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車企重金砸向賽車場背后的「陽謀」

2025-09-05 17:11

位於德國的紐北賽道是很多人心中的情結,如今竟然有車企在「家門口」開設賽車場,讓曾經遙不可及的速度與激情也能唾手可及。

8月14日,比亞迪鄭州全地形賽車場正式開業,這座投資巨大的賽場,賽道全長1810米,融合了柏油、濕滑、越野、沙地等多種特色地形,構建出8大核心體驗場景,將全國的特色地貌濃縮其中。令人驚喜的是,就在同一天,比亞迪合肥賽車場也同步開門迎客。消息一出,瞬間點燃了車迷們的熱情,社交媒體上相關話題熱度飆升,大家紛紛驚歎於比亞迪在賽車領域的大手筆佈局。

其實去年,比亞迪就宣佈將豪擲50億元,在全球範圍內打造首批全地形專業賽車場。而鄭州和合肥賽車場的開業,讓這個宏大計劃露出冰山一角。據悉,紹興賽車場將於明年年初開門迎客。屆時,比亞迪將初步建成一個覆蓋全國重點區域的賽車場網絡。

可能有人會問,車企造車、賣車纔是主業,為何比亞迪要如此大手筆地投入到賽車場建設中?事實上,不只是比亞迪,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涉足賽車場領域,背后究竟隱藏着怎樣的商業邏輯和戰略考量?

從紐北到「家門口」

  極限運動可以更親民

站在剛開業不久的比亞迪鄭州全地形賽車場入口,就能看到一條蜿蜒起伏的賽道在陽光下延展,柏油路面泛着細膩的光澤,與旁邊特意打造的沙地、濕滑路段形成鮮明對比。工作人員介紹,這條1810米的賽道融合了八大核心體驗場景,從模擬山地的陡坡到復刻城市積水路面的濕滑區域,每一處設計都暗藏巧思。

當坐進經過專業改裝的比亞迪試駕車,繫好安全帶的瞬間,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隨着教練一腳油門下去,車輛瞬間迸發的動力讓人緊緊抓住了方向盤,推背感帶來的衝擊遠比日常駕駛強烈得多。

在柏油路段加速時,車身穩定得超出預期,即使過彎時也沒有明顯的側傾;而到了沙地路段,車輛的牽引力控制系統展現出強大實力,沒有出現絲毫打滑。一圈下來,讓人既緊張又興奮。原來開車不只是從A點到B點的通勤,還能有這樣充滿激情的體驗。有遊客感嘆:「以前總覺得賽車是遙不可及的貴族運動,今天才算真正摸到了門檻。」

這種讓普通人近距離接觸賽車的感受,恰好與當下車企熱衷的「紐北營銷」形成了有趣的呼應。如今,車企老總考取賽車駕照、帶着自家車型去紐北賽道測試性能,早已不是新鮮事,反而成了行業內慣用的營銷玩法。

國際汽聯超級跑車委員會委員、金港企業高級副總裁戴曉東介紹,紐北賽道在賽車圈被稱作「綠色地獄」,長達20.8公里的賽道上有177個彎道,高低落差超過300米,複雜的地形和多變的天氣,對車輛的動力、操控、底盤調校等各方面性能都是極致考驗。正因為如此,紐北的圈速成績成了衡量車輛性能的重要指標之一,車企們也熱衷於在這里「刷圈」,用亮眼的成績證明自家技術實力。

這種熱度不僅讓車企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更在無形中向消費者傳遞了「技術先進」、「性能強悍」的信號,潛移默化地塑造着品牌的高端形象。與此同時,紐北測試也推動了汽車文化和汽車運動在中國的傳播。以前,大多數人對汽車的認知停留在「代步工具」層面,而隨着車企不斷宣傳紐北測試的挑戰、解讀圈速背后的技術意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瞭解汽車性能的重要性,甚至對賽車運動萌生了興趣。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比亞迪提出的「紐北賽道不再是夢」、「普通人玩得起賽車」的口號,才顯得格外有意義。其不僅縮短了車企紐北賽道營銷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感,更讓汽車性能從抽象的數字變成了可觸摸、可感知的體驗。

躬身入局

    車企建賽車場沒那麼簡單

比亞迪賽車場讓普通人觸摸到賽車運動門檻,這一佈局並非偶然,背后有着清晰的政策背景與戰略考量。當前,國家大力推動汽車產業轉型升級,鼓勵汽車文化與汽車運動發展,多地出臺政策支持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比亞迪投資賽車場正是順應這一趨勢,初衷是搭建技術驗證與品牌傳播的雙重平臺,同時推動賽車運動大眾化。

在賽車手培養計劃方面,比亞迪有着清晰的規劃。未來,將與專業賽車培訓機構強強聯合,搭建起一套科學、系統的培訓體系。從賽車基礎知識傳授,到駕駛技術的逐步打磨,再到賽事實戰經驗的積累,為賽車愛好者提供全方位的成長路徑。通過挖掘和培養本土賽車人才,不僅能壯大國內賽車運動的人才隊伍,還能進一步提升品牌在賽車領域的影響力。

與此同時,比亞迪賽車場的特點鮮明,全地形設計堪稱一大亮點,模擬了包括冰原、沙地、山地、涉水等豐富多樣的駕駛環境,既能滿足消費者對不同駕駛場景的新奇體驗,又能為車企和專業人士提供全面的車輛性能測試環境。親民屬性更是其一大特色,大幅降低參與門檻,推出多種價格親民的體驗套餐與培訓課程,讓普通民眾無需承擔高昂費用,就能踏入賽車運動的大門,真正踐行「普通人玩得起賽車」的理念。

然而,經營賽車場對於車企而言絕非易事。戴曉東介紹,首先,盈利模式單一。目前,賽車場的主要盈利來源是舉辦賽事和場地出租,但這些收入往往難以覆蓋高昂的運營成本。其次,盈利周期長。賽車場從建設到盈利需要較長時間,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且在運營初期可能面臨知名度低等問題,導致經營困難。再次,市場培育難。要將賽車運動推廣到更廣泛的受眾羣體中,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資源進行市場培育,包括舉辦宣傳活動、開展賽車培訓、打造賽事IP等,但這些工作難度較大,且效果難以在短期內顯現。最后,市場競爭激烈。隨着越來越多的車企和其他機構涉足賽車場領域,競爭日益激烈,車企需要不斷提升賽車場的競爭力,包括賽道設施、賽事質量、服務水平等方面,以持續吸引更多的觀眾和客户。儘管車企投資賽車場充滿挑戰,卻有助於將自己品牌的調性深植消費者心中,還能吸引其他品牌和客户前來開展活動。

不止建賽道

    頂層設計破痛點建生態

在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浪潮中,除了比亞迪積極投身賽車場建設與汽車運動推廣,吉利憑藉自身產品定位,更早地關注到這一領域的潛力。作為國內汽車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吉利對汽車運動的熱情與重視,不僅體現在真金白銀地投入上,還從頂層設計上尋求政策支持,為行業發展助力。

吉利以多品牌戰略為支撐,在賽車場領域進行了全面佈局。核心依託旗下銘泰集團,建成並運營寧波國際賽道、成都天府國際賽道,還收購了美國UMC賽道,2024年8月又聯合武漢經開區打造武漢國際賽道,形成覆蓋國內外、多區域的賽道網絡。賽事運營層面,銘泰集團手握F4中國錦標賽、CEC中國汽車耐力錦標賽等重磅IP。人才培養上,領克品牌通過「巔峰車手計劃」及青少年培養體系輸送人才,旗下車隊更曾斬獲WTCR賽事冠軍,多維度構建起完整的賽車生態。

去年,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全國兩會上提交了《關於進一步支持汽車運動、促進汽車后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提案,將對汽車運動發展的思考上升到政策建議層面。該提案聚焦中國汽車運動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不僅關注汽車運動的推廣與普及,更剖析了其發展與汽車后市場高質量發展相輔相成的意義。在提案中,李書福深入分析了國內建設運營賽車場所面臨的困境,並列舉了當前國內賽車場建設與汽車運動推廣的痛點。

李書福的提案很快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幾個月后,國家體育總局針對這份提案予以回覆。針對賽車場建設運營困境,國家體育總局表示將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研究出台更具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在土地利用、税收優惠、資金補貼等方面為賽車場建設運營提供支持;同時,將加強汽車運動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聯合高校、企業與專業機構,開展賽車手、賽事組織管理人才、賽道維護人才等方面的培訓,緩解行業人才短缺問題。國家體育總局的答覆,不僅是對吉利提案的積極迴應,更讓整個汽車行業看到了國家對汽車運動與賽車場建設發展的重視。

深謀遠慮

   構建「賽車+」經濟生態圈

車企投資賽車場看似偏離主業,實則暗藏着深遠的戰略考量與清晰的生意邏輯,尤其在新能源汽車快速迭代、消費者對汽車性能與文化需求日益提升的當下,這一佈局更具現實意義。

投資運營廈門國際賽車場的盈眾控股集團副董事長孫聘仁介紹,從品牌塑造維度來看,賽車運動自帶的速度、激情與競技精神是提升品牌形象的有力槓桿,通過賽車場舉辦賽事與體驗活動,車企能夠將產品的卓越性能直觀呈現給消費者,這種沉浸式體驗比單純的廣告宣傳更易建立情感連接。

產品品質展示方面,賽車場堪稱車企產品的終極試煉場。在賽事高強度、高負荷的極端條件下,車輛的動力、操控、底盤等性能被全方位檢驗,甚至能暴露試驗室環境中難以察覺的細節問題。車企能獲取一手數據,用於優化量產車設計與製造。這種從賽場到市場的反哺機制,為產品品質提升提供了堅實保障,也讓技術研發更貼合實際使用場景。

商業運營模式上,賽車場除車企自身使用外,對外經營是重要的收入源。一方面,承接其他品牌賽事、試駕、培訓活動,收取場地租賃與服務費用,部分熱門賽道的年度場地預訂量已排至半年后;另一方面,面向普通消費者開放體驗項目,如賽車駕駛體驗、安全駕駛培訓等。此外,周邊產品銷售、賽事贊助合作等也能帶來可觀收益。比如,成都天府國際賽道便通過引進商業項目、舉辦文化活動,打造汽車運動孵化園,實現多元營收,展示了賽車場強大的商業潛力。

從產業協同角度看,賽車場投資可促進汽車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賽事對高性能零部件、先進材料需求旺盛,刺激供應商創新研發,推動產業技術進步,這些技術成果往往能反向賦能民用汽車領域。賽車運動還能帶動旅遊、餐飲、酒店等相關產業發展,形成「賽車+」經濟生態圈。

車企豪賭賽車場並非衝動之舉,而是在品牌塑造、產品升級、商業盈利及產業協同等多方面深謀遠慮的戰略佈局,豪賭的是汽車產業更廣闊的未來發展空間,有望在汽車文化培育、技術創新驅動、市場份額拓展等方面收穫豐厚回報,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熱度預警

   國內賽車現回暖信號

曾幾何時,我國汽車運動曾有過一段熱度攀升的時期,各類賽事相繼舉辦、賽道建設逐步推進,吸引了不少車企與消費者關注。然而近些年,這份狂熱卻有所冷卻。

戴曉東介紹,疫情的衝擊是繞不開的關鍵節點,大量汽車賽事和相關活動被迫取消或推迟,汽摩運動從2019年的高速發展高潮迅速落入低谷,直接打斷了汽車運動的發展節奏。與此同時,汽車市場競爭加劇也分流了車企對汽車運動的投入。隨着越來越多車企湧入市場,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領域新勢力不斷崛起,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為爭奪有限的市場份額,車企紛紛將資源向產品開發和市場推廣傾斜,進一步削弱了汽車運動的發展動力。

經濟形勢的波動則從消費端影響了汽車運動的參與度。在經濟下行時期,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和能力下降,首先壓縮的便是非必要開支。汽車作為大宗消費品,購買需求會受到抑制,而汽車運動相關的體驗、培訓、周邊消費等,更是屬於「錦上添花」的範疇。當消費者對未來收入預期不確定時,參與汽車運動的熱情也隨之降低,導致行業整體活躍度下滑。

除了這些外部因素,政策層面的限制與開放程度不足,也制約了汽車運動的發展。正如孫聘仁所提及,我國對賽車運動的審批流程相對嚴格,開放程度遠不及國外。在國外,賽車運動是大眾眼中較為平常的活動,從賽事審批到公衆參與,都有成熟且寬松的環境;而在我國,賽事舉辦需經多部門審批,流程繁瑣,且在專業設備使用、賽道運營等方面存在不少政策限制,行業發展缺乏穩定的政策環境支撐。

不過,從長遠來看,我國汽車運動正在回暖,用孫聘仁的話來説,「現在賽車運動挺熱的」。而且政策層面已顯現出積極信號。當前,我國汽車產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消費升級趨勢下,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不再侷限於代步,對汽車文化、運動體驗的需求日益增長。順應這一趨勢,國家和地方層面已多次出臺利好政策,支持汽車運動、汽車露營、汽車改裝、經典車流通等領域發展。這些政策為汽車運動的復甦提供了方向指引,也讓行業看到了希望。

但推動汽車運動發展並非易事,仍需突破諸多瓶頸。一方面,汽車文化在我國尚未成型,仍處於塑造與沉澱階段。2000年后,我國汽車開始逐步普及,相較於國外成熟的汽車文化,我國消費者對汽車的認知仍在提升中。如今雖有促進后市場高質量發展等政策的推動以及汽車消費升級需求的驅動,但像歐美市場有着豐富的汽車文化表現形式,如大規模品牌聚會、成熟的老爺車文化等,在我國仍較為匱乏,文化差異使得我國汽車運動缺乏深厚的文化根基。

另一方面,政策落地與多部門協同配合至關重要。汽車運動發展涉及交通、體育、文化、旅遊等多個部門,僅靠單一部門推動難以見效。未來,需要各部門建立有效的溝通與協作機制,簡化賽事審批流程、優化賽道運營政策、完善汽車改裝與經典車流通相關規定,為汽車運動營造更寬松的政策環境。隨着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持續發力、消費需求的不斷升級以及政策的逐步完善,我國汽車運動有望逐步擺脫冷卻狀態,在文化沉澱與政策支持的雙重推動下,重新煥發活力,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