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衞星化學聚乙烯裝置檢修,恩捷股份鋰電材料項目終止,陶氏化學塑料回收取得新突破……

2025-09-08 17:27

(來源:中國化工信息周刊)

2025年9月8日

國內要聞

衞星化學聚乙烯裝置檢修

9月4日,衞星化學發佈公告稱,根據化工企業生產裝置運行周期的要求,為保障生產裝置正常運行和安全穩定生產,公司按照年度計劃決定對全資子公司連雲港石化有限公司2套聚乙烯裝置、1套環氧乙烷/乙二醇裝置及配套原料裝置進行例行檢修。公司表示,以上裝置於2022年8月投產並連續運行至今,達到行業檢修周期,檢修期限預計45天。公司將確保檢修工作安全、環保、高效進行,本次停車檢修不會對公司全年生產經營產生較大的影響。

恩捷股份鋰電材料項目終止

9月4日,恩捷股份稱,公司公告擬終止「江蘇睿捷動力汽車鋰電池鋁塑膜產業化項目」,並將該項目節余募集資金淨額2.84億元及相關利息收入永久補充流動資金,用於公司主營業務相關的日常經營活動。據悉,該項目為恩捷股份2023年5月向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人民幣普通股(A股)股票募投項目,項目總投資16億元。對於項目終止原因,恩捷股份表示,主要為近年來產業鏈競爭加劇,各環節產品價格下行,公司認為如繼續實施該項目可能面臨項目投資回報不達預期的風險。

浙江3.72億元氣體項目獲備案

9月4日,年產1800公斤13CO同位素氣體項目獲備案。據悉,該項目總投資5209.4萬美元,約人民幣3.72億元,擬開工時間2026年1月,擬建成時間2028年3月。項目擬新增吸附塔、淨化塔、精餾塔 及原料緩衝罐等設備209台(套);項目投產后,形成年產 1800公斤13CO同位素富集的生產能力。

華泰股份上半年淨利潤下降63.13%

近日,華泰股份發佈2025年半年度報告稱,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64.09億元,同比下降1.8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0.68億元,同比下降63.13%。單就第二季度而言,營業收入雖同比增長7.3%至33.2億元,但歸母淨利潤僅為781萬元,同比下降88.9%;扣非歸母淨利潤更是虧損365萬元,同比下降106.0%。

南方石化與剛果(布)簽署230億美元油氣協議

近日,非洲能源商會官方發佈,剛果共和國【以下簡稱「剛果(布)】與南方石化集團永華公司(Wing Wah)簽署價值230億美元的油氣協議,共同開發Banga Kayo、Holmoni和Cayo三個油氣區塊,目標到2030年將該國石油產量提升至20萬桶/日。通過此協議,剛果(布)計劃到2050年將三個區塊的累計產量提升至13億桶以上。

吉利創新中心二氧化碳制甲醇千噸級項目開車

近日,吉利創新中心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千噸級中試項目開車,標誌着吉利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催化劑和工藝包核心技術實現自主迭代升級,也為該技術的產業化應用進一步奠定基礎。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沈源表示,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技術能有效利用焦化、鋼鐵、火電等行業排放的高濃度二氧化碳生產甲醇,並替代車用燃料,進而實現進口原油的自主替代。該技術不僅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助力,也為實現「雙碳」目標開闢了一條創新路徑。

國際要聞

陶氏化學塑料回收取得新突破

9月3日,陶氏與Gruppo Fiori聯合宣佈,雙方共同開發的新型聚氨酯回收工藝取得重大突破,該工藝無需拆卸即可從報廢車輛中回收聚氨酯材料。這項創新技術融合了陶氏在材料科學領域的專業知識和Gruppo Fiori成熟的汽車回收生態系統,為報廢車輛材料開闢了一條新的回收途徑。陶氏與Gruppo Fiori的創新技術省去了拆卸步驟,簡化了聚氨酯廢料流的回收流程,使其純度達到解聚(化學回收)所需的水平。

三井化學TDI裝置將重啟

近日,三井化學宣佈,其位於日本大牟田工廠的TDI裝置將在9月8日左右恢復生產。該裝置自7月27日因氣體泄漏事故停產以來,一直處於停工狀態。隨着復產計劃的推進,市場普遍關注其對TDI供應格局的影響。

殼牌放棄荷蘭生物燃料項目

9月3日,殼牌宣佈,放棄在荷蘭鹿特丹建設一個82萬噸/年生物燃料綜合體的計劃。據瞭解,殼牌於2021年9月批准建設該項目,每年生產82萬噸,並計劃在2025年投產。由於市場條件不佳,該項目的建設在2024年7月暫停。殼牌表示,經過詳細商業和技術審查后,成本上升和市場條件使得該項目變得不可行。

Samsara Eco首座循環塑料工廠投產

9月3日,澳大利亞生物技術創新公司Samsara Eco首座工廠正式投產。新工廠將大幅提升公司生產與原生料相同的低碳循環材料(例如再生尼龍66和聚酯纖維)的能力,這些材料廣泛應用於服裝、包裝和汽車行業。這座新總部及工廠部署了Samsara Eco突破性的酶法回收技術EosEco。該技術利用人工智能(AI)設計的酶,將原本要填埋的混合塑料分解成可回收的原材料,供各大品牌將其應用於下一代產品線。該工廠還擁有擴大的酶生產設施,使Samsara Eco能夠進一步構建其專有的人工智能酶發現和開發平臺,從而為更廣泛的塑料種類尋找回收解決方案。該工廠由Samsara Eco與工程合作伙伴KBR共同設計,預計2028年在亞洲投產。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