業逐漸減產、停產的情況。2024年12月24日,來自國內光伏行業兩大硅料龍頭企業——通威股份和大全能源的減產公告,便一度引發市場熱議,協鑫科技表示將同期進入減產檢修工作。
而到了2025年上半年,市場就開始流傳多晶硅頭部企業將組建合資公司進行產能收儲的消息。5月傳出消息,稱硅料「六巨頭」(通威股份、協鑫科技、大全能源、新特能源、東方希望、亞洲硅業)擬通過成立專項基金對存量硅料產能「收儲」等方式推動行業「大整合」,實現產能出清。
「收儲」傳聞側面反映出多晶硅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已經達到了臨界點。綜合多方統計,截至2024年底,國內具備投產條件的多晶硅企業達21家,產能合計300萬噸以上,而全年實際需求僅100萬噸出頭,產能利用率不足40%。
對於深陷虧損的中小企業而言,這樣的整合方案似乎是一條「體面退出」的路徑。這既能避免破產清算的慘烈結局,也能為行業整體產能優化騰出空間。
來自官方的消息和行為似乎也在驗證着「收儲」方案的真實性。
7月29日,一場多晶硅產業閉門會議在京召開。隨后迅速有傳言開始散播:會議達成「行業重組白皮書」式收儲方案,由通威、協鑫等6家傳統巨頭及南玻、麗豪等5家新鋭企業組成的11家企業,將聯合組建合資公司,以承債收購方式整合寶丰、潤陽等6家企業的70萬噸產能。
然而,傳聞發酵不久后,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便緊急發文澄清,稱相關內容與實際情況嚴重不符,強調將「秉着法治化、市場化原則推進「反內卷」工作」。
儘管官方闢謠,但業內人士透露,多晶硅企業高層確實曾召開閉門會議探討整合方案,只是具體細節尚未達成全面共識。這種「傳聞與闢謠並存」的狀態,恰恰反映了行業對產能出清的迫切需求,以及整合過程中利益協調的複雜性——不同企業的成本結構、技術水平、地方利益訴求差異巨大。如何平衡各方權益,成為推進整合的核心難題。
在政策引導與市場自發調整的雙重作用下,多晶硅行業的產能整合逐步從傳聞走向實踐。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消息,7月,已有1家企業產能檢修歸零;根據企業排產計劃,8月國內多晶硅產量預計為12.5萬噸,較7月的10.78萬噸有所增加。但這主要源於部分企業的復產,而非新增產能釋放。
硅業分會預測,若產能整合如期落地,國內多晶硅年產能將從323.1萬噸(光伏協會統計2024年底數值)縮減至230萬噸。儘管這一數字仍高於全年實際需求,但已邁出了去產能的關鍵一步。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230萬噸的年產能,也需要行業保持60%的開工率才能實現供需平衡。這意味着產能出清,仍是一個長期過程。
產能整合的推進,疊加市場情緒的回暖,推動多晶硅價格在近期呈現恢復態勢。截至2025年7月30日,國內N型復投料成交均價為4.71萬元/噸,周環比上漲0.64%;N型顆粒硅成交均價為4.43萬元/噸,周環比上漲0.68%。這已是多晶硅價格連續第五周上漲。整個7月,國內多晶硅價格累計漲幅約36.92%,從月初的3.47萬元/噸左右回升至月末的4.7萬元/噸上下。期貨市場的表現更為樂觀。多晶硅2508、2509、2510合約在7月30日分別收漲9%、8.87%、9%,7月累計最高漲幅達68%,反映出市場對現貨價格回暖的強烈預期。
價格回升的直接動力,來自下游硅片環節的短暫復甦。隨着硅片價格回升和庫存壓力減少,部分硅片企業對上游硅料價格的接受度有所提高,推動多晶硅成交集中在頭部企業。
但深入分析不難發現,這種價格反彈並未伴隨着需求的實質性回暖。硅業分會指出,7月最后一周多晶硅簽單企業僅4~5家,且成交量集中在頭部兩家,多數企業尚未實現規模性成交,價格漲幅較前幾周已明顯收窄。
例如,N型復投料周環比漲幅從之前的數個百分點降至0.64%,意味着當前的價格上漲更多是政策預期與短期補庫驅動的結果,而非終端需求拉動的可持續復甦。
從價格波動的階段來看,7月初至中旬,價格上漲主要依賴政策利好釋放;7月下旬則進入博弈期,市場開始關注實際供需,漲幅收窄。硅業分會數據顯示,7月國內多晶硅產量10.78萬噸,前7個月累計70.49萬噸,同比減少41.5%,產量縮減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供應壓力,但需求端的疲軟仍限制了價格上行空間。
在價格回升的背后,庫存高企仍是懸在行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截至7月底,國內多晶硅庫存約36.6萬噸,儘管7月產量10.78萬噸低於前幾個月,但前7個月累計產量仍達70.49萬噸,同比減少41.5%的產量增速並未顯著緩解庫存壓力。8月,多晶硅預計產量12.5萬噸,而下游硅片開工率僅小幅提升,需求10.8萬噸。供過於求的格局將導致庫存進一步累積,預計單月新增庫存1.6萬噸。
這一現狀讓行業深刻認識到:消庫存纔是當前的首要任務,否則即便維持低負荷生產,也無法平衡供需關係。
為此,多晶硅行業的自律措施開始從單純控產量升級到控銷量。此前,部分企業為回籠資金,即便價格低於成本仍持續出貨,導致「越產越虧、越虧越產」的惡性循環。如今,在「反內卷」的共識下,頭部企業開始主動減少低價簽單,通過協調銷量節奏緩解市場供給壓力。
7月多晶硅成交量集中在頭部企業,中小廠商少量成交。這種「集中控銷」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價格再次滑坡。但這一過程充滿博弈,部分高成本企業為生存仍可能暗中低價出貨,考驗着行業自律的執行力。國元期貨的分析也指出,儘管「不低於成本銷售」限價已落地,但企業普遍未啟動實質性減產,8月仍可能過剩2萬~3萬噸,凸顯了自律的難度。
儘管硅料產能整合與價格回暖如火如荼,但多晶硅價格的上漲並未形成對整個光伏供應鏈的持續帶動,產業鏈價格傳導呈現出明顯的「斷層」特徵。
上游硅料價格回升后,硅片環節憑藉較高的市場集中度(CR5超過80%)迅速跟進。7月1日至8月4日,N型210R硅片價格上漲30%,基本消化了硅料成本的漲幅;電池片環節因集中度較低(CR5約50%),漲價幅度稍弱,部分成本壓力需要自行消化。
最能體現傳導斷層的是組件環節。儘管上游硅料、硅片、電池片均出現兩位數上漲,但組件價格幾乎紋絲不動。182—210mmTOPCon組件報價,始終維持在0.66~0.68元/W的狹窄區間。
組件環節之所以「漲不動」,核心原因在於終端市場的承受能力已達極限。國內方面,新能源電價市場化改革后,光伏電站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性增加。
2025年5月,中國光伏新增裝機規模達到92.92GW,同比增長388%,創歷史新高。2025年6月,光伏新增裝機容量為14.36GW,環比下降84.55%,同比下降38.45%。這一數據較5月的92.92GW大幅回落,主要原因是政策節點影響導致的「搶裝潮」結束后需求迅速退坡造成的。在各地136細則陸續公佈之前,大批項目依然會保持暫停或推迟的狀態。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2025年7月25日發佈的預測,中國新增裝機規模270GW~300GW。這一預測較年初有所上調,但依然比去年有所下降。
海外市場同樣不容樂觀。上半年組件累計出口量130.47GW,同比下跌3.78%。其中,歐洲市場下降7%;美洲、中東下降超10%;僅非洲增長45%,但基數較低。美國對東南亞四國光伏產品加徵最高3500%關税,進一步抑制了出口需求。
組件企業為維持市場份額,不得不壓縮利潤空間,通過降低非硅成本、優化管理費用等方式消化上游漲價壓力。這使得組件環節成為產業鏈中承受壓力最大的部分。
組件環節作為連接上游製造與終端應用的關鍵樞紐,其表現既反映了整個行業的調整陣痛,也預示着差異化競爭的突圍方向。而從全產業鏈視角看,「反內卷」政策的推進正沿着「政策強引導—產能硬約束—技術提壁壘」的路徑,重塑各環節的競爭格局。
本輪「反內卷」的最終目標,是通過產能出清、技術升級與差異化產品策略,推動行業從「規模擴張」轉向「高質量發展」。以組件為例,技術層面,BC組件憑藉高效率和美觀性,展現出顯著的溢價能力,當前執行價格在0.7元/W以上,較普通TOPCon組件高出10%~15%。這種溢價源於其在分佈式光伏、BIPV(光伏建築一體化)等場景的不可替代性,也印證了「價值競爭」對「價格競爭」的替代效應。市場層面,組件企業開始主動分層。一線企業減少0.7元/W以下的低價發貨,聚焦高品質、長質保的品牌訂單;二三線企業則通過優化非硅成本(如降低玻璃、膠膜損耗)維持生存,行業無序低價競爭的格局有所收斂。
開發商也對招標產品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大唐、華能、三峽等能源央國企更是逐步將碳足跡納入了招標要求。為應對市場需要,製造商們大顯身手,以提高自身產品的價值。近日,隆基對外發布消息稱,Hi-MO9獲得國內權威碳足跡認證,填補了本土標準碳足跡認證的空白。
硅料、硅片等環節主動減少負荷與庫存壓力,電池片環節則加速向TOPCon、HJT等高效技術轉型,低效PERC產能加速退出。這些調整為組件環節創造了更健康的上游環境,而組件環節的分化又反過來倒逼上游材料升級。例如BC組件對高純度硅料、薄硅片的需求,正推動硅料企業提升產品規格。
出口與裝機數據的分化,也折射出組件環節「反內卷」的外部壓力與內部韌性。2025年1—6月,國內組件出口金額953.66億元,同比下降23.94%,其中對歐美傳統市場出口下滑明顯;但新興市場表現亮眼,中東6月出口3.05GW,環比增長18%,沙特、阿聯酋等國的大型項目支撐高端組件需求。國內市場方面,儘管6月新增裝機環比大跌,但全年預期上調至270~300GW,大基地項目和分佈式光伏的剛性需求為組件企業提供了緩衝。這種「外冷內熱」、「高端熱低端冷」的格局,正迫使組件企業從「全球同質化」轉向「區域定製化」。
差異化產品策略則幫助企業規避同質化競爭。針對海外高端市場,企業開發符合「大而美」法案的溯源硅料;針對中東市場開發耐高温組件,針對歐洲市場主打分佈式組件;針對儲能場景,研發高穩定性材料。這種差異化不僅提升了產品附加值,也為企業開闢了新的利潤增長點。
從當前效果來看,「反內卷」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市場秩序逐步改善,多晶硅價格回升至完全成本區間,頭部企業利潤開始修復,愛旭股份2季度甚至已經實現了扭虧為盈;行業自律意識增強,通威、協鑫等龍頭主動減產,光伏玻璃企業集體減產30%;技術升級加速,N型硅料、顆粒硅佔比持續提升。在組件層面,預計10%~15%的低效組件產能退出市場,BC和HJT組件或許會逐步顯現出優勢,成為技術替代的核心環節。
長久來看,光伏「反內卷」會在政府的政策引導+產業界的產能退出和創新中,不斷實現供需平衡和利益修復。這不僅關乎着多晶硅企業的生存,而且決定着中國光伏產業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的競爭力與話語權。儘管道路充滿挑戰,但隨着「反內卷」政策的持續深化與產業自身的轉型升級,光伏行業終將擺脫價格戰的泥潭,進入健康可持續的發展軌道,為全球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貢獻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