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商業航天爆發前夜:拿熱錢,降成本,組星鏈

2025-09-07 14:24

原標題:商業航天爆發前夜:拿熱錢,降成本,組星鏈

2025年,除了人形機器人,商業航天也正在進入爆發的前夜。

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達2.3萬億元,2025年預計突破2.5-2.8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超20%。

融資規模方面,2024年中國商業航天融資總額突破200億元,創歷史新高。2025年截至8月中旬,已披露融資事件超120起,金額超52億元(部分數據未完全公開)。結合行業增速,預計全年融資額將達250-280億元,同比增長23%-38%。

進入2025年,朱雀三號、天龍三號、引力二號、雙曲線三號、智神星一號等一批新型號商業火箭將按計劃迎來首發;中國版「星鏈」計劃千帆星座、GW星座等持續升空。

一時之間,中國的商業航天變得異常熱鬧起來。

各路熱錢,陸續進場

新興產業崛起之時,資本的嗅覺永遠是最敏鋭的。

《2025中國商業航天創新生態報告》顯示,2024年商業航天市場迅速升溫,融資事件達138起,披露融資金額202.39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衞星應用、火箭製造、衞星製造成為最熱門的融資領域。

同時,據睿獸分析統計,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商業航天中衞星應用、火箭製造、衞星製造領域分別完成融資事件50起、32起和29起;衞星運營和火箭製造融資金額較高,分別為87億元和67.1億元。

在這其中,各地方國資與市場化資本均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比如,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與南京市共同出資設立規模50億元的江蘇南京先進製造產業專項母基金,將商業航天作為投資方向。海南、廣東等地設立專項產業基金(如海南文昌航天產業基金規模達50億元),支持本地產業鏈建設。

據初步統計,近3年,20多個省區市先后發佈40余項政策規劃,支持商業航天關鍵技術創新、產業化落地、生態建設、場景開拓等,帶動數字經濟、網絡通信、高端製造等領域創新發展。

此外,包括紅杉中國、高瓴資本、IDG資本、源碼資本在內的知名風險投資機構,也紛紛下注商業航天賽道。藍箭航天、微納星空、深藍航天、星際榮耀、中科宇航等一批創業公司,成爲了新晉獨角獸。

更值得注意的是,二級市場也在為商業航天領域輔以政策性支持。

證監會發布《關於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 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意見》,提出「根據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支持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更多前沿科技領域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加大對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支持力度」。

換言之,證監會明確了商業航天企業未盈利可上市。這意味着,需要長周期發展的商業航天有了更多的融資通道。目前,藍箭航天、中科宇航等企業已經進入上市輔導階段。

聚焦可回收火箭

持續降低成本

雖然熱錢持續湧入,但對於技術研發與驗證成本高昂的商業航天賽道,降成本依然是擺在所有創業者面前的頭等大事。其中,降低單次火箭發射成本,則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目前,全行業最成功的商業航天公司,無疑是馬斯克創立的SpaceX。

在SpaceX出現之前的幾十年里,幾乎所有火箭都依賴於一次性助推器,這種助推器將運載火箭送入軌道后就會被拋棄。而SpaceX創立之后,通過回收助推器和整流罩(佔火箭成本約70%),SpaceX將每次發射成本降至5000萬美元,約為傳統火箭的30%。

沿循着SpaceX的創業路徑,國內商業航天的創業公司也在聚焦可回收火箭的研發,並在一切關鍵環節想方設法降低成本。

以藍箭航天為例,這家公司自主研發的朱雀三號選擇了甲烷作為燃料,成本僅為航空煤油的1/3。同時,朱雀三號採用不鏽鋼箭體設計,相比傳統鋁合金,材料成本降低80%,單次維修費僅為箭體造價的10%。

最為關鍵的是,藍箭航天開發的液氧甲烷發動機家族(TQ-12A/15A/15B),推力可動態調節50%-110%,以實現懸停與轉向,這為之后的火箭回收提供了基礎。同時,組合導航技術將垂直落點誤差控制在3米以內,超越SpaceX獵鷹9號初期水平。

去年9月,朱雀三號運載火箭順利完成十公里級垂直起降飛行試驗。

今年6月,朱雀三號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一級動力系統試車,在東風商業航天創新試驗區順利完成。

按照藍箭航天的規劃,朱雀三號要將重複使用次數提高至20次以上,將發射成本壓縮至2萬元/公斤。(SpaceX獵鷹9號成本約1.5萬元/公斤,歐洲阿麗亞娜6號高達10萬元/公斤)

除此之外,箭元科技已於2025年5月完成首次飛行回收試驗,成為國內*突破「液氧甲烷+不鏽鋼+海上軟着陸回收」技術的公司;7月又完成國內首次海上濺落回收發動機和控制系統聯合搖擺熱試車,預計在年底具備首飛條件,並實現首飛即回收。

中國商火已成功執行1次商業發射任務,將國星宇航的太空計算衞星星座送入預定軌道;其研發的長征十二號乙可重複使用液氧甲烷運載火箭於2025年3月完成了二級動力系統試車,預計2026年首飛。

也是隨着眾多創業者入局,商業航天的生態圈開始日益擴大。公開數據顯示,中國商業航天企業數量從2015年的不足百家增至2025年的500余家,火箭、衞星製造等核心環節技術自主化率顯著提高。

下一站,中國版星鏈

發展商業航天,最*的目標無疑是發展星際文明。而在這一遙遠目標還未實現之前,更現實也更落地的商業化場景,則是建設衞星互聯網。

目前,行業可參考的依舊是SpaceX。

SpaceX旗下主要有兩大業務板塊:發射(Launch)與星鏈(Starlink)。星鏈是全球*的衞星互聯網,擁有7556顆運行衞星,佔低地球軌道 (LEO) 的 65%。星鏈的客户包括個人、企業、政府,可以為船隻、飛機、無人機、智能手機等終端提供穩定的互聯網通信支持。

低軌衞星是指在距離地球表面約300千米到2000千米之間軌道上運行的衞星。這些衞星因為較低的軌道高度,具有傳輸時延小、鏈路損耗低等特點,非常適合發展衞星互聯網業務。

粗略測算,在同層與跨層星間最小安全距離均為50千米的情況下,最多隻有35個軌道殼層,總計可容納17.5萬顆衞星。按照其他一些考慮到頻譜分配的算法,則最多隻能容納6萬顆衞星。

目前,Starlink已經成爲了SpaceX的核心營收來源。馬斯克在旗下社交媒體平臺發文稱,預計Space X今年將創造約155億美元的收入。長期投資者認為,到2027年,星鏈業務規模將達到每年1000億美元。

爲了能夠在衞星互聯網領域掌握話語權,中國「星鏈計劃」也在近年來加速推進的低軌衞星互聯網星座系統。旨在通過大規模部署近地軌道衞星,構建覆蓋全球的高速互聯網通信網絡。

國際電信聯盟(ITU)「先佔永得」的規則下,中國已申報了5.13萬顆衞星,其中數量超過萬顆的星座計劃有三個。

比如,由上海垣信衞星主導的千帆星座,計劃到2030年部署超1.5萬顆低軌衞星,軌道高度500-1145公里,提供全球寬帶服務。2024年8月,千帆星座完成首批18顆衞星發射(一箭18星),計劃2025年底完成648顆組網,2027年實現全球覆蓋。

同時,由中國衞星網絡集團主導的GW星座,共計規劃發射12992顆衞星,其中GW-A59子星座6080顆,分佈在500-600千米的極低軌道;GW-A2子星座6912顆,分佈在1145千米的近地軌道。

鴻鵠星座則是由2017年成立的藍箭航天旗下的鴻擎科技主導。2024年5月24日,鴻擎科技向國際電信聯盟提交了頻軌申請,將在160個軌道平面上總共發射10000顆衞星。

除此之外,一些小型星座計劃也在陸續落地。

2025年8月,中科衞星旗下的「AIRSAT-05星/海哨二號」成功發射入軌,成為我國首顆具備全極化業務化觀測能力的商業SAR衞星。目前AIRSAT星座已有8顆衞星在軌,年底前將再發3顆,2026年實現21顆衞星在軌目標。

國星宇航則自主開發了6顆AI有效載荷、4顆AI應用衞星及16顆AI智算衞星,並與合作伙伴共同完成14項太空任務。2025年5月14日,國星宇航「星算計劃」12顆衞星成功入軌,標誌着全球*太空計算星座成功發射。

而在衞星製造領域,銀河航天方面表示,銀通過研發適應批量化生產的低成本衞星,再利用我國工業體系開拓商業化供應鏈,構建柔性智能衞星生產線,初步實踐了「衞星設計—生產線—供應鏈」的量產三角模型,可將衞星成本降至現有成本的幾十分之一。

總的來看,與SpaceX的Starlink相比,中國版星鏈計劃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商業生態。隨着產業鏈協同共振,加上規模化、低成本的發展趨勢,中國衞星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即將駛入快車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