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空調競爭激烈,格力的利潤也下滑了

2025-09-07 20:53

(來源:喬令財經)

家用電器板塊上半年利潤一共是703億,其中美的、格力、海爾賺了525億,差不多拿走了行業75%的利潤。

  上半年美的、海爾的營收增速分別為15.68%和10.22%,淨利潤增速分別為25.04%和15.59%。家電三巨頭格力掉隊最為明顯,中報格力收入增速僅有2.66%,淨利潤增速不到2%,Q2的收入和利潤增速均下滑超過10%。

數據來源:Ifind 數據來源:Ifind

空調收入顯著低於外資行預期,本來按三方調研數據來看,格力的銷量增長,收入和利潤基本是能穩住的。財報前賣方也都給了增長的預期,但比較意外的是銷量的確還在增長,只是利潤沒剎住。

消費電器收入同比減少5%,大幅低於瑞銀預期。按產業在線數據,H125格力空調出貨量增長5%,出口同比+7%,高盛認為收入不及預期的原因可能是市場份額流失和價格戰競爭所致,另外合同負債也同比減少17億。

  短期格力除了高股息的邏輯以外,似乎沒啥新的增量邏輯,而且空調的份額也面臨中低端價格戰的衝擊,預期比較偏負面。

行業增量幾乎見頂

  空調行業本身已經過了高速增長階段,上半年空調的銷量增長了8.3%,這還是在大力國補的情況下。按統計局公佈的數據,城鎮每百户空調擁有量到2024年是175.7台,農村每百户空調擁有量是111.5台,近幾年增速主要是農村市場增速較快,但從去年開始,農村市場的增速也放緩至個位數增長。

  格力最核心的收入來源是消費電器板塊,上半年收入佔比是78%,這其中還包括了小家電收入。之前空調和小家電收入是拆開算的,但從去年開始這部分收入就合併了,不過整體的收入仍未增長,小家電這邊的發展似乎一直不温不火。

  所以,格力主要的收入來源應該還是靠空調。利潤方面消費電器板塊半年的毛利潤是518.68億,貢獻了公司總利潤的90%,其他新能源、工業製品、芯片及智能裝備等業務都沒啥利潤,這就意味着這幾年格力的多元化是不太順利的。

  從區域收入來看,格力目前主要的收入還是在國內,海外收入佔比只有17%左右,而且海外市場的毛利率僅有18%,國內市場的毛利率高達35%,也就是説格力的增長關鍵還是要國內市場。

  但國內市場現在最大的問題除了行業增量放緩以外,還面臨消費降級和價格內卷。行業整體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各家的增長只能是來自競爭對手的份額損失,這其中小米的崛起就給了格力無限的壓力。

  第二季度小米單季度的空調出貨量達到540萬台,小米這兩年應該是前五里面增速最高的廠商,奧克斯Q1的收入也有27%的增長。

  去年,瑞銀在《亞太聚焦: 小米——330億元空調利潤池被忽視的風險》的報告中就明確提到了小米的利潤微薄,對行業的顛覆將使當前330億元人民幣的空調利潤池面臨風險。5%的ASP下降可能使營業利潤下降27%,尤其是對於品牌細分較少且渠道效率較低的公司,如格力(UBS原文)。

  而今年上半年還有一個數據值得關注,2100元以下的空調線上銷售佔比超過50%,格力在這個價格帶是不具備價格競爭力的。所以接下來格力要麼是降價參與到價格競爭,要麼就是創新出海,尋找其他增長路徑。

格力的增長邏輯

  年初的時候,格力全新戰略品牌「董明珠健康家」正式發佈,格力專賣店改名「董明珠健康家」,實際上這就是格力由空調向家電全品類轉型的重要戰略,新的門店升級會集中展示冰箱、洗衣機、全屋智能家電等。上半年格力已經完成了超800家門店的升級,這次是要決心發展全品類了。

  格力當下最大的問題就是出海業務佔比不高,且增速不高,大多業務都在國內競爭,而主要的收入又集中在空調業務,家電品類多元化一直不太順利,短期又面臨價格戰的競爭以及渠道改革的陣痛,所以格力在多元化方面拿到結果是迫在眉睫。

  近五年,儘管格力的業績增速一般,未來預期增長也一般,但是格力股價不算低迷,主要是因為高分紅和持續的回購。

  在回購金額上,格力2020年—2023年期間總回購額高達300億元,僅次於美的,主要是這兩年格力沒怎麼回購,然后美的還在繼續買。

  股息率方面,近五年格力一直保持在6%~7%的股息率,股利支付率也超過70%,不過本次中報沒分紅。

  高股息過去這兩年為啥會這麼火?本質原因是整體利率下行,大量的保守資金無處可去,長債利率一直維持在1.8%左右震盪,險資手里巨量的資金也需要配置。所以從去年開始,幾個保險頭部也都在扎堆買滬深300ETF以及銀行的股權。

  而格力、美的、長電這些股息率相對穩定的公司也備受市場關注,但是高股息有一個最核心的關鍵就是業績要穩定,要具備穩定且持續的分紅能力。不能像地產一樣,今年有錢分,明年可能債務危機了。

  對於格力來説,短期處在改革陣痛期,業績的增長存在不確定性。如果下半年價格戰持續下去,格力有可能損失更多份額,屆時高分紅的增長邏輯可能會被市場弱化。相比之下美的逆周期能力反而更強,這也可能對格力的關注度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