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復星陳啟宇:「有進有退」,以創新+全球化雙引擎穿越周期

2025-09-05 12:35

來源:鳳凰網財經

全球經濟的波動從未停歇,而真正的商業韌性往往誕生於逆周期佈局的戰略定力。2025年上半年,復星國際(00656.HK)在「瘦身健體、聚焦主業」的航道上持續破浪,實現總收入人民幣872.8億元,歸母淨利潤6.6億元,展現出顯著的全球化韌性與業務結構優化成效。

從資產優化到科創深耕,從本土深耕到全球織網,這家擁有健康、快樂、富足、智造四大業務板塊的產業巨頭,正以一場自我革新詮釋着「長期主義」的深層邏輯。

當市場熱議中國企業如何穿越周期時,復星選擇迴歸實業本質:利潤厚度優於規模廣度,現金流安全重於槓桿速度。

針對上半年復星的業績表現,鳳凰網財經與復星國際聯席首席執行官陳啟宇進行了對談,他的回答清晰而篤定——在「減槓桿、加利潤」的路上,創新與全球化如同雙翼,既需突破科研深水區,也要在複雜地緣中構建跨文化的本地化運營能力。

此刻的復星,正以千億現金儲備為盾,以科創與全球化為矛,在進退平衡中錨定百億產業利潤的目標,向市場傳遞確定性。

復星國際聯席首席執行官陳啟宇

01 談業績:資產結構優化,財務穩健

2025年中期業績發佈之際,復星旗下豫園股份復星醫藥、復星葡萄牙保險、復星旅文四大核心子公司持續彰顯戰略聚焦的成效,成為抵禦周期波動的穩定器。

今年上半年,在全球經濟波動與消費疲軟的大環境下,復星國際總收入達人民幣872.8億元,產業運營利潤達人民幣31.5億元,歸母淨利潤達人民幣6.6億元。這一數據背后,是復星主動剝離非核心資產、深化全球化運營的成果,集團資產底盤愈發穩健。

陳啟宇坦言,上半年總營收同比微降主要受豫園所在的消費產業影響,尤其是黃金零售行業因金價高企在一季度承壓。但他同時強調,二季度已基本恢復或超越去年同期水平,他對豫園的業態結構充滿信心。

集團其他業務板塊均展現出健康良性的發展態勢。四大核心子公司上半年總收入達人民幣636.1億元,佔集團總收入的比重達到73%。其中,復星醫藥上半年的利潤表現頗為亮眼,歸母淨利潤達人民幣17億元,同比增長39%。

復星葡萄牙保險本土及國際業務穩步增長,淨利潤達到歐元1.3億元,同比增長27.6%。復星旅文全球運營能力持續提升,收入達人民幣95.3億元,創歷史新高,經調整淨利潤同比增長42%。

「瘦身健體、有進有退」戰略成效顯著,資產結構持續優化,財務保持穩健。陳啟宇表示,面對日益複雜的外部環境和市場形勢,復星持續堅定戰略定力,「圍繞全球家庭客户,聚焦家庭消費主賽道,專注發展優勢核心產業」。通過提升輕資產運營能力和產業垂直整合能力建設,以「輕」撬「重」,深化與地方政府、國央企平臺等外部資源的協同,同時與具備資金優勢的全球險資、金融機構和產業資本等重要夥伴合作,拓展自身「朋友圈」;通過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增強運營能力。

泰國豫園燈會現場

縱觀復星國際的業績表現,短期數據波動背后是更深層的戰略轉型邏輯——通過聚焦主業、創新驅動和全球化運營,在複雜環境中構築長期增長的護城河。正如陳啟宇所言,復星正在用「差異化創新」和「全球化組織能力」的雙引擎,推動價值重估新周期的到來。

經過三十多年發展,復星積累了深厚的產業運營能力,具備了「靠手藝吃飯」的實力。陳啟宇表示,未來,復星的優勢核心產業將整合「中國資源優勢」和「復星的文化組織力」,力爭迅速進入全球數一數二行列。

02 談創新:從需求出發,差異化佈局

創新是復星長期積累並始終堅持的核心能力。報告期內,復星科創投入達到人民幣36億元。在復星整個科創投入中,醫藥板塊是核心。陳啟宇介紹,復星醫藥2024年全年研發投入達55.54億元。

治療藥物方面,復星醫藥自主研發及許可引進的4個創新葯品共5項適應症於境內外獲批上市、4個創新葯品申報上市。其中,復星醫藥自主研發的I類新葯-復邁寧(蘆沃美替尼片)在中國境內獲批上市,填補了罕見病腫瘤領域的治療空白。2025年8月,復星醫藥在研小分子口服DPP-1抑制劑授權出海,潛在總額達6.45億美元,凸顯出國際市場對復星創新研發實力的認可。

復星創新葯研發的核心策略,是聚焦患者未被滿足的需求,不斷推動技術突破與產品升級。陳啟宇強調,「創新一定是從需求出發,圍繞患者未被滿足的臨牀需求,聚焦腫瘤(實體瘤、血液瘤)、免疫炎症、中樞神經、慢病等核心治療領域,推出多個‘全球首款’‘中國首個’創新產品。」

在創新實踐中,復星注重差異化佈局與長期主義。陳啟宇以PD-1產品漢斯狀為例談到,當許多企業扎堆於熱門適應症時,復星選擇攻堅行業認為「很難做」的小細胞肺癌,最終憑藉顯著的療效優勢成功破局,「把這條路打通以后,就可以看到更多的企業也希望在小細胞肺癌領域進行嘗試」。

而在細胞治療領域,復星推出中國首個獲批的CAR-T細胞治療產品奕凱達,為復發難治的淋巴瘤患者帶來治癒的希望。陳啟宇表示,復星正持續從降低成本、提升可負擔性着手,不斷優化CAR-T技術,「讓創新研發不僅要從科學上有新突破、新探索,更要從技術上有新迭代、新優化,讓更多的患者從中獲益」。

「首先是聚焦什麼疾病的治療領域值得做,在這些治療領域應該做什麼,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產品技術平臺能力。」談到如何錨定創新領域,陳啟宇分享了復星的探索經驗。他指出,創新葯是一個長周期行業,「一個產品在市場上表現很好,種子播下去是在十年之前」,因此必須用長周期視角,基於臨牀未被滿足的需求進行前瞻佈局。

「未來醫藥研發應強調以臨牀價值為導向,解決臨牀疾病需求,從盯着藥到盯着病,真正做到‘同類首創’。」他説,「這是擺脫未來競爭紅海的選擇,也是中國創新葯企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礎。」

與此同時,醫藥行業也在利用AI進行創新。陳啟宇介紹,復星醫藥構建了名為PharmAID 的決策智能體平臺,旨在通過AI方法輔助判斷一個分子或藥物是否值得投入研發,以幫助提高做藥物研發投入的精準度。此外利用AI工具提升和優化分子設計能力,公司已經利用自身AI工具設計出新的分子並應用到研發中。他表示,現階段,復星正積極向AI臨牀應用領域邁進。

對於復星而言,創新並非僅侷限於醫療大健康領域,在快樂、富足、智造業務板塊,也在持續推進技術、業務乃至商業模式的創新;無論是太倉阿爾卑斯、超級地中海項目等文旅業態的體驗創新,保險業務發展中理賠服務的創新技術引進,還是製造業務如氫氧化鋰項目與萬盛化學品業務中的研發突破,都體現出復星以創新驅動產業進階的戰略決心。

復星醫藥AI佈局全景圖

復星醫藥AI佈局全景圖

03 談全球化:真正融入當地,創造價值

當復星醫藥的創新葯漢斯狀在歐盟開出首張處方,復星葡萄牙保險的AI理賠系統在玻利維亞調試參數,Club Med的法國管家正在馬來西亞籌備新度假村——這種多線並進的場景,正是復星全球化進入「深度運營」階段的縮影。

地中海俱樂部度假村的GO在歡迎客人

2025年上半年,復星的海外收入達到466.7億元,佔集團總收入比例突破53%,利潤貢獻率甚至高於收入佔比。這凸顯了復星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時期的抗風險能力和跨周期經營能力。

復星的全球化能力早已超越簡單的產品出口或產能轉移,演進為「全球資源+中國能力」的生態滲透模式。陳啟宇深入闡釋道,復星的全球化不是中國和全球之間簡單的「雙向奔赴」,核心在於讓「中國的設計、製造、創新和供應鏈能力」與「全球平臺資源」相結合,真正融入當地,為當地創造價值。

目前,復星已在全球超過4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產業佈局,全球化基因已深入各產業板塊。

陳啟宇提到,醫藥板塊正在加速構建全球營銷網絡:非洲、印度已具備完整團隊;美國已組建仿製藥銷售團隊,創新葯團隊正在籌建;中東、東南亞通過合資公司同步推進研發、製造與營銷。下一步,將把這一網絡延伸至南美、日韓,形成覆蓋全球的醫藥銷售體系。

保險板塊則以復星葡萄牙保險為旗艦,正不斷突破區域壁壘。除葡萄牙本土外,已在南美、非洲取得進展,並在南美逐一攻克牌照與法規難關。工業板塊如萬盛,也已實現全球化銷售。

事實上,復星的全球化征程早在2007年復星國際上市后便已起航。陳啟宇回顧,當時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復星不斷進行全球市場佈局。這一過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投資、收購佈局,第二個階段是全球運營。

復星曾提出「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的戰略,希望通過投資海外業務,將這些業務帶到中國發展。但隨着時間推移,復星意識到「光是拿海外的業務和產品進來不見得有競爭力」。

思維轉變帶來戰略革新。當復星致力於提升全球運營能力時,發現對於其涉足的主要行業而言,全球市場的規模潛力通常都是中國的幾倍。「沿着這條道路走下去,海外營收超越中國本土營收將是必然趨勢」。

這一戰略執行帶來了多重效益:業務增長空間大幅開拓,抗風險能力提升,產品生命周期延長。 「我們堅信世界上最有價值、最有競爭力的還是全球化的公司」,尤其是那些既面向全球市場又具備最強IP能力的企業。

海外擴張之路並非坦途,陳啟宇並不迴避全球化過程中的困難。他表示,有些國家市場成熟度不高,法規不健全,市場化因素和非市場化因素在市場中起的作用不一樣,知識產權保護程度在每個市場也不同。因此,進入不同國家和地域時,面臨不同的挑戰,需要有不同的策略。

或許正是這種全球視野疊加本地化運營的策略,使復星在全球範圍內構建了難以複製的競爭優勢。

04 談瘦身:在邊緣做減法,在焦點上做加法

若將復星的三十年商業史比作一場馬拉松,那麼2025年的復星已卸下沉重的行囊,換上輕裝跑鞋——從橫跨十余行業的「全能選手」,蜕變為專注核心主業賽道的「耐力型選手」。

2007年復星國際香港上市時,旗下業務板塊較多,包括醫藥、地產、鋼鐵、證券、遊戲等。2010年,復星啟動全球化戰略,開始在全球「探礦」,進行深度產業佈局,逐漸形成了健康、快樂、富足、智造業務板塊。2020年起,面對國內外的新形勢,復星啟動戰略轉型,推進「瘦身健體、聚焦主業」戰略,希望在自身形成顯著優勢的高成長性產業賽道獲得快速發展。

「大而全」的復星開始主動「瘦身」。2022至2024年累計剝離非核心資產約750億元,與南京鋼鐵、青島啤酒、招金礦業等重資產相繼「揮手作別」。最富象徵意義的是2023年,復星國際以67億元轉讓天津建龍等四家鋼鐵公司全部股權,為二十年「鍊鋼史」畫上句號。

事實上,復星國際的「瘦身健體」戰略遠非簡單的資產剝離,而是一場深刻的價值重塑與戰略再聚焦。陳啟宇清晰地勾勒出了這一過程:持續退出非控股的資產股權及重資產,包括持有的房產、物業等;將大量分散在孵化階段、尚未盈利的項目關停並轉。陳啟宇坦言,這些項目在企業壓力不大時看上去影響不大,但累積起來卻會導致虧損加劇,因此要「聚焦到真正有行業競爭優勢的產業上」。

松鶴樓倫敦店開業

「瘦身」不是爲了收縮而收縮,其核心邏輯在於通過「有進有退」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在邊緣做減法,在焦點上做加法,以期強者恆強。

陣痛伴隨新生。隨着輕裝上陣的底氣日益充盈,郭廣昌在2024年業績會上提出了百億產業運營利潤的目標。

針對這一目標,陳啟宇對鳳凰網財經表示,通過四個大平臺企業取得利潤的增長,再加上其他企業利潤貢獻的增大,疊加降槓桿使得母公司的財務利息成本下降,管理費用下降,有望通過「一增一減」儘快實現歸屬復星國際母公司產業運營利潤一百億第一個階段目標。

未來,復星的「瘦身健體」仍將深化。陳啟宇透露,下一步將繼續加快存量重資產退出,探索通過REITs或類REITs等創新工具實現資產證券化;同時,對非核心業務的小股權投資的退出變現也會持續。

如今,這艘巨輪「已過萬重山」。復星的下一程,正駛向利潤與價值的深水區,聚焦自身優勢產業做深做透,努力佔領全球制高點。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