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7 16:04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超級賽道的格局生變。
世界核協會在最新發布的報告中表示,因全球核電規模大幅擴張,全球核電反應堆對鈾的需求到2030年將上漲三分之一至8.6萬噸,2040年將達15萬噸。摩根士丹利分析稱,當前全球鈾市場正經歷着顯著變化,供需格局的演變以及多重因素的作用,使得鈾的市場前景備受關注。
受供需失衡的影響,鈾現貨價從2020年的30美元/磅一路大漲,甚至一度突破100美元/磅,現維持在80美元/磅的水平交易。在此背景下,加拿大Sprott公司旗下的實物鈾信託基金(SPUT)正在全球大舉「掃貨」,此前增發融資2億美元用於採購實物鈾。花旗指出,鈾生產商潛在的交付不足,加上能源需求不斷增長從而激勵核能產能增加,使得鈾價面臨巨大的看漲風險。
鈾礦的「顯著」缺口
9月5日,世界核協會在最新發布的報告中指出,全球核電反應堆對鈾的需求到2030年將上漲三分之一至8.6萬噸,2040年將達15萬噸。但在供給端,部分現有鈾礦將於2030—2040年走向枯竭,這將導致全球鈾礦產量減產一半,進而產生「顯著」的供需缺口,或將威脅到核電的復興。
世界核協會稱,至2040年全球核電裝機容量將翻倍,達到746吉瓦。
在世界核協會年度峰會上,鈾礦開採商們表示,要解決供需缺口的問題非常困難。其中行業領先者,如哈薩克斯坦Kazatomprom和加拿大Cameco甚至在近期宣佈旗下鈾礦將減產。
美國鈾礦公司Energy Fuels總裁Mark Chalmers稱,他預計更多同行會發布減產通知,因為現有的老鈾礦瀕臨枯竭,產能大幅下滑。
據悉,一座鈾礦從發現到開採,其中耗費的時間可達10年—20年。因此,世界核協會呼籲:「加大勘探力度,創新開採技術,提升許可效率,爭取及時投資。」
世界核協會還指出,僅僅提升鈾礦的產能並不夠,因為初級鈾經過複雜的提煉工作才能成為核燃料,所以鈾的處理設施也需跟上產量的擴張腳步。
需求方面,在俄烏衝突爆發后,許多歐洲國家便希望通過核電擺脫對俄產燃氣的依賴。同時,由於全球數據中心的爆炸式發展,相對潔淨又高產的核能也被視為AI競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據高盛測算,AI算力和數據中心的需求推動全球用電量的增速達到2.5%,遠超過去10年的平均增速。疊加電動汽車的普及等因素,預計到2030年全球基荷電力缺口將達到8.3萬太瓦時。
為此,各國政府計劃加大對核電站的投入。在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上,31個國家承諾到2050年將全球核能裝機容量提高兩倍。
俄羅斯歷來都是世界鈾礦的提煉中心。對此,法國鈾公司Orano的高級執行副總裁Jacques Peythieu表示,西方要到2030年后纔有望在鈾提煉方面自給自足。他還透露,Orano已經在着手擴建提煉設施,目前計劃在2028年投產的產能已被客户搶購一空。
巨頭瘋狂「掃貨」
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Sprott公司旗下的實物鈾信託基金(SPUT)正在全球大舉「掃貨」,此前增發融資2億美元用於採購實物鈾,進一步推高了現貨需求。
高盛指出,當前全球鈾礦供應體系面臨嚴峻挑戰。一方面,許多現有礦山已經運營超過30年,資源日益枯竭;另一方面多個新建項目投產周期較長,如NexGen能源的Rook I礦預計需要6至8年才能投入生產,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
摩根士丹利發佈研究報告指出,當前全球鈾市場正經歷着顯著變化,供需格局的演變以及多重因素的作用,使得鈾的市場前景備受關注。在供應趨緊、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價格展望樂觀。
鈾的價格正呈現波動中上升的趨勢,鈾現貨價從2020年的30美元/磅一路大漲,甚至一度突破100美元/磅,目前維持在80美元/磅左右的水平交易。
今年6月,貿易公司中廣核礦業與中廣核鈈業及中廣核財務所簽訂的新銷售協議顯示,新的天然鈾合同基準價格從之前的61.78美元/磅大幅上調至94.22美元/磅,增幅超五成。
展望鈾價后市,摩根士丹利預計,鈾價在2025年四季度將升至87美元/磅。供應挑戰加劇、現貨需求穩定、潛在合同量上升,再加上「核能復興」的結構性支持,使得鈾市場基本面堅實,價格具備進一步上行潛力。
花旗在最新發布的報告中表示,2026年鈾價可能升至100美元/磅。分析師Arkady Gevorkyan表示:「過去五個月,長期合約價格一直在每磅80美元的水平交易,我們認為這支持了我們的看漲觀點。」
花旗認為,鈾生產商潛在的交付不足,加上能源需求不斷增長從而激勵核能產能增加,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使得鈾價面臨巨大的看漲風險。此外,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的發展也發揮了很重要的影響,預計到2040年,這些小型模塊化反應堆可能佔到鈾總需求量的20%。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何俊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