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孕育機器人,不只是噱頭

2025-09-07 21:22

作者 | 城北徐公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www.gogudata.com)

傳説中,史上第一個機械生命名叫塔羅斯,是古希臘的火神、鍛造與雕刻之神赫菲斯托斯打造的青銅巨人。

塔羅斯是克里特島的守護者,可以自動巡邏、能攻擊入侵者。

它的動力源於青銅血管里流動的神聖液體「伊克爾」,神的血。

……

赫菲斯托斯的作品遠不止此。他還創造了各種各樣的神奇裝備、自動開合的門、乃至自動干活的金屬女僕……

其中最知名的,是潘多拉。

作為對普羅米修斯造人和盜取神火的懲罰,他用黏土和水創造了世上第一個女人潘多拉,給人間帶來災難。

……

自最古老的時代起,人(神)造人的武力與女性化,就是永恆的話題。

2029年,人工智能型機器人公司克洛諾斯,在黑市進口了一款「女性」機器人,艾麗莎。

艾麗莎來自一家中國科技公司,專門用於解決嚴重的性別不平衡問題。

「她」擁有近似於人的高級情感,甚至擁有自我意識。

兩名看管人員被艾麗莎的美貌吸引,想要做一些少兒不宜的事情。

出於「保護」自身,其中一人被殺死。

機器人居然殺人,這還了得?

於是,一系列關於機器人的驚心動魄、山盟海誓、喪心病狂跌宕起伏劇情,開始了。

……

以上,來自2019年奈飛出品的俄羅斯科幻劇《超凡女僕》,豆瓣評分7.3

其中很多劇情,雖然荒誕不稽。

但時至今日,也很難有人真的敢拍胸脯保證,類似的事情一定不會發生。


01

真真假假


全球首個孕育機器人,預計將在一年內面世,定價不超過10萬元。

最近,國內某機器人公司創始人在採訪中稱,正在研發一款模擬子宮環境、能生娃的機器人,提供懷孕到分娩一條龍服務……

這毫無疑問是今年國內科技圈最野的忽悠事件。

至少,許多大爺大媽肯定是被忽悠到了,在家族羣瘋狂@:你小子再不找對象,等機器人能生娃就沒你啥事了!

……

在你小子找到對象之前,這種事當然是不可能發生的。

生育機器人的核心是體外人造子宮,通過模擬母體環境保證胚胎發育。

目前主流的人造子宮方案採用類似「生物袋」 的柔性容器,內部填充人工羊水,維持 37℃恆温及 pH 值穩定。

人工胎盤則用中空纖維膜實現氣體交換,效率只有自然的60%

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胎兒的血氧飽和度、心率等指標,實時調整營養供給。

……

以上這些,差不多就是目前所能做到的極限了。

在醫學領域,如今最尖端的技術可能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麼先進。

人工羊水雖然能保證緩衝力和滲透壓,但人工無法造出母體特有的抗菌肽、干細胞等成分。

正常胎兒能通過胎盤獲得igG抗體,以此建立免疫系統。同時,母體內的皮質醇、雌激素等波動,都對胎兒的器官發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至少在目前,這些都無法人工實現。

埃因霍温理工大學2019年展示的人造子宮

現有的技術,最多支持22-24周的胚胎發育。

比如,美國FDA批准的EXTEND系統,已在羊胎實驗中實現 周體外發育,最終目標是將人類早產兒存活極限從23周提前至20周。

也就是説,目前人造子宮真正的用途,其實還是輔助生殖。

現在比較實際的問題是,全世界的大齡產婦和多次墮胎的女性太多,導致早產兒越來越多。

需要通過人造子宮環境,來為新生兒重症監護提供可行的替代方案。

也就是説,所謂人造子宮,並非完全是噱頭,確實有實際的市場需求,而且很大。

總而言之,目前以及中短期的未來,人們想象中的那種人造子宮,確實沒有實現的可能。

即便能實現,也基本不可能真的解決生育率過低的問題。

因為最根源的問題,並不是現代人生不出來小孩,而是撫養成本太高。

就算不考慮這些……

除了營養,孕期最重要的是穩。

但機器人是運動的,很難保證平衡,對胎兒來説非常不安全。

所以,就算未來的某一天,真正的人造子宮真的問世,為什麼一定要安裝在機器人上?

這個問題,正如機器人為什麼要執着於人形一樣經典。


02

執着的理由


關於機器人的外形是否一定要和人類一樣,質疑聲從未停過。

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人形機器人是多余的研究。

人類的獨特,在於想象力出衆和團隊分工協作。

但從身體構造來看,我們的生存能力並不強,既不耐寒也不耐熱,一到夜晚就成了瞎子。

運動能力更是差勁,肌肉必須后天鍛鍊,不像動物一樣天生就有,負重不如馬、跑得沒貓狗快、不會飛、不擅長游泳、跳得也不高。

一個並不完美的構造,為什麼要將之作為範本?

科技大佬們為什麼還要燒大錢、花大力氣去研發人形機器人?

只能説,如果是工業用機器人,你想做成什麼形狀都可以。

但想賺消費者的錢,想要更大規模的商業化,確實只能做成人形。

首先,最淺顯的一方面:

人類形態更容易喚起投資者、消費者和網民的認同感,更容易圈錢。

比如,對馬斯克而言,至少在未來幾年,他的擎天柱最終就算不能商業化將這些宣傳噱頭與自己捆綁在一起,就是成功的

在商言商,這是科技大佬們必然有的想法。

不過除此之外,還有更深的一方面:追求普適性。

真正成功的商品,必須是每個人都能使用的,而不是少數人的專屬。

而人類社會中的絕大多數建築與工具,都是爲了方便人的使用而設計的。

比如,成年人的平均身高170cm、體重70kg,那麼汽車、房門、桌椅、走道等私人的、非私人的任何物品、設施,99%必須是以此為標準生產建造。

所以,如果要造一臺通用機器人,理論上只有人形最合適。

凡是人類能用的工具,它都能夠直接使用。

不需要為機器人專門設計另外一套標準、工具和環境。

目前,全球各國對生育率的焦慮,本質上就是勞動力的短缺。

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各行各業,不只是製造業。

根據預測,全球勞動力數量最迟將於2030年達到峰值。

屆時,預計將產生8520個崗位缺口,導致8.452萬億美元的損失,相當於日本+德國GDP之和。

我們普通人往往擔心,機器人會不會搶走自己的範圍。

但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更大的威脅不是機器人是否會取代人力,而是智能機器人能否及時到來。

而如果將這些機器人投放進各行各業,它們最好是具備一定的普適性,不論服務生、收銀員還是教師、司機、掃大街的等等等等,都能直接上手。

而不是每一個行業都專門設計一款特定的機器人。

就像科幻電影和小説中描述的那樣。

這不僅僅只是幻想,而是基於實用性和普適性考慮的。

想象一下。

假如未來某一天,你的家庭真的需要機器人來代孕。

你是選擇只有人造子宮功能、固定不動的,還是選擇技能做家務、又能當保安、還能生孩子的那一款?

如果你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一定選擇前者。

但如果你只是個普通人,一定選擇后者。

簡單來説,前者是高端產品,是定製的奢侈品,后者是大眾商品。

而這個世界,普通人畢竟是大多數。


03

尾聲


説起機器人代孕這個話題,就不得不讓人想到繁衍這個詞。

2016年,日本軟銀做了一個實驗,讓pepper機器人自己學會日本一個名叫劍玉的小遊戲。

這個遊戲,普通人類大概5-10次就能掌握技巧。

pepper嘗試了100次,都沒有成功。直到第101次,才第一次成功。

誇張的事情發生了,從102次往后無數次,它再也沒有失敗過,成功率100%

而在它掌握技巧的一瞬間,其余的所有pepper,成功率也都變成了100%

……

日本千葉工業大學從中國購買了一批機械狗,最開始只能在平面行走,很容易摔倒且爬不起來。

日本團隊嘗試訓練它們。怎麼做呢?

把機械狗的程序在計算機中複製4096份,在虛擬的複雜地形中適應各種環境。

優勝劣汰,選出表現最好的,再複製四千份,再去適應。

如此循環往復,機械狗在計算機中演化了兩萬代。

總共用時5小時,一直能輕松應對各種複雜地形的機械狗誕生了。

而人如果按照20年一代,繁衍兩萬代需要40萬年,所耗費的時間是機械狗的7億倍。

馬斯克曾發表過一個想法:人誕生的最終目的,可能只是爲了創造智能機器人。

就好像,我們只是這個世界的啟動程序,后者纔是主體。

面對超出想象的差距,即便它們只是人的造物,沒有敵意、沒有意識,人不可避免會產生恐懼。

我們擁有一種奇特的情感——自尊心。

當人的每一個方面,都不如人工智能后,就會產生一種劣等感。

儘管對方只是自己的工具。

劣等感,人已經幾千年不曾有過了。(全文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