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5 23:18
2011年,陳智勝博士從美國回到中國。與很多海歸科學家選擇創業不一樣,陳智勝加入了藥明康德,那時候,無錫馬山到處都是隆隆作響的打樁聲。2014年,藥明生物從藥明康德分拆,陳智勝擔任藥明生物CEO(首席執行官)。
「我還記得有天晚上和幾個同行在蘇州BioBAY聊天,大家還在暢想,五年后中國可以有第一個自己的創新葯、二十年后有5到10個創新葯就不錯了,那就非常好了。」在9月4日的藥明生物首屆CRDMO+開放日活動上,陳智勝笑言,臺下很多嘉賓是中國創新葯最早的參與者,更是行業發展的推動者。如今看來,十年前大家還是太保守了,這些年中國生物創新葯「做得比説得多」,真正實現了彎道超車。
十年時間,中國創新葯已經躍升爲全球第一梯隊。2025年的前5個月,中國生物創新葯授權交易金額達到216億美元,全球大型製藥交易中來自中國創新葯的佔比達到38%。
今年1月的JPM大會(第43屆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大會)上,陳智勝見了120個客户。創新葯BD(商務拓展)熱潮下,他更忙碌了。前段時間他在歐洲休假,期間有兩家歐洲公司向他發出邀請,希望能與藥明生物合作。「連歐洲人都開始捲了。」接受採訪時,陳智勝笑稱。
作為CRDMO(合同研究、開發和生產組織)公司,藥明生物是創新葯出海的賦能者,也是一位「媒人」。中國創新葯出海勢頭還能持續多久?有哪些風險?對於當前如火如荼的創新葯出海潮,陳智勝給出了冷靜而深刻的研判:這股熱潮至少還會持續12個到18個月,但創新葯的核心還是產品質量好、臨牀數據足夠紮實。
以下為陳智勝對多個市場關注問題的分析與迴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參與採訪並整理。
Q:我們看到近期中國創新葯License-out(對外授權)交易金額屢創新高。在你看來,這股出海熱潮背后的根本動力是什麼?與五年前比,你觀察到這一輪創新葯熱潮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A:現在,全球的生物醫藥市場已開始復甦,中國創新葯行業從2021年投融資達最高點之后進入低谷,並維持了幾年時間,現在進入剛剛復甦的階段。上一輪創新葯熱潮時,大家都是跟隨式創新,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在做很新的東西,敢做First-in-Class(首創新葯),開始慢慢真正出來創新產品,尤其在雙特異性抗體類藥物、抗體偶聯藥物(ADC)領域。
這是過去十年中國創新葯產業積累的結果。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五年前大家對中國市場還是戴着有色眼鏡。今年感覺所有的公司都會來淘金,認可度是最大的變化。
以前,跨國藥企的盡職調查會做得非常細,因為對中國數據的信任度不夠,估值上一定會打個「折扣」(discount)。但現在,「折扣」這個詞我們已經很少聽到了。為什麼?因為像藥明生物這樣的平臺,把整個行業的標準提上來了。我們的客户做出的分子質量,跨國藥企(MNC)一看,和他們自己做的沒有區別,自然就認可了。質量贏得了信任,信任帶來了價值的重估。
創新葯出海對於行業發展肯定是利好。一個最直觀的例子:我們很多客户的項目,最初只針對中國市場,一旦被MNC收購,定位變成全球市場,同樣的生產訂單,價值可能就從一千萬元變成了一千萬美元甚至兩千萬美元。
而且歐美MNC大部分也是藥明生物的客户,他們收購了中國的項目,依然交回給藥明生物做,基本100%都留在我們這里。對於公司來説,未來幾年的業績發展,這些是很重要的加速因素。
Q:藥明生物在這些交易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藥明生物為這些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提供CRDMO【注:「CRDMO」指的是生物藥在發現(R)、開發(D)、生產(M)流程中的外包服務,文中用R、D、M具體表述】服務,在出海熱潮下有怎樣的業績體現?
A:我們是最先看到項目出海的。因為出海大概是這個流程——兩個公司先見面,見面以后買方要來盡職調查,包括對賣方的合作方進行盡職調查。我們比大家通常早兩三個月知道出海的事。
在2020年左右,我們就看到中國創新葯出海的苗頭了,這也得益於藥明生物一體化平臺上承載的數百個綜合項目,我們會更早看到行業的發展趨勢。
實際上,我們2017年就賦能第一個產品出海了。現在R端的業務收入不高,但是利潤率非常高。同時,從R到D端的轉化率基本上是100%。這波資本熱潮加速的是D端業務,還需要三五年纔會體現在M端業務。商業化生產業務會由於滾雪球效應,增速越來越快。我們目前有67個Ⅲ期臨牀項目,如果按照70%的成功率,將來可能也會轉化40多個商業化生產項目。
截至2025年6月底,藥明生物幫助客户研發和生產的綜合項目高達864個,其中包括24個商業化生產項目。
現在,我們在做「媒人」,大部分是海外公司買國內項目,以前我們不知道他們在談,現在可以主動撮合。現在有很多海外基金直接來找我們推薦項目或者幫他們做盡職調查。簽約之后,我們可以迅速把文件準備好,幫助項目儘快在海外市場開展臨牀試驗。
Q:你此前提到「優秀的合作伙伴是成功出海的關鍵」,對於Biotech公司出海,你有什麼建議?
A:除了1%的頭部企業,中國很少有企業有能力單獨在海外做某個產品,真正能夠做到符合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標準的企業鳳毛麟角。在這樣的背景下,產品的海外權益本身對於這家藥企來説沒有任何價值,如果有其他藥企願意真金白銀買下來,這是好事,最終可以反哺企業甚至行業的持續發展。
很多人以為分子好就能出海,但實際上出海有很多坑。細胞株構建、病毒清除、分析表徵和GMP生產(符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的生產)是目前中國生物藥企出海CMC(化學、製造與控制)問題的主要痛點。
我們現在已經有不少例子,客户因為報價便宜選了其他合作伙伴,結果由於質量不達標出不了海。現在所有的企業都在拼速度,在這個時候,背后的質量就變得非常關鍵,不能犯任何錯誤,否則一兩年的時間就被耽誤了。
生物醫藥行業本身就是一個高失敗率的行業,全球平均情況來看,5到6個進入臨牀的藥物,最終只有1個能成功上市。目前不少出海項目尚處於早期臨牀階段,前期數據顯示出良好潛力。隨着研究進入后期階段,數據需要在更大規模的臨牀試驗中得到進一步驗證。這也對整個行業的科學嚴謹性和質量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確保每一個出海項目都能經得起國際標準的檢驗。
我很自豪的是,藥明生物是目前行業內屈指可數的100%通過監管檢查的CRDMO企業——成功通過了44次全球各國藥品監管機構檢查。
出海讓藥明生物的市場份額變得更高,因為只有藥明生物能滿足出海項目的高質量標準。目前,有近百個與收購相關的分子正在與藥明生物合作,其中超過50%的資產在臨牀前或者臨牀Ⅰ期被收購。生物醫藥企業一定要以最高標準來做藥,現在在CMC上省小錢,將來可能就會虧大錢。
我的觀點是,如果你的朋友圈都是最優秀的企業,所有環節和最優秀的企業合作,產品出海之路自然會更加順暢。
Q:你覺得中國創新葯未來的優勢有哪些?接下來,藥明生物會如何助力中國創新葯的發展?
A:目前來看,中國創新葯的優勢在抗體藥物、ADC藥物上。2025年ASCO(美國臨牀腫瘤學會)年會上,針對ADC領域做報告的近50%是中國公司,雙抗可能是40%,單抗可能是20%至30%。
麥肯錫有一個資深合夥人是全球CDMO行業的顧問。他説這個行業在藥明生物來之前是一潭死水,只有幾家公司提供固定不變的服務。藥明生物靈活的端到端服務把這個行業變成了波瀾壯闊的大河,讓別人覺得CDMO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對於藥明生物來説,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捕捉到下一個新分子在哪。我們希望把新分子所需的一整套技術路線打通,相當於提前修路,一旦時機來臨,客户就可以沒有障礙地跑,挖掘下一個類似ADC和雙抗的「黃金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