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6 00:0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中國地產基金百人會)
導讀
THECAPITAL
中國與中東,正在資本與產業的雙向奔赴中
本文4613字,約6.6分鍾
授權轉載自| #融中財經
阿布扎比,一座以豪賭和財富而聞名的城市。
8月26日這里傳出的一則消息,讓中國資本圈為之一震:阿布扎比投資機構BlueFive Capital宣佈與中金資本(CICC Capital)聯合設立面向中國企業的中東PE基金,而在BlueFive董事會名單中,出現了一位低調大佬的名字——方風雷。
這位在中國資本市場留下濃墨重彩的大佬,曾是中金公司元老,操盤過中石油、中海油的海外上市,引高盛進入中國市場,還創立了厚朴投資。他的履歷幾乎是過去三十年中國金融業國際化的縮影。
這些年,他保持着低調,更常以幕后身份參與行業發展。但如今,在BlueFive與中金合作的新基金中,方風雷這個名字重新引發關注。
他選擇的舞臺,不是華爾街,也不是香港,而是中東——一個主權財富基金資產規模超過4萬億美元、正在加速多元化轉型的資本熱土。
金融圈一片譁然:
低調多年的方風雷,為何會出現在中東基金的董事會里?
BlueFive的崛起
要理解這場合作,必須先看BlueFive。
這家在2024年11月成立的投資機構,短短9個月就實現了26億美元的資產管理規模,不僅與中金資本聯手,不久前還傳出擬以5億美元收購北京四季酒店及其周邊產業。其動作之快,令人咋舌。
BlueFive的創始人Hazem Ben-Gacem,中文名「夏本佳」,寓意「美好協同」。
他是突尼斯籍投資人,擁有阿拉伯世界的背景,也受過哈佛教育,30多年的職業履歷橫跨歐美、亞洲與中東。
1994年-2024年這三十年間,他擔任巴林投資機構Investcorp聯席CEO,頻繁往返於北京和迪拜之間,促成了多個「中企+中東」的資本合作。
2018年,他推動Investcorp與光大控股的合作基金,佈局中國科技賽道。通過搭建資本網絡,他促成了中東本土電商平臺Noon與阿里雲的技術合作,將阿里的智能推薦算法(「千人千面」模型)適配中東消費場景,解決了當地用户偏好與支付習慣的適配難題,為2022年阿里雲正式落地沙特數據中心、承接中東企業數字化轉型項目奠定了技術信任的基礎。
2019年,InvestCorp通過關聯資本網絡參與美團龍珠基金投資后,夏本佳藉助這一資源牽線美團與阿聯酋餐飲巨頭Talabat(Delivery Hero旗下平臺),一方面將美團的即時配送調度系統優化后引入中東,解決高温天氣下的配送效率與騎手安全問題,另一方面利用Talabat的本地供應鏈,為美團試水中東預製菜業務打通食材採購渠道。
更值得一提的是,夏本佳前瞻性佈局了中國硬科技出海。
2021年,他説服InvestCorp參與晶科能源海外定向增發,同時跳出單純的資本合作,對接沙特公共投資基金(PIF)鎖定戰略協作。彼時,中東可再生能源計劃已進入落地階段(沙特「2030願景」明確了新能源目標),夏本佳推動晶科能源在沙特設立光伏組件生產線,直接對接NEOM新城(沙特未來城市項目)的綠色能源需求。
這一佈局不僅讓InvestCorp收穫了超過3倍的回報,更讓晶科能源成爲了中東光伏產業鏈的重要供應商,后續還獲得了沙特主權基金追加的電站合作訂單。
這些案例,讓夏本佳總結出中企的「出海痛點」:互聯網公司需突破技術適配與文化壁壘,硬科技企業需綁定當地政策資源與大型項目,消費品牌則面臨渠道搭建與供應鏈整合的難題。
2024年11月的阿布扎比,夏本佳站在阿聯酋大廈的辦公室里,望着窗外林立的摩天大樓,腦海中已勾勒出解決這些痛點的全新路徑。
頻繁穿梭於「中阿」之間的經歷,讓他清晰地認識到:中東4萬億美元主權資本在尋找優質產業標的,而中國新經濟企業正尋求中東市場的增長空間,中間缺少的正是「懂中國產業、通中東規則」的雙向橋樑——這也成爲了BlueFive誕生的初衷。
於是,在2024年11月11日「光棍節」,BlueFive Capital正式啟航。
成立不到一年,這家機構就已展現出極強的跨境資源整合能力。在北京,它成功幫助三家中國新能源車企接入阿聯酋本地經銷商網絡,解決了車企出海中東的渠道准入難題。在全球佈局上,其辦公室已覆蓋倫敦、北京、迪拜等關鍵城市,形成「中國產業對接+中東資本落地+全球資源調度」的網絡。
資產規模方面,BlueFive已突破26億美元:它先是完成了1.2億美元創始股東圈的融資,隨后收購了迪拜房地產投資平臺Neo Capital,又募集了首支20億美元私募股權基金,聚焦中阿跨境項目(此基金已完成收購沙特連鎖運營企業Wusoom Holding),進一步擴大管理版圖。
BlueFive既懂中國,又深耕中東,迅速成為這場「中國+中東」基金合作中的關鍵。
中金的全球棋局
另一邊,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先行者」——中金。
此次中金選擇聯手BlueFive佈局中東,是其全球戰略從「歐美成熟市場」向「新興市場」延伸的關鍵一步。
自1995年成立起,中金即以「服務中企國際化」為核心定位,早年主導中國移動1997年紐交所/港交所上市(中金為保薦人之一),並深度參與中石油、中石化等國企海外融資。2018年,中金聯合絲路基金、法國Fondations Capital設立歐洲併購基金FC Value Trail,聚焦高端製造、醫療健康等領域,推動歐洲技術與中國市場協同。截至2025年,中金已在紐約、倫敦、新加坡、法蘭克福、東京及中國香港設立分支機構,並於近期落地阿聯酋迪拜分公司,成為中資券商在海灣地區首家持牌機構。
2024年底,中金資本在管資產規模已超4500億元人民幣,公司境外業務收入約40.24億元,佔比約30%,覆蓋新能源、先進製造、醫療等領域,且已與新加坡淡馬錫、挪威主權基金等全球資本建立了長期合作。
今年2月,中金公司董事長陳亮訪問阿布扎比時提出,要「搭建跨境資本雙向流動通道」,加速佈局中東市場。
這次中金與BlueFive Capital合作基金的方向很明確:科技、數字化轉型、綠色能源、先進製造,以及重塑全球市場格局的消費驅動型行業,都與中國產業升級和「雙碳」戰略高度契合。
對中金而言,這是進入中東市場的關鍵切口;對BlueFive而言,中東急需藉助中金的資本實力與項目儲備來補齊短板。雙方互補,合作順理成章。
BlueFive董事會的「重量級陣容」,對中金而言更是「不可複製的資源入口」:不僅有中方投資大佬方風雷,還包括巴林前養老基金CEO、英國前投資大臣格里姆斯頓爵士、科威特商界領袖薩巴赫王子等重量級人物。此前中金雖在中東有零星業務,但缺乏「本地化人脈網絡」,而通過BlueFive的董事會,相當於直接打通了中東資本圈、政界、產業界的核心鏈路。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中金與BlueFive Capital合作,設立的基金具有「非排他性」,即可同時與其他機構磋商同類基金合作:雙方都並非想通過單一基金壟斷中阿合作,而是希望以該基金為「樣板」,吸引更多中東機構加入,最終搭建一個「中阿跨境資本生態平臺」。
對中國來説,中金此舉旨在為中國新經濟企業走出去提供資本支持,幫助中國企業以海灣合作委員會(GCC)六國為跳板,進入中東市場並擴大全球佈局。
方風雷的新角色
方風雷,現身BlueFive董事會。
在中國資本市場,他是公認的傳奇人物。
1993年,他參與創辦中金公司,成為最早的副總裁之一;
2005年,他主導高盛高華證券的設立,讓外資投行首次合規進入中國;
2007年,他與畢馬威前中國區主席何潮輝、高盛前資深銀行家王忠信共同創立厚朴投資,首期募資25億美元,引入淡馬錫、高盛、法國巴黎銀行等巨頭,此后通過投資蒙牛、晶科能源等龍頭,開啟了中國本土PE的「規模化時代」。
2016年后,他卸任厚朴境內公司董事,選擇在幕后影響行業走向,但決策層影響力未減。
2024年,他創立厚朴天宜(珠海),注冊資本1億元人民幣,顯示出繼續搭建新平臺的意圖。同年1月,他又在香港亞洲金融論壇上亮相,談到「未來十年,中國將湧現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他如今的選擇恰與這一判斷相呼應。
因此,當方風雷的名字出現在BlueFive董事會時,金融圈在驚訝之余,很快就恍然大悟:這位投資大佬正是雙方合作的關鍵推手。這種「關鍵作用」源於他與夏本佳長期的交集與協同。
從早期投資理念的契合來看,2018年雙方就已形成默契——夏本佳時任Investcorp聯席CEO,牽頭與光大控股設立4.83億美元基金,聚焦中國新興科技企業(投資標的包括美團、商湯科技、愛奇藝、網易雲等);幾乎同一時期,方風雷掌舵的厚朴也將目光鎖定中國互聯網及科技賽道,還在2018年5月參與了商湯科技6.2億美元C+輪融資,雙方在投資方向與標的選擇上高度契合。
更關鍵的是,兩人專業背景的互補性,讓合作成為必然——方風雷熟稔中國投行體系與企業需求,夏本佳則有近30年中東資本經驗、懂海灣主權基金邏輯。這種「懂中國+通中東」的組合,恰好匹配中阿資本合作的核心需求。
本次中金與BlueFive合作,使這種協同進一步深化:此次中金資本與BlueFive合設基金,方風雷以「厚朴董事長+中金資本戰略顧問」的雙重身份,直接助推了合作落地。
正因如此,BlueFive尋求與中金合作時吸納方風雷入董事會,絕非偶然,而是水到渠成。這一次,方風雷不只是「資本大佬」,而是中金與BlueFive之間的紐帶,精準銜接中國產業資源與中東資本。
資本涌向中東
方風雷現身中東名單,不只是個人動態,更是大趨勢的縮影。
過去幾年,中東主權基金正在迅速調整全球投資版圖。沙特公共投資基金(PIF)的資產規模已經達到1.2萬億美元,位列全球第四大;阿布扎比投資局(ADIA)、卡塔爾投資局(QIA)等老牌基金也紛紛加大對亞洲市場的配置。去年,PIF已與六家中國銀行簽署協議,計劃籌資500億美元,加速中國與中東在農業、基礎設施、清潔能源等關鍵領域的合作。
這種資本遷移的背后,是雙重需求的碰撞:一方面,中東在「后石油時代」急需尋找多元化產業突破口;另一方面,中國企業正處在產業升級與出海擴張的關鍵節點,渴望找到新市場、新資本。
於是,中國新能源車企藉助中東的經銷網絡和市場需求,快速打開銷路;
中國光伏與儲能企業通過合資和政策支持,加速進入沙特和阿聯酋的大型能源項目;
數字經濟與互聯網公司利用中東消費市場,測試本地化算法與商業模式。
在這種背景下,中金與BlueFive合作基金的出現,踩準了時代的節拍。
對中國企業來説,這可能是走向中東、輻射「一帶一路」市場的全新入口;而對中東來説,中國的新能源與數字化經驗,正好補上其產業缺乏多元化的短板。
方風雷入局,正傳遞出核心信號:中國與中東,正在資本與產業的雙向奔赴中尋找新的結合點。
中國的「第三次跨越」
這是中國金融與產業「走出去」的第三次跨越。
上世紀90年代,以方風雷參與創辦中金為起點,中國資本的國際化還停留在「幫中國企業對接歐美資本市場」的被動階段,核心是「借船出海」;
2010年后,隨着厚朴等本土PE崛起,開始轉向「用全球資本投中國產業」的主動佈局,但仍未跳出「以中國為核心」的圈層;
如今與BlueFive的合作,則進入了「攜中國產業與中東資本共築新市場」的新階段——不再是單向的「輸出」或「引入」,而是以中東為支點,讓中國技術與中東資本深度咬合,形成「1+1>2」的跨境生態。
方風雷的身影始終貫穿其中:從早年搭建中外合資投行的「破冰者」,到如今銜接中阿資本的「搭橋人」,他的個人履歷,是中國資本從「適應規則」到「參與制定規則」的微觀縮影。
全球資本流向與協作邏輯也在變革中。
過去三十年,全球跨境資本的主導邏輯是「歐美資本+新興市場資源」——歐美輸出資本與技術,新興市場提供原材料與廉價勞動力;
但如今,這一格局正在瓦解:歐美資本受通脹、地緣衝突影響收縮,而中東(超4萬億美元主權基金)、東南亞(6億人口市場)等新興力量崛起,開始尋求「不依附歐美」的合作伙伴。
中國恰好成為關鍵變量:我們既有中東「后石油時代」急需的產業能力(如光伏全產業鏈、新能源汽車製造、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又不同於歐美資本以「財務回報優先」的邏輯,而是以「產業共建」為核心——比如晶科能源在沙特設廠,不只是賣組件,而是帶動當地光伏產業鏈落地;阿里雲對接中東電商,不只是輸出算法,而是培養本地的數字化人才。
這種「資本跟着產業走,產業貼着需求走」的模式,讓中阿合作區別於歐美與中東的「資源換資本」傳統模式,成為全球新興市場協作的新樣本。這是新興市場之間基於共同利益的合作,為破解全球經濟「脱鈎」風險、重塑多元平衡的全球治理體系,提供了鮮活的實踐案例。
結語
資本市場拭目以待的,或許不只是這支基金的回報率,更是這場協作能否生長出更具韌性的跨境生態,能否為世界經濟在不確定性中,開闢出一條以「互利、共生、多元」為核心的新增長路徑。
而這,正是中金與BlueFive合作最深遠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