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牛散」趙建平踏準節奏,三季度已浮盈超4億元

2025-09-06 14:42

經過連續三日的調整,周五各大指數集體翻紅,板塊亦是漲多跌少。而隨着上市公司中報披露收官,知名牛散的「押寶」路線圖也隨之清晰,得益於市場整體上行,牛散們也收穫頗豐,浮盈顯著。

趙建平踏準節奏浮盈顯著

因多次成功穿越A股投資周期,被冠以A股牛散「常青樹」的趙建平,二季度末共現身於10家A股公司的前十大股東/流通股東名單,其中3家為二季度期間新進重倉,另外7家公司則已被持續重倉(見附表)。

今年4月8日以來,A股市場走出了一輪頗為凌厲的牛市行情,上證指數區間漲幅超20%。在此背景下,個股走勢更是十分搶眼,二季度期間被趙建平新進重倉的東芯股份,7月29日股價開始急速上行,截至目前短短一個多月,累計漲幅已實現翻倍,若統計4月8日以來的表現,則階段漲幅已超3倍。2022年三季度末開始重倉的利揚芯片,4月8日以來股價也斬獲了翻倍上漲,縱橫股份盟科藥業-U、英諾激光高華科技等趙建平重倉股,同期漲幅也均超過了50%。

結合中報顯示,二季度末,趙建平持有10家A股公司的市值合計8.61億元,如果三季度以來未進行調倉,則以9月4日收盤價統計,合計持股市值已升至13.35億元,浮盈達4.74億元,僅東芯股份一隻個股就有可能為趙建平帶來約3.51億元的浮盈。

創新葯利好消息不斷

不難發現,趙建平二季度的持倉節奏十分優異,無論創新葯還是科技股,都是年內表現極為強勢的板塊。

創新葯概念股盟科藥業-U,2023年二季度末,趙建平首次現身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持股數為100萬股。此后雖一度退出,但不排除被動退出的可能。2024年二季度末,趙建平重回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陣營,且此后再未退出,2024年三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趙建平持續加倉,持股數逐漸增至1610萬股。雖然今年二季度期間減持了10萬股,但持股仍高達1600萬股(見圖1)。

與趙建平有一定關聯關係的趙吉,二季度期間則仍在對公司實施增持,且趙吉首次現身公司大股東陣營的時間更早,為2022年四季度末。2023年三季度末、四季度末,趙吉也大概率被動退出了公司大股東陣營,但自2024年一季度迴歸至今,則從未對其減持,2024年二季度至2025年二季度,更是連續5個報告期完成了不同規模的加倉(見圖2)。

近期,創新葯領域消息不斷。世界肺癌大會(WCLC)將於2025年9月6日-9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中國藥企將在會議上展示一系列創新葯成果。康方生物在會議讀出AK112的HARMONi-2臨牀研究不同分組的數據,AK104聯合pulocimab治療晚期一線免疫SOC治療后進展的NSCLC的數據讀出。百濟神州和安進共同開發的tarlatamab讀出2項臨牀研究數據。百利天恆的BL-B01D1單藥及聯合奧希替尼針對EGFRmNSCLC的臨牀數據讀出。恆瑞醫藥的SHR-4849(DLL3ADC)以口頭報告的形式讀出臨牀1期數據。和黃醫藥的賽沃替尼、傳奇生物的DLL3CAR-T、映恩生物的DB-1311等均在會議上公佈臨牀研究數據。

另外,8月26日,貝萊德增持三生製藥4760.475萬股,最新持股比例為5.1%。舉牌信達生物持股比例也從4.98%提升至5.18%,超過舉牌線。GIC則舉牌了基石藥業,8月18日,GIC用6.35億港元買入基石藥業8040萬股,成為持股5.49%的主要股東。

今年以來,《趨勢大時代》主講人彭祖多次在視頻中詳細解讀了創新葯板塊的投資機會,筆者也進行了持續跟蹤。彭祖表示,「歐美創新葯仍然是第一梯隊,本質是他們仍然是0-1和最終產品變現的領先能力。我們則穩坐第二梯隊,我們最擅長1到10的研發製造階段,本輪核心還是要盯住BD出海。創新葯是港股的主線,每次調整之后都有龍寡頭站出引領,這輪是榮昌生物、百濟神州,上一輪是康方生物。這就是龍寡頭的魅力,他們可以帶着板塊上漲。當然,A股也不錯,本月還會有機會給到大家。」關於創新葯板塊的核心投資標的,讀者朋友也可掃描下圖二維碼「加入學習」,免費觀看視頻獲取。

科技股集體震盪回升

除了創新葯,趙建平還新佈局或持續重倉了多隻人工智能、芯片等科技牛股。例如算力概念股利揚芯片,二季度末趙建平460萬股的持倉較一季度末增加了70萬股。涉及具身智能概念的縱橫股份,報告期末330萬股的持倉也較上一季度末增加了10萬股。

高位調整后,周五,科技板塊集體震盪回升,涉及算力、機器人概念的勝宏科技上漲超15%,道氏技術匯洲智能寒武紀-U等公司跟漲。

消息面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近日印發《電子信息製造業2025—2026年穩增長行動方案》,方案指出,加力推進電子信息製造業大規模設備更新、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充分發揮重大項目撬動牽引作用,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編制完善產業鏈圖譜,有序推動先進計算、新型顯示、服務器、通信設備、智能硬件等重點領域重大項目佈局。聚焦行業垂直領域場景,切實推動算力轉換為生產力,打造以跨平臺計算框架為核心的計算生態,加快對多體系芯片、多類型軟件、多元化系統的兼容適用,提升產業生態主導地位。加強CPU、高性能人工智能服務器、軟硬件協同等攻關力度,開展人工智能芯片與大模型適應性測試。適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各地已建基礎設施運營管理水平,強化服務器、芯片和關鍵模塊的兼容適配。

(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作買賣推薦。)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