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8 13:59
前言
前些天,阿里巴巴公佈了財報。結果出乎所有人意料:收入和利潤都低於市場預期,照理説股價應該跌,但阿里卻逆勢大漲了12.9%。
更巧的是,前一天,美團股價暴跌12%;同一天,英偉達也下跌了3%。有人説這是巧合,但我認為,這背后有着非常深層次的因果關係。今天咱們就把這個邏輯掰開揉碎講明白。你會發現:阿里這一役,直接打疼了中美兩大巨頭。
阿里為什麼大漲?四個原因
先説結論:阿里的財報數字不好看,但未來的故事越來越清晰。市場看重的就是未來。阿里上漲的原因主要有四點。
1. 補貼大戰的階段性勝利 大家知道,這兩年阿里、某東和美團在瘋狂打補貼。點外賣領紅包,買奶茶有優惠券,大家應該都感受過。
補貼大戰有多慘烈?美團的財報說明了一切:本來預期80億營業利潤,結果只賺了2.3億,同比暴跌98%,利潤率幾乎清零。為什麼美團會這麼慘?因為它想用外賣的高頻屬性,切入零售。今天點飯,明天買零食,后天買棉籤——這就是「外賣+零售」的邏輯,直接打到阿里和某東的老家。
阿里和某東當然不能坐視不理,於是反手搶美團的外賣市場。這就變成了「三國混戰」。不同的是,美團只有外賣一個維度,利潤一打價格戰就清零;阿里則有兩個維度:外賣可以0利潤換流量;電商負責把流量變現。最終結果就是:在補貼大戰里,美團被打到失血,阿里卻靠「流量+變現」組合拳笑到了最后。阿里財報里提到,淘寶APP的月活在外賣和閃購的帶動下,同比增長了25%。這是多年沒見過的高增速。這就是典型的降維打擊。
2. 海外電商業務接近盈虧平衡 阿里的國際電商業務,終於不虧錢了。這件事很重要。因為對於任何中國科技大廠來説,如果只在國內卷,不做AI、不做出海,那市值天花板很低。要想衝擊萬億美金市值,必須要有「出海+AI」。阿里的海外電商扭虧,就等於打通了第一條必經之路。
3. 阿里雲AI業務加速增長 這次阿里雲的收入同比增長26%,比上個季度更快。更重要的是,AI相關收入已經連續8個季度保持三位數增長,佔到雲收入的20%。這説明阿里在AI雲上的佈局,不再是PPT,而是真正進入規模化階段。市場看到的,是未來幾年阿里在AI賽道的確定性。
4. 外媒爆料「平頭哥」芯片
最引人注目的,是阿里的半導體部門「平頭哥」被爆出正在研發一款新的AI芯片。
幾個關鍵點:性能可以達到英偉達H20的90%,能耗還比H20低15%;軟件生態上,選擇了兼容CUDA,而不是像華為那樣自建全棧系統;生產上,不依賴臺積電,改用大陸代工廠;目標很明確:替代H20,減少對海外芯片的依賴。這件事一旦落實,對市場信心的衝擊是巨大的。
美團為什麼暴跌?
其實原因很直白:外賣沒有護城河。打價格戰一個季度,利潤就全沒了。更糟糕的是,美團只有一個維度,失守之后沒有后手。而阿里則可以靠電商回血。這就是為什麼,補貼大戰最后變成了阿里贏、美團虧。很多人還記得2018年,阿里收購餓了麼和美團PK,結果輸了。有人當時説是「富二代打不過草根」。但這次不同。區別就在於:馬老師迴歸以后,阿里的戰略變得清晰,組織調整到位,餓了麼不是單打獨鬥,而是帶着整個集團一起打。創始人的重要性,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英偉達為什麼下跌?
英偉達跌3%,直接導火索是UBS的一句話:「中國AI芯片自給自足是早晚的事。」為什麼這句話這麼有殺傷力?因為它擊中了英偉達最核心的護城河:生態和市場。英偉達的年化收入是1800多億美元,中國市場每年就有500億美元,是它增長的關鍵。
更關鍵的是,全世界一半的AI研究員都在中國。如果未來中國市場被國產芯片吃下來,這就意味着英偉達會失去一半的開發者。芯片的勝負手是生態,而生態的勝負手是開發者。一旦開發者遷移到國產芯片上,英偉達的高毛利時代就要終結。
DeepSeek的評論,軟硬協同優化
這里要特別提一下DeepSeek。前段時間,它的一句簡短評論直接引爆了國產芯片公司的股價。什麼意思?簡單説:硬件不夠,就用軟件來補。
比如,有個國產芯片在沒有優化時,專家模塊利用率只有30%;在算法優化后,利用率直接提升到85%。這就是「軟硬協同優化」的威力。這意味着,即使沒有最先進的光刻機,中國芯片依然能做到「夠用」。而一旦硬件突破,疊加上已經優化到極致的軟件,中國芯片就可能從「夠用」變成「好用」,甚至領先。
戰略的力量!為什麼馬老師一回歸就翻盤?
這次阿里大漲,真正的底層邏輯在於:戰略清晰了。馬老師迴歸以后,把阿里未來的戰略聚焦到兩件事:綜合消費平臺;AI+雲。
戰略一旦清晰,組織就會調整,打法就能落地,戰鬥力立刻就起來了。這就是創始人的價值。我感觸很深,作為一個創業者,我也越來越覺得:企業最重要的能力不是「會賺錢」,而是「會佈局」。馬老師就是高手。簡單總結下,阿里:短期看,補貼大戰還會繼續,但綜合平臺打法已經顯現威力。長期看,出海和AI是它的增長引擎。美團:要麼找到第二條增長曲線/新的破局之法,要麼只能被迫防守。英偉達:不會立刻被替代,但中國芯片的「軟硬協同+工程師紅利」是真威脅。
最后
這次阿里的財報,背后其實是一次「三國演義」:阿里靠戰略和組織的調整,贏下了階段性勝利;美團錯判戰場,被打得利潤清零;英偉達則因為中國芯片的崛起,股價開始承壓。有句話很貼切:市場不看過去,只看未來。阿里收入利潤不及預期,但戰略清晰、未來路徑明確,所以股價大漲。美團利潤暴跌,未來不確定,所以股價大跌。英偉達被點名未來有風險,所以股價下跌。這就是資本市場的邏輯。商業模式能跑通還不夠,還要看政策、對手、周期、大環境等等一系列因素。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