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8 19:59
(來源:生物谷(維權))
轉自:生物谷
你是否能想象,癌症這一無情的病魔,不僅無情地侵蝕人體器官,還能狡黠地「操控」神經系統,進而使免疫治療這一抗癌利器失去效力?這並非科幻小説中的情節,而是一項前沿科學研究揭示的驚人事實。
近日,發表於國際頂尖雜誌《Nature》上,題為 「Cancer-induced nerve injury promotes resistance to anti-PD-1 therapy」 的研究報告,由德克薩斯大學 MD 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等全球 30 多家頂尖機構攜手合作完成,為我們揭開了全新的抗癌耐藥機制 ——癌細胞能夠主動損害機體周圍神經,引發慢性炎症,進而誘導免疫系統 「叛變」,最終致使免疫治療宣告失敗。這項意義非凡的研究,不但精準闡釋了部分患者對 PD-1 抑制劑治療無反應的深層原因,更為逆轉耐藥提供了一系列創新策略。
一、神經受傷,免疫治療就「失靈」?
研究人員最初將目光聚焦於「神經周圍侵犯」(PNI,Perineural Invasion)這一現象。早在多年前,臨牀醫生便已察覺,當癌細胞包繞或侵入神經時,患者的預后往往不容樂觀,尤其是在皮膚鱗癌、黑色素瘤、胃癌等多種癌症類型中,PNI 更是作為顯著的 「不良預后指標」 頻繁出現。然而,長久以來,神經遭受癌細胞侵犯后究竟發生了何種變化,始終是未解之謎。
通過對 56 名接受 PD-1 抑制劑治療的皮膚癌患者展開深入分析,研究人員驚異地發現,在治療無響應的患者羣體中,高達 50% 存在 PNI 現象;而在治療有響應的患者里,這一比例僅為 15%。這一數據清晰表明,神經被侵犯的患者,對免疫治療產生耐藥性的可能性顯著增加。進一步深入探究后,研究者們發現,這些受侵犯的神經呈現出「受傷狀態」,它們會大量高表達 ATF3 等損傷標誌物,彷彿在絕望地發出「SOS」求救信號。由此可見,神經損傷與機體對抗 PD-1 療法的耐受性之間,存在着直接且緊密的關聯。
二、癌細胞如何處心積慮地 「攻擊」 神經?
爲了精準模擬癌細胞侵犯神經的全過程,科學家們在顯微鏡下對癌細胞與神經的互動進行了實時細緻的觀察。結果令人大為震驚,癌細胞不僅會迅速貼近神經,還會如同飢餓的老鼠啃咬電線一般,直接「啃食」神經外層至關重要的髓鞘。髓鞘作為神經的 「絕緣保護皮」,一旦遭到破壞,神經信號的傳遞便會大幅變慢,甚至完全中斷。研究人員通過嚴謹的電生理實驗有力證實,腫瘤周圍的神經確實出現了嚴重的 「信號故障」。
不過,受傷的神經並不會消極地 「坐以待斃」。它們會立即啟動自身的自我修復程序,同時釋放出 IL-6 和干擾素等炎症因子,急切地召喚免疫細胞前來救援。這本是機體正常的自我修復反應,然而在腫瘤這一特殊環境中,這一反應卻被癌細胞巧妙地 「利用」,成爲了癌細胞進一步作惡的 「幫兇」。
三、慢性炎症:免疫系統的「特洛伊木馬」
隨着腫瘤不斷生長擴大,越來越多的神經遭到侵犯,炎症反應也逐漸從最初的「急性修復」模式,悄然轉變為「慢性破壞」模式。在這一過程中,大量的免疫抑制細胞,如 M2 型巨噬細胞、耗竭性 T 細胞等,會被源源不斷地招募到腫瘤周圍。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免疫細胞不但不會對癌細胞發起攻擊,反而會「勸退」那些本應發揮抗癌作用的免疫細胞。這一過程就如同一場精心策劃的 「特洛伊木馬」 行動,神經發出的求救信號,竟被癌細胞惡意篡改成了 「召集免疫抑制部隊」 的指令。
研究人員藉助先進的空間轉錄組學技術,直觀清晰地展示了這種「神經 - 免疫共謀」現象。在神經受傷的區域,免疫抑制標誌物顯著升高,更為糟糕的是,這種抑制狀態會迅速擴散至整個腫瘤微環境,使得腫瘤得以在免疫逃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四、逆轉耐藥:從「斷神經」到「阻斷信號」
令人振奮的是,研究人員並未僅僅滿足於機制的闡釋,而是進一步勇敢地探索逆轉耐藥的有效方法。他們嘗試了多種極具創新性的策略:
1. 手術切斷神經(去神經術):這一策略旨在從物理層面阻止癌細胞繼續 「騷擾」 神經,切斷癌細胞與神經之間的不良聯繫,從而為后續治療創造有利條件。
2. 基因敲除 ATF3:通過精準的基因編輯技術,使神經無法發出損傷信號,從根源上阻斷癌細胞利用神經損傷信號作惡的途徑。
3. 阻斷 IL-6 或干擾素受體:通過藥物干預,切斷炎症信號的傳遞路徑,阻止免疫抑制細胞被大量招募,進而恢復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平衡。
令人驚喜的是,這些策略均取得了一致的積極結果:只要成功中斷 「神經損傷 - 炎症」 這條關鍵通路,就能顯著恢復 PD-1 抑制劑的治療療效。特別是在動物模型實驗中,聯合使用抗 PD-1 + 抗 IL-6R 抗體,能夠顯著抑制腫瘤的生長,為癌症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曙光。
五、啟示與展望
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一種全新的耐藥機制,更開闢了一個新興領域:「癌症神經免疫學」(Cancer Neuroscience);它提醒我們,癌症不是一個孤立的「腫塊」,而是一個系統性疾病,能操控人體的神經網絡和免疫系統。
未來研究人員還將進一步研究檢測神經損傷標誌物(比如ATF3)來預測免疫治療響應,同時開發針對神經-免疫軸的新型藥物並結合神經調節與免疫治療來實現「雙通路」抗癌。這項研究告訴我們,抗癌之戰遠不止「細胞打細胞」那麼簡單,其涉及神經、免疫、炎症等多重網絡,更像是一場「信息戰」。
參考文獻:
Baruch, E.N., Gleber-Netto, F.O., Nagarajan, P. et al. Cancer-induced nerve injury promotes resistance to anti-PD-1 therapy. Nature (2025). doi:10.1038/s41586-025-093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