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易會滿落馬與3年超級熊市終結:A股市場的清醒與重生

2025-09-06 18:32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專題:重磅打虎!易會滿落馬:掌舵5年內1700家IPO,3000點20次失守

  來源:ETF閲天下

  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9月5日消息,易會滿涉嫌嚴重違法違紀目前正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關於易會滿的消息近幾個月來多有傳聞,如今塵埃落定。

圖為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消息

圖為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消息

  2019年1月,易會滿從工商銀行董事長任上空降證監會,一度被市場寄予厚望。那時A股低迷、中美摩擦不斷,很多人期待這位從基層一路實干上來的「老銀行人」,能帶來一番新氣象。

  然而五年過去,市場沒有贏來想象中的牛市,反而陷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超級熊市」。

  上證指數從3700多點一路傾瀉至2600點,不少投資者的賬户縮水嚴重。

  也正是在這樣一片唏噓聲中,易會滿悄然退場,直至2025年9月6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的一則通報為這場持續一年多的傳言畫上句號:他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審查調查。

  一、

  為什麼他的落馬會引起如此大的震動?

  易會滿不是一個普通的部級官員。

  他在工商銀行體系內浸染整整34年,從浙江分行一名普通干部一路做到董事長,是真正從底層打拼出來的「工行自己人」。更罕見的是,他是極少數能夠從國有大行一把手直接調任證監會主席的官員——這條路徑,在中國金融系統中幾乎無人複製。

  2013年他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從副行長直接升任行長,然后2016年當上工行董事長。

  很多人仍記得他剛上任時的情景。

  科創板開板、註冊制改革啟航,易會滿快速推進全市場註冊制擴圍。那段時間,市場一度充滿期待,認為一個既懂銀行信貸、又熟悉企業融資的掌門人,或許真能打通直接融資的「任督二脈」。

  但現實走向了另一面。

  二、

  註冊制沒有錯,但「執行」出了大問題。

  易會滿太熟悉銀行邏輯,卻未必真正理解證券市場的博弈本質與監管平衡。

  他推動的IPO註冊制改革,在短短五年時間里讓A股上市公司數量從3500多家暴漲到5000多家,IPO數量超過1900家。

  平均幾乎每個交易日都有新股上市。

  這本應是市場活力的體現,卻在缺乏配套約束的背景下演變成了「抽水機行情」。

  大量企業扎堆上市,很多質地一般甚至存在瑕疵的公司通過包裝、美化數據成功過審。而監管卻以「不干預」「信息披露為中心」為由,弱化實質審覈,事后追責更是寥寥無幾。

  市場錢被抽乾了,新股一上就破發,老股持續下跌,指數跌跌不休。

從2021年高點3731點,一路跌到2635點,散户賬户虧得慘不忍睹。

  結果就是,新股頻繁破發,存量資金不斷被稀釋。

  散户傷痕累累,企業和中介機構卻賺得盆滿缽滿。一股「重融資、輕投資」的風氣悄然成形,而作為監管者的易會滿,始終未能真正斬斷這條扭曲的利益鏈。

  三、

  更令人擔憂的是背后若隱若現的權力尋租。

  據多家媒體報道,易會滿的親屬被曝涉足多家IPO項目,從私募基金到上市輔導,多個環節都曾出現其家族成員的痕跡。

  尤其是其兒子曾就職於與中金資本密切關聯的企業,而中金資本又牽涉進工行舊部顧建綱的腐敗案件。

  這是一條典型的「權力—利益」傳送帶:監管者手握IPO生殺大權,銀行老同事負責資金端項目推送,親屬與關聯方則在中間環節悄然佈局。

  而那些原本應該成為新經濟助推器的上市機制,卻在某些人手中異化為套現離場的快捷通道。

  四、

  從「工行名將」到「證監會落馬第一人」,

  易會滿的蜕變令人唏噓,卻也發人深省。

  他不是科班出身的金融精英,最早是中專學歷,后來靠業務實力與管理魄力一步步獲得提拔。在工行江蘇與北京分行任職期間,他壓不良、調結構、推動轉型,口碑相當不錯。很多老員工至今仍評價他「務實、敢擔當、不擺架子」。

  但也正是這種在銀行系統內如魚得水的經歷,可能讓他陷入某種路徑依賴與人情圍獵。中國的金融系統錯綜複雜,銀行與證券之間雖一牆之隔,運行邏輯和風險點卻截然不同。

  一名優秀的銀行家,未必就是合格的證券監管者——尤其是在一個利益交織、誘惑巨大的轉型市場中。

  五、

  「易會滿時代」結束了,然后呢?

  值得清醒的是,他並不是第一個落馬的證監會主席。從他之前的劉士余「主動投案」,到更早年代的多位金融高管的失足,都在反覆提醒我們:金融監管一旦與權力尋租結合,破壞的是整個市場的根基。

  但我們也應看到積極的一面。

  從中央紀委的通報到近期金融領域的一系列反腐動作,説明國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清理金融系統的沉痾積弊。易會滿被查,不僅是一個人的跌落,更是一個信號的釋放:那個依賴「朋友圈」「老鄉圈」「項目圈」吃飯的時代,正在走向終結。

  六、

  超級熊市終會過去,市場終將回歸理性。

  儘管眼下很多投資者仍處於迷茫與焦慮之中,但我們不妨用更長期的眼光看待這場刮骨療毒。任何一個健康市場的建立,都需經歷制度磨合與信念重建。反腐的深層意義,正是把扭曲的規則重新擰正,讓市場完成從「圈錢套現」到「價值投資」的迴歸。

  未來的A股,不可能也不需要重回「瘋牛」「快牛」的老路。

  它應該是一個健康、透明、有韌性的市場:IPO不是爲了「脱身」,而是助力企業成長;監管不是爲了權力,而是維護公平交易;投資不是賭政策、聽消息,而是相信資產和價值。

  七、

  結尾的一點光明

  易會滿落馬,是一箇舊劇本的落幕,也是一個新周期的開始。隨着金融監管進一步制度化、透明化,那些真正有價值的企業、有遠見的投資者,將會迎來更乾淨、更公平的市場環境。

  熊市教會我們的,不只是風控與耐心,更是一種清醒:市場從不承諾快錢與神話,它只回報那些尊重規則、相信價值的人。

  改革從無坦途,治理絕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有刀刃向內的勇氣、有迴歸初心的決心,資本市場依然可以成為我們時代最好的財富場、創新場和信心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