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5 20:06
服務業是上海經濟的主引擎,上半年佔GDP比重再次刷新紀錄;而服務業又可再細分為信息服務、科技服務、金融服務等等行業。值得注意的是,浦東今年科技服務業的數據表現亮眼:上半年增長超13%;這其中,生物醫藥又是增長的重要引擎,佔增量的80%。那麼,這些增量是從哪里來的,背后又有哪些含金量呢?
一款雙抗類產品以21億美元整體打包授權海外;某款同時具備減肥和降糖效果的雙靶點產品交易金額也達到20億美元。更有企業在上半年就實現對外授權總金額超過60億美元。
不得了,標的動不動就是幾十億美元!今年至今,中國創新葯「賣全球」,一路「狂飆」,創新葯企業的原創成果在海外技術交易上,收穫豐厚。上半年,三生製藥自主研發的一款腫瘤雙抗產品,以首付款12.5億美元、總金額超60億美元的價格,將海外權益授予輝瑞,這一數字,也刷新了中國創新葯單筆授權交易紀錄。
三生國健總經理劉彥麗表示,輝瑞看中的是該產品在臨牀二期中的出色表現和成為重磅藥物的潛力,給腫瘤患者治療,尤其是在臨牀治療等級提升上,有了更多的選擇。
國內創新葯在進入臨牀的二期、一期,甚至更早的時候,就被外資藥企視作「潛力股」並願意花錢買下它的海外權益,負責后續的臨牀試驗、海外市場的上市審批和銷售,這已不是孤例。這幾年,跨國藥企紛紛主動來華「尋寶」,默沙東、諾華、輝瑞等巨頭都爭相掏起了腰包。和鉑醫藥副總裁劉華透露,如今跨國公司研發管線中,三分之一來自中國。僅上半年全球前十大的醫藥資產交易中,就有七筆是中國生物醫藥企業達成的。
醫藥行業內有個指標,叫「跨境對外許可交易」(license out)。2019年全年,在藥谷張江,這個數字還只有30多億元;而現在,單筆交易金額就可輕松達到這個數字。從20年前,中國生物醫藥的標籤只有原料藥、仿製藥,到有了自主創新葯,但原創成果無人問津,再到跨國藥企爭相買單,這背后是源頭創新的活力和能力被不斷激發。
劉彥麗指出,國家在審批層面不斷提速,政策層面也支持研發型企業進一步投資創新。同時,科創板上涌現了許多優秀的生物科技企業。她認為,正是這些多方面因素共同支持了整個醫藥行業的蓬勃發展。翰森製藥副總裁陸一峰則表示,以前我們只能做「fast-follow」,跟在國外后面,而現在已能做到同步甚至領先。
有人會問,創新不易,藥企為什麼要賣自己的原創成果?「賣青苗」會不會太虧了?要知道,生物醫藥行業內有個「三十」定律:10年,10億,10%成功率。研發新葯是個非常燒錢的活,賣掉一部分權益,馬上能拿到一筆首付款,等於是快速回了血,而且后續還會有里程碑收入。再客觀來看,海外巨頭們上百年運作搭建起的全球銷售網絡,也的確不是我們短期內能鋪就的,用他們的渠道和經驗,更快讓創新葯在海外市場上市,也是一種「借船出海」的辦法。
至於「賣青苗」虧不虧,事實上,藥企並非「一賣了之」。劉華解釋説,企業通常僅出讓海外權益,仍保留國內權益。陸一峰表示,公司目前擁有40多個創新葯在研項目,正在開展的臨牀試驗達70項,因此研發投入非常巨大。通過對外授權等合作模式,能夠有效支撐整個研發管線持續推進,從而進一步加速新葯開發。目前,公司已有七大創新葯在國內上市。
我們用「技術換現金」,海外藥企用「資本換時間」。這是我們源頭創新能力不斷被看到、被認可的一個證明;是中國藥企走向全球的一個「階段性突破」。但我們也不能否認,現在的增長的的確確借了全球產業格局重構的東風。比如,全球不少重磅藥物面臨專利到期,跨國藥企急需通過引進技術填補管線缺口。而過了這個風口,下一步我們就要強化全球化臨牀、銷售能力,培育真正的本土跨國企業、完善創新生態、提升定價話語權,真正實現從「技術輸出」到「價值主導」的跨越。
看看新聞記者: 陳慧瑩
編輯: 張予洋
視頻編輯: 劉奕達,杜鈺愉
攝像: 顧克軍,李剛
責編: 李吟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