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創新葯歡宴,石藥集團雖迟但到

2025-09-08 20:39

(來源:拇指藥略)

BD先行,等待商業化浪潮

作者:西北哽

這幾天有投資者發現,石藥集團董事長蔡東晨的二兒子蔡鑫在9月初分兩次增持了石藥10萬股,買入價分別是10.64港元和10.87港元。買的雖然不多,但這是蔡鑫第一次出現在港交所的「股權披露」列表里。

蔡鑫去年528日正式進入石藥董事會,他2022年進入石藥集團負責銷售,這番增持的舉動自然被外界看作是對石藥的長期看好。

石藥集團2025半年報8月底發佈后水花不大,因為數字不好看:上半年營收下降18.5%,尤其是成藥銷售額下降24.4%

石藥的營收主力之一多柔比星脂質體在第十批國家集採中從近5000元一支打到98元,這個價格完全達不到「以價換量」的目的。而這輪集採是今年4月纔在各地陸續落地的。也就是説,多柔比星脂質體98元的價格執行了沒多久,真正難過的是下半年。

即便如此,石藥上半年營收132.7億元,按醫藥工業收入論依然是國內前幾的存在。而且石藥有一樣數據是國內很多企業都比不過的,會成為石藥下半年的爆發點。

1

97日,醫藥魔方發佈了今年上半年中國醫藥交易趨勢報告,其中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點:BD首付款已經超過創新葯行業一級市場融資額。

大大小小的藥企應該看明白風向了:與其把自己賣給半專業的投資機構,不如賣給專業的同行。科學家之間交流起來畢竟要容易很多。

不過呢,這只是風向而已,現實還是挺殘酷的。醫藥魔方統計,上半年中國創新葯企BD數量72筆,披露的首付款一共

26億美元

衆所周知,三生製藥一單就拿到12.5億美元。天下的首付款三生佔了一半,真「財高五斗」。其他拿首付款比較多的如恆瑞,上半年2BD拿到2.75億美元。

(近年中國BD首付款情況,單位億美元,醫藥魔方)

石藥其實不輸給恆瑞。半年報里,石藥披露的BD收入共10.74億元。但實際幫它算一算,石藥今年披露的首付款至今已經2.6億美元了:

  • 2月授權給Radiance公司的ROR1 ADC,首付款1500萬美元;

  • 5月授權給Cipla公司的伊力替康脂質體美國商業化權益,首付款1500萬美元;

  • 6月和阿斯利康簽訂了的AI技術平臺使用協議,首付款1.1億美元;

  • 7月授權給Madrigal公司的口服GLP-1,首付款1.2億美元。

去年12月中旬,石藥和百濟簽約的MAT2A抑制劑SYH2039全球權益,首付款1.5億美元。這筆錢沒體現在2024年石藥年報中,應當是在今年確認的。所以石藥今年實際能拿到的BD首付款應當已經是4.1億美元。

這還沒算2025年度剩下的4個月里,石藥可能還有BD

530日石藥玩了一把「預告式BD」,説自己的EGFR ADC藥物SYS6010和技術平臺正在談合作,金額會很大,大家等一等。結果技術平臺很快授權出去了,就是阿斯利康那一筆;SYS6010卻迟迟沒有動靜。

EGFR ADC在全球範圍內不算太熱門,畢竟這個靶點上小分子藥物太過強大。不過今年624日,阿斯利康和第一三共聯合開發的EGFR ADC在美國獲批上市,針對后線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算是為石藥指明瞭一條路。

SYS6010今年1月拿到中國的突破性療法認定,適應症也是非小細胞肺癌,有望年內上市。BD預期的話,百利天恆、正大天晴等都在開發EGFR雙靶點的ADC,單個抗體的ADC估計首付款金額不會太高,但應當能為今年石藥的BD收入賬單錦上添花。

2

石藥的另一條戰線:創新葯商業化銷售,可能要有更長的恢復期。

説是「恢復」,是因為石藥曾經闊過。石藥是國內最早強調「創新葯銷售佔比」這一指標的老牌藥企。2012年,當國內絕大多數biotech還沒成立、恆瑞還剛剛開始創新轉型的時候,石藥的創新葯銷售佔比就達到了

19.3%

恩必普、多美素、玄寧等是中國創新葯的優秀代表。只不過石藥的早期創新管線集中在慢病領域,不像腫瘤那樣吸引眼球。而且客觀來説過去十年石藥的新葯推進力度弱了,導致公司手里的「創新品種」已經不算新了,有的甚至已經面臨集採壓力。

2024年,石藥沒再強調「創新葯銷售佔比」這個指標。畢竟幾個新近上市的品種,如去年6月底獲批的PD-1恩朗蘇拜單抗、2023年上市的新一代RANKL抑制劑納魯索拜單抗,還沒形成銷售優勢。

國內企業中,恆瑞對創新葯收入的統計尺度是比較緊的,PD-1上市之后纔將「創新葯」的收入部分單獨計算,可以作為比照標杆。能明顯看出,恆瑞的創新葯收入增速已經超過研發投入增速,標誌着恆瑞的創新投入產生正效益。

石藥應該還沒邁過「投入——產出」這道坎。雖然從研發投入看,石藥並不比恆瑞低多少:今年上半年,恆瑞研發費用32億,石藥近27億。但因為前幾年的投入規模不及恆瑞,所以在創新葯銷售端的反饋要比恆瑞慢很多。

好在石藥BD推進不算慢,這些創新管線還沒走向商業化,就先在利潤層面兑現了價值,而且並不比恆瑞差多少。也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石藥創新葯的商業變現加速應該在2026年就會有所體現。今年上半年,SYS6010HER2雙表位ADC藥物JSKN003EGFR單抗JMT101、西羅莫司(白蛋白結合型)四個品種拿到突破性療法認定。還有司美格魯肽等幾個品種,下半年都在等待上市。

只是口徑上石藥還很保守,只是説「到2028年會有50多個創新葯或新適應症申報上市」。公司目前披露的臨牀試驗160多項,其中推進至3期的近60項,用研發費用除一下項目數就知道,其實石藥的單位研發投入強度要比恆瑞更大。

恆瑞研發費用增速最快的是2017-2020年這個階段,趕在集採之前基本完成產品的新舊交替。2021年開始,恆瑞的研發費用率穩定在20%以上,成就今天的「醫藥一哥」。

同樣是2020年,石藥的研發費用率纔開始提到10%之上。而今年上半年,石藥的研發費用率已經達到20.2%。這就是為什麼説石藥已經站在爆發臨界點上的原因。

對於石藥,市場還需要一些耐心的期待。

//////////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