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1.38億港元!醫美巨頭押注RNA療法

2025-09-08 18:17

(來源:動脈新醫藥)

2025年9月7日,聖諾醫藥-B(2257.HK)發佈公告,擬以每股12港元的價格(較9月5日收盤價折讓19.84%)向華熙生物科技(香港)有限公司等認購人發行約1735.24萬股新股,佔擴大后股本的14.16%,淨籌資約2.06億港元用於一般營運資金。其中,華熙生物通過全資子公司Bloomage Biotechnology (Hong Kong) Limited認購1.38億港元股份,持股比例達9.44%。

消息披露后,聖諾醫藥-B當日股價一度上漲超10%,市場對醫美資本跨界佈局RNA療法等創新葯賽道的動向展現出強烈關注。此次投資被視為華熙生物在醫美業務之外,向創新葯領域拓展的重要戰略舉措。

01.

華熙生物:透明質酸龍頭邁向合成生物

華熙生物(Bloomage Bio,A股代碼:688363.SH)於2000年成立,作為全球透明質酸(Hyaluronic Acid,HA)產業的佼佼者,其產品規格超200項,廣泛覆蓋醫藥、化粧品、食品等多個領域。依據沙利文報告,2021年華熙生物在全球透明質酸原料市場的佔有率高達44%,穩坐行業頭把交椅。在發展前期,華熙生物展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2022年,公司營收達63.59億元(同比增長28.53%),歸母淨利潤為9.71億元(同比增長24.11%),由「原料研發-醫療終端-功能性護膚品-功能性食品」構成的四輪驅動模式,協同效應盡顯。

然而,2023年起公司業績承壓,當年營收降至60.76億元(同比-4.45%),2024年進一步下滑至53.71億元(同-11.61%),2025年上半年營收22.61億元(同比-19.57%)。主要原因在於佔比最大的功能性護膚品業務收入持續下滑,儘管原料與醫療終端業務仍保持增長,但整體下行趨勢未能扭轉。

面對挑戰,華熙生物自2018年起加碼合成生物學,2023年其合成生物學國際創新研發中心進入高效運營階段,通過合成生物技術拓展透明質酸在糖生物學、細胞生物學中的研究與應用價值。

與此同時,華熙生物在天津建成3萬平方米中試轉化中心,配備64條生產線,聚焦合成生物驅動的醫藥級、護膚品級活性物中試及商業化生產,並以平臺化模式開放成果轉化服務。公司依託HA及多糖材料技術,探索其在藥物遞送、組織修復等領域的應用,與山東大學、清華大學等開展產學研合作,其中與山東大學合作的細菌莢膜多糖研究成果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為糖類化合物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應用提供理論支撐。

這一邏輯並非孤例。國際上,Allergan憑藉肉毒毒素(Botox)在醫美領域建立優勢,最終於2020年被AbbVie以630億美元收購,納入其生物製藥體系;L’Oréal(歐萊雅)則與Alphabet旗下健康科技公司Verily合作開展「Project Baseline」,通過皮膚微生物組數據分析探索衰老機制,推動精準護膚方案研發。

國內方面,昊海生科依託透明質酸材料,已將業務延伸至眼科與外科手術產品;愛美客則在注射類醫美產品之外,增加再生醫學與多肽藥物研發投入,探索醫美與臨牀醫學的結合。可以看到,無論國際巨頭還是本土企業,美業與醫藥的邊界正日益模糊,跨界協同已成為新的增長路徑。

02.

聖諾醫藥:從RNAi技術突破到醫美場景的商業化破局

聖諾醫藥(Sirnaomics)於2007年成立於美國馬里蘭州,目前在中美設立雙總部,是專注RNA干擾(RNAi)療法的臨牀階段生物製藥企業。創始人陸陽博士擁有近三十年行業經驗,曾任職諾華遺傳治療部門,以RNAi技術為核心探索靶向新葯的差異化路徑。作為中美均設研發中心的RNA療法企業,其構建了從實驗室到臨牀的完整研發能力,技術與管線在全球RNAi領域具有代表性。

RNAi技術自2006年獲諾貝爾獎后,藥物化瓶頸集中於遞送系統,需解決siRNA血液穩定性、靶組織靶向及內涵體釋放三大難題。聖諾醫藥據此構建三大自研遞送平臺:

PNP平臺:以組氨酸/賴氨酸聚合物製成納米顆粒,通過質子化提升內涵體逃逸效率,兼容多靶點siRNA;

GalAhead平臺:在經典GalNAc技術基礎上創新,含mxRNA與muRNA,實現單/多靶點可控遞送;

GalNAc-PDoV平臺:通過肽對接設計,一端連接靶向配體,另一端偶聯1-2個siRNA,兼顧效率與多靶點搭載。

依託技術平臺,其核心管線STP705(雙靶點TGF-β1/COX-2)已進入腫瘤與纖維化適應症的臨牀后期,獲多項FDA孤兒藥資格。此外,STP707(多發性實體瘤)、STP125G(高膽固醇血癥)等項目處於不同研發階段。

聖諾醫藥主要管線一覽

值得一提的是,聖諾醫藥在醫學美容領域也有所佈局。2024年8月,聖諾醫藥與醫療健康業投資公司Gore Range Capital合作成立Sagesse Bio,將其RNAi治療產品推向美容醫學市場。此外,聖諾醫藥還啟動了RNAi治療藥物STP705用於成人腹部減脂整形的I期臨牀研究,顯示出其在醫美領域的研發決心。

03.

跨界下注:華熙生物佈局RNAi療法

此次華熙生物以折讓近20%的價格注資聖諾醫藥,一方面展示其在醫美之外追求「第二增長曲線」的戰略願景,另一方面通過跨界投資進入RNAi精準療法領域,與其原料到終端的全鏈戰略形成良好互補。從華熙生物的戰略視角看,此次投資的時間窗口與標的選擇藴含着清晰的商業邏輯。

首先,醫美賽道在消費端增長見頂與同質化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成為大廠戰略必答題;通過入股擁有平臺與在研藥物的生物醫藥公司,可在相對可控的出資規模下先行佈局,既保留較高成長回報的可能,也避免大額併購帶來的執行風險。

其次,聖諾不只是「一個候選藥」,而是擁有遞送平臺與多條管線的研發型公司——對以原料、產品和渠道為主的華熙而言,與單一產品相比,平臺化技術提供了更多協同路徑(例如未來在給藥形式、原料替代或是聯合療法商業化上的合作想象)。

最后,交易採用折讓定價(約19.84%)既反映了市場對短期股價波動的現實,也為戰略投資人提供了討價還價空間;對被投資方而言,引入行業背景深厚的戰略伙伴則有助於在產能、渠道與合規路徑上獲得實質支持。

然而,任何跨界投資都伴隨「想象與現實」的落差。醫美企業進入創新葯領域面臨的是長期研發投入、高度監管與技術路徑不確定性——這些與醫美快速複製、短期現金流的行業邏輯截然不同。

因此,戰略入股本質是獲取未來發展的「選擇權」,而非短期盈利的保障。從實際來看,監管政策的動態調整、臨牀試驗的推進速度、知識產權的歸屬與保護,以及跨國上市過程中的合規要求等,都是左右投資價值實現的核心因素。市場與產業方需要把「戰略期待」與「研發真實」兩端同時看清,而不是將其中一端理想化。

這次合作的最終成果尚待時間檢驗,但不可否認的是,不同領域企業間的跨界合作,正為生物醫藥行業的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