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解碼江蘇「十三太保」 | 最早備戰下屆蘇超的鎮江,也曾當過江蘇省會?

2025-09-06 22:23

【文/觀察者網 林鈴錦】

8月31日,上一輪成就常州首粒進球的鎮江,在與老大哥南京的遭遇戰上表現亮眼。

上半場,鎮江隊在先失一球的情況下扳平比分。下半場剛開場,南京隊一記精彩的世界波再破鎮江球門,1:2的比分也保持到了終場。再負一場的情況下,鎮江隊不僅坐穩積分榜榜尾,也提前三輪成為最早備戰下屆蘇超的球隊。

鎮江緊鄰蘇州、無錫、常州 「蘇南三強」 ,在江蘇 「十三太保」 中面積最小、人口最少,人均GDP卻僅次於蘇錫常及省會南京,常年為蘇南五市守門。

古稱京口的鎮江襟山+帶江、人傑地靈,坐擁「天下第一江山」,鮮為人知的是,民國年間,她還曾經是江蘇首府……

梁武帝稱讚北固山為「天下第一江山」。圖為「天下第一江山」碑。《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系列:鎮江》

梁武帝稱讚北固山為「天下第一江山」。圖為「天下第一江山」碑。《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系列:鎮江》

千古江山,英雄何覓?

漢晉時期,京口、廣陵(今揚州)距海不遠,處於江口地帶。

鎮江三山矗立江流中,標記着古時長江入海的「海門」。每逢朔望,在日月引力的牽引下,江海之水相互衝激,形成噴珠濺玉、怒吼狂奔的京江潮(又稱廣陵潮,分別得名於南岸的京口與北岸的廣陵),絲毫不遜於錢塘的「十萬軍聲半夜潮」。

江海激盪聲中,發韌於先秦的鎮江渡口,自秦漢至六朝,渡運規模不斷擴大,在長江下游諸渡中,地位日益突出。

論及京口形勢,《江防考》曰:「由京口抵石頭(今南京),共二百里,高岡逼岸,宛如長城,未易登犯;由京口而東,至孟瀆七十余里,或高峰亙,或江泥沙淖,或洲渚錯列。所謂二十八港者,皆淺澀短狹,難以通行,故江岸之防,唯在京口」。

拱衞金陵的京口,鐵馬金戈難休。

公元前210年,華夏首告一統后,秦始皇第五次東巡時,即分別在鎮江境內徒兒浦(今鎮江市丹徒鎮)、江乘(今句容市)登舟往返渡江。

東漢末年,中原地區軍閥混戰,北方人民開始大量取道廣陵、丹徒航線,渡江南遷。

東吳開國皇帝孫權,其祖父孫鍾從浙江富春遷居丹陽,其兄孫策在鎮江開創江東大業,孫權築城於京(后稱京口),遂成東南霸業之基。

西晉末年規模空前的「永嘉南渡」中,至少有80萬人避亂南遷至長江下游,其中,揚州至京口的路線承擔了半數以上的渡運任務。

今雲臺山邊的西津渡,東有象山為屏,可擋海口潮湧,北可直趨廣陵。西津渡景區網站

也正是在京口,祖逖慨然「以中原為已任」,擊楫中流,誓兵北伐。

東晉名將謝安,派其侄謝玄為南兗州刺史(治京口),監江北諸軍事,招募北來僑民為兵,號北府軍,成為淝水之戰中戰勝前秦的主力。后北府出身的劉裕倚之平定孫恩、盧循起義,進而北伐,「氣吞萬里」,代晉而建立劉宋王朝。

齊、梁兩代的蕭氏,南渡后僑居於丹陽,齊、梁兩代帝王死后,均葬于丹陽。陳霸先也長期鎮守京口,代梁建陳。

六朝帝王的興起,均與鎮江有千絲萬縷關係。

北固山風光《鎮江圖鑑·2024版》

開皇八年(公元589年),隋大舉滅陳,賀若弼率軍由廣陵渡江,佔據京口,直搗建康。華夏大地在經歷了近4個世紀的分裂之后重歸一統,京口、廣陵為此提供了渡運條件。

兵戈暫息之后,隋煬帝貫通江、淮、河、海諸水,內陸水運交通動脈大運河自此「千里通波」。

南北向的運河與東西向的長江在鎮江交匯,黃金水道十字路口為此興彼亡的帝王將相搭起舞臺,也在后世化為文人憑弔懷古的詩材。

「山之與水,相胥而后勝。山非水,則石而云枯;水非山,則勢夷而氣泊。」

儘管京口的江山難稱高險,只因身處要地,舟楫往來,千古文脈於茲薈萃。

劉勰於京口著就不朽文論《文心雕龍》,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在招隱寺編成《文選》。就連仙翁葛洪,也傾心於煙雲吞吐、洪濤硤擊的鎮江茅山,在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修煉丹道。

人文與自然交相輝映之下,京口北固山雖然僅高58米,長約200米,卻贏得「天下第一江山」的美名。

漕運樞紐,錯失機遇

進入近代,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覬覦中國已久的英國殖民主義者獲悉鎮江為清王朝的漕運咽喉,於1842年6月發動揚子江戰役。

儘管鎮江軍民英勇抵抗,鎮江圌山炮臺於7月14日被攻陷,鎮江城也於7月21日失守。侵略者在長江上四處炮擊中國船隻,鎮江港航遭到了空前浩劫。鎮江失守后不久,清廷與英軍求和,簽署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鎮江於1861年根據《天津條約》開埠,外商央行接踵而至,傾銷洋貨,收購南北貨,鎮江商業一躍步入所謂「黃金時代」,成為十九世紀末辦理中國轉口貿易業務的最大口岸。

鎮江在十九世紀末成為中國轉口貿易最大口岸。資料來源見圖注

鎮江運河樞紐的運命,隨着鐵路時代的到來,漸次轉折。

1897年,美國在爭奪蘆漢鐵路落空后,提出承建津鎮(天津至鎮江)鐵路,計劃將其打造為與蘆漢路並行的南北動脈。

這一構想引起列強間的博弈。英國擔憂其在長江流域的優勢受損,法國由於出資蘆漢路也提出反對,德國則認為津鎮鐵路通過山東,介入其勢力範圍。隨着義和團運動的爆發,直隸、山東、江蘇三省民眾也請求收回自辦,津鎮鐵路未能實現。

1907年,梁敦彥奉命自辦津鎮鐵路。設計中的津鎮鐵路南端本在鎮江對岸瓜洲,以火車渡船在鎮江與滬寧線相接。

然而,鎮江商人及鎮江籍京官憂慮津鎮鐵路通車后影響鎮江水運,認為「鎮江市面要移到瓜洲,鎮江人就沒飯吃了」。於是鎮江商會電告郵傳部,請予改道。

是時,恰好南京士紳在浦口購買大量地產,試圖投機獲利,於是由南京商會提出,經過多方活動,終於使津鎮線改道浦口,更名為津浦鐵路。津鎮鐵路功敗垂成。

白娘子傳奇中的「水漫金山」情節即發生在鎮江三山之一的金山。微信公眾號「鎮江發佈」

在日后鐵路以 「速度快、運量大」 的絕對優勢映襯下,加上港口淤塞,鎮江昔日 "漕運命脈" 的榮光漸褪。當津浦鐵路成為連接南北的交通干線,南京浦口取代鎮江成為新的鐵路樞紐,而鎮江僅是滬寧鐵路線上的次級站點。

海關資料顯示,1906年鎮江關進出口貿易額達3595萬兩關平銀,1915年驟降至2000萬兩。南北土貨出口從年超100萬兩鋭減至僅50萬兩,糖、木業等支柱行業的銷量也紛紛腰斬。

傳統水運的核心貨源逐漸因鐵路分流,山東、淮北物資改走膠濟線經青島出海,河南一帶的土貨轉由蘆漢路至漢口集散,川湘桐油也棄鎮江而趨浦口。鎮江曾經 「北含魯豫、南包蘇浙」 的廣闊腹地,急劇收縮至僅蘇北一隅。

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鎮江港實際上成為蘇北里運河治線各地棉花、小麥輸往無錫、常州加工,無錫、常州各工廠加工生產的棉紗、棉布和麪粉,運往蘇北里運河治線各地農村的轉口港而已。

全省首府,復興難成

民國時期,鎮江又一次跨入了江南中心城市的行列,成為全省政治中心。

《江蘇省志大事記》記載了三條省會設於鎮江的理由:一是總理孫中山的主張,二是交通狀況,三是省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之間的關係。

1928年7月17日,民國江蘇省政府委員會表決「省會問題」。出席會議的九名委員中,六票贊成省會設於鎮江,二票支持揚州,一票支持蘇州。

次年,江蘇省政府遷來鎮江,市民希望藉助全省人力財力,謀求鎮江復興。

孫中山先生曾在《建國方略》中看重鎮江地位,規劃鎮江至福州鐵路線。

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曾規劃鎮福線(鎮江至福州),南京國民政府也擬議修建鎮東線(鎮江至東臺),意圖以鐵路重塑鎮江樞紐。同時,地方有識之士提出整治港池、疏浚航道,試圖改善 「江灘淤漲、大輪難泊」 的困境。

然而,這些努力終成泡影。鎮福、鎮東鐵路因 「半殖民地政局不穩、財力不濟」 未能實現。港口整治計劃也難以付諸實施,隨着江中沙洲擴漲、港池航道條件惡化,鎮江的口岸地位進一步下降。

民國時期,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也頻頻打擊鎮江的發展。1931年,蘇北大水災,蘇北里下河幾近陸沉,與蘇北緊密關聯的鎮江米糧業和錢莊遭遇重創,約1000萬兩放款中的80%成呆賬,大批商號倒閉。鎮江商貿日趨衰落。

江山勝蹟,我輩登臨

偏重商貿的鎮江,工業基礎薄弱,1949年的工業總產值只有1190萬元。

新中國建立后,鎮江加大了對工業的投入和扶持,工業迅速恢復和發展。原國營華東內河輪船公司的船舶修造廠,從無錫遷到鎮江,由上海工商業者集資90萬元創建的私營鎮江大東造紙廠也成功投產。

之后,鎮江陸續建立起各類工業企業,工業門類一度是繼南京之后江蘇省內最為齊全的城市。其中,重工業中,電力、機械、化學、船舶、汽車、建材、冶金、煤炭發展迅猛;輕工業中,紡織、食品、塑料、電子、造紙、醫藥也日新月異。鎮江初步實現了從個消費型城市到工業化城市的轉變。

焦山俯瞰《鎮江市志》

隨着工業化而來的污染,鎮江蜚聲天下的「三山一渡」一度蒙塵。

很長一段時間,鎮江的名山勝水被工業煙塵和污水包圍,市民中一度廣為流傳「炮轟南山,煙燻焦山,臭水包圍北固山」的順口溜。

由於鎮江市的工業佈局一度集中在老城區和沿江風景名勝區周圍,未經處理的工業污水沿下水明溝四處流淌橫溢,甚至直排江中。水泥廠與採石場在南山風景區開山採石,常年炮轟不止,給南山留下了千瘡百孔的傷疤。

城市建設的過程中,也忽視了對文化遺存的保護,甚至錯誤地認為「不能破破爛爛都要保」,古運河上的丁卯橋,以及許多珍貴的古街區、古牌坊、古牆被盲目地拆除。

國家組織申報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時,鎮江積極申報,但國務院1982年公佈第一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時,千年名城鎮江卻意外地榜上無名。

「鎮江歷史文化底藴深厚,但破壞很大,重視不夠。」評審專家的回覆震動鎮江各界,如何在追求發展的同時,保持城市特質,守護好鎮江的名勝遺產,成為擺在鎮江人民面前的重要課題。

相比蘇、錫、常、寧,鎮江面積小,人口少,經濟體量稍遜色。但鎮江人意識到,不可一昧同蘇南兄弟城市比大小,而應該比特色,應把鎮江建成一個清新秀麗而又充滿靈氣和活力的江南名城。

大運河與長江交匯處《鎮江年鑑》

根據規劃,鎮江組織濱水區污染企業全部搬遷,讓「三山」徹底擺脫了污染的困擾,成功實現了城區功能置換。

2009年,濱江旅遊專線全線貫通,金山湖景區全景開放。2010年,實施「調活一水(內江和金山湖水體可四季調控)」、「串聯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融為一體)」,城市濱水區美景初現雛形。

2009年,鎮江提出建設「山水花園城市」的目標,要將鎮江建設成為「充滿活力、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山水城林融為一體的現代化山水花園城市」。

這座千年古城留下的文脈與景觀,並非發展的「累贅」,卻恰是能夠反映其內涵的「根源」。山水秀美的「三山一渡」已成為鎮江的城市名片。2024年,鎮江全年實現旅遊業總收入575.44億元,接待國內遊客5551.08萬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570.77億元;接待入境過夜遊客4.99萬人次,實現旅遊外匯收入6767.31萬美元。

發展與保護如何兼顧?今日的鎮江,山水秀美、宜居宜遊,這座「現代化山水花園城市」,正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鮮活實踐,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範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