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025年港股增發承銷排名:高盛頭部項目全覆蓋 少而精策略穩坐承銷排名榜首

2025-09-05 23:3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出品: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喜樂

      2025年香港資本市場迎來顯著回暖,截至前8個月,港股IPO融資規模達1329億港元,創下近4年新高,較2024年全年規模提升50%。更值得關注的是,同期港股增發市場表現更為強勁——募資規模達1905億港元,不僅遠超IPO融資規模,更較2024年全年增發規模增長3.8倍,單項目平均募資規模達11億港元,成為推動港股市場活躍度的核心力量之一。

 

      2025年港股增發承銷市場呈現「頭部集中、外資領跑」特徵:前十大承銷商中,外資投行佔據六席(高盛、瑞銀、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花旗、匯豐銀行);同時,前六名承銷規模均突破150億港元,合計承銷額佔整體市場的比重超70%,頭部效應顯著。中資投行雖有4家入圍前十,但除個別中資投行外,整體規模與外資頭部投行存在差距,且項目結構差異明顯。

 

      高盛頭部項目全覆蓋 少而精策略穩坐承銷排名榜首

      作為老牌外資投行,高盛以395億港元承銷規模穩居榜首,市場份額約21%,承銷規模是第二名中信證券的1.6倍,其核心競爭力體現在對「頭部大項目」的精準把控與全面覆蓋上。

      從項目結構看,高盛僅承銷12單增發項目,數量在TOP 10中排名中游,但卻精準覆蓋了2025年港股前五大增發項目的全部5單——包括比亞迪435億港元、小米集團426億港元、藥明康德77億港元、地平線機器人47億港元及信達生物43億港元。這些大項目不僅貢獻了高盛90%以上的承銷規模,更體現出其對二級市場趨勢的敏鋭判斷、對國際化大型投資機構的深度覆蓋,以及與高市值企業的長期合作關係,「以質取勝」成為其登頂的關鍵。

      中信證券承銷規模排名第二 單一大項目依賴顯著 大項目覆蓋能力待突破

      中信證券以248億港元位列第二,是前十大中表現最佳的中資投行,但整體承銷結構存在明顯侷限性——大項目覆蓋單一,中小項目對規模拉動有限。

      具體來看,其18單項目數量在TOP 10中排名第二,但核心規模完全依賴比亞迪435億港元增發這一單(該項目為其貢獻約60%的承銷規模);而在前十大增發項目中,中信證券未參與其他任何頭部項目,大項目覆蓋度明顯不足,反映出其在增發市場獲取多類頭部項目的能力仍有欠缺。剩余17單均為募資不足40億港元的中小項目,雖數量佔比超90%,但合計貢獻規模佔40%,未能形成有效補充,整體承銷結構較為單一。

      瑞銀承銷規模排名第三 大中小項目均衡佈局 承銷規模緊追第二

      瑞銀以241億港元緊隨中信證券之后,僅相差7億港元,其11單項目數量雖少於中信,但憑藉「大項目均衡覆蓋+中小項目精選」的策略,展現出更強的結構韌性。

      在2025年港股前十大增發項目中,瑞銀參與了3單——比亞迪435億港元、地平線機器人47億港元及蔚來汽車40億港元,這3個項目合計貢獻其超七成的承銷規模。相較於中信證券的「單點依賴」,瑞銀對大項目的篩選與覆蓋能力更優,項目結構更均衡,也使其在規模上能緊追第二,成為外資投行中僅次於高盛的核心力量。

      中金公司IPO與增發承銷排名表現反差 核心客户合作斷層

      作為2025年港股IPO保薦規模的榜首投行,中金公司在增發市場表現明顯滑落,以213億港元位列第四,核心問題在於大項目參與度顯著下滑,核心客户合作未能延續。

       在前五大港股增發項目中,中金僅參與了小米集團426億港元增發這一單,其余4單頭部項目均未入圍;更值得關注的是,中金曾在2021年兩次深度參與比亞迪港股增發(分別募集299億港元、138億港元),但在2025年比亞迪更大規模的435億港元增發中,卻錯失承銷商角色,反映出其與核心企業在增發領域的合作銜接出現斷層。

      這種「IPO強、增發弱」的反差,既體現出中金在增發市場的資源傾斜不足,也暴露出其與外資投行爭奪大市值企業增發項目時的競爭力有待提升。

      國泰海通合併后以量補規模 大項目突破能力薄弱

      國泰海通(合併后)以27單項目數量位列前十大第一,成為增發市場「項目數量最多」的投行,但97億港元的承銷規模僅排名第七,核心癥結在於「項目規模偏小,缺乏大項目突破」。

      在其27單項目中,13單的增發規模不足5億港元,佔比近50%;且全年未參與任何前十大增發項目,完全依賴中小項目「以量補價」。這一表現雖體現出合併后國泰海通在中小項目資源整合上的優勢,但也反映出其在高市值企業覆蓋、頭部項目競標上的顯著短板——既難以觸達百億級大項目,也無法與外資投行在中大型項目上競爭,導致其在增發市場的規模競爭力薄弱,難以進入第一陣營。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