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當醫療資產遇上「穩定幣」:創新敍事還是資本遊戲?

2025-09-05 16:45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楊燕 北京報道

2025年夏天,港股市場靜悄悄地掀起一場「鏈上醫療」風暴。

9月1日,華檢醫療(01931.HK)宣告將斥資31.42億港元收購國富量子20.31%股權,前者是一家傳統體外診斷小市值企業,后者則為一家持有香港全牌照的科技金融平臺,雙方合作則指向近來香港火熱的數字資產新模式。

這並非孤例,不久前,美年健康貝瑞基因百誠醫藥翰宇藥業相繼公告探索「RWA模式」,試圖將醫療設備、創新葯收益權、健康數據等資產轉化為可交易的數字代幣。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鏈上醫療」劇本,市場既亢奮又狐疑:到底是「區塊鏈+」賦能實體經濟的新範式,還是又一輪「幣圈故事」收割傳統行業的舊劇本?

醫療資產遇上區塊鏈

一家傳統醫療企業,為什麼要收購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答案藏在一場正在發生的醫療資產數字化革命中。

RWA(Real World Assets)即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通常是指運用區塊鏈技術將實體資產(如醫療設備、藥品收益權)分割為數字代幣,降低投資門檻,吸引全球資本。

以華檢醫療為例,其2024年7月啟動數字化轉型,將3000台IVD檢測設備所有權代幣化,2025年7月,公司進一步推進「RWA交易所戰略」:申請港美穩定幣牌照、宣佈將收購國富量子20.31%股權、發行IVDD穩定幣、設立創新葯知識產權代幣化基金。

一系列密集公告的背后,帶來的是資本市場的狂熱反應和股價飆漲。

「説實話這個佈局節奏挺快的。」一位長期關注醫療板塊的分析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傳統醫療企業更多的還是關注臨牀數據,靶點,療效乃至於渠道,運用金融手段騰挪轉換的還是少數,更別提區塊鏈領域了。」

華檢醫療此番動作期間,以GLP-1減肥藥管線聞名的翰宇藥業同樣涉足了這一領域。8月4日,其與數字資產平臺KuCoin平臺合作,將旗下GLP-1減肥藥管線(包括利拉魯肽美國首仿藥、司美格魯肽注射液等)的未來收益權代幣化,股價單日暴漲19.98%。

8月,美年大健康產業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美年大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國富量子、京北方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數字資產業務合作框架協議書》,三方計劃以美年健康的設備資產、數據資產、AI技術收益權為底層,推進RWA代幣化探索。初期以大型醫療設備收益權為試點,后續逐步拓展至數據授權、AI應用等領域。

事實上,RWA這一概念早在2017年就已出現,最早用於解決傳統金融資產「流動性差」的問題。從早期將股票、債券塞入區塊鏈,到后來將房地產、新能源充電樁等資產進行數字化上鍊,RWA應用範圍不斷拓展。

泡沫還是變革?

短短一個多月,三家醫療企業接連入局RWA,背后指向的或許是行業共同的痛點——融資難題。醫藥研發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傳統融資方式依賴股權、債權,渠道相對有限;醫療設備採購、數據資產變現也缺乏靈活的路徑。

而RWA代幣化通過區塊鏈技術將資產碎片化,降低了投資門檻,吸引全球資本參與,看起來是為醫療企業開闢了全新的融資通道。

「過去,普通投資者幾乎不可能參與創新葯研發或大型醫療設備投資。現在,通過購買代幣,任何人都可以‘分一杯羹’。」上述分析師説道。

他同樣強調,「有些企業可能只是在蹭熱點,還是需要分辨哪些是真正的創新,哪些是概念炒作。」

值得注意的是,機會背后同樣藏着風險,估值難題、監管不確定性、技術漏洞等問題都需要警惕。

合規風險仍是最大挑戰。雖然香港《穩定幣條例》已實施,歐盟MiCA法案和美國《天才法案》也為RWA提供了合規框架,但不同地區的監管要求存在差異,企業在推進跨境RWA項目時,仍需應對複雜的合規環境。

例如,華檢醫療在港美兩地申請穩定幣牌照,需要同時滿足香港金管局和美國SEC、CFTC的監管要求,這對企業的合規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考驗。

資產估值的準確性是RWA項目的另一大難題。RWA的核心是將現實資產轉化為數字代幣,而資產價值的評估直接決定了代幣的價格合理性。以醫療資產為例,創新葯的未來收益權受研發進度、市場需求、政策變化等多種因素影響,估值難度極大;醫療設備的價值會隨着使用年限、技術更新而波動;數據資產的價值更是缺乏統一的評估標準。

流動性問題也不容忽視,RWA項目的初衷是解決傳統資產流動性差的問題,但代幣化后的資產是否真的能實現高流動性,仍需市場檢驗。

一方面,RWA代幣的交易依賴於合規的交易平臺,目前全球範圍內的RWA交易平臺數量有限,交易活躍度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普通投資者對RWA的認知度仍較低,參與意願不足,可能導致代幣交易清淡,難以實現「隨時買賣」。

此外,區塊鏈技術本身存在安全風險,智能合約漏洞、私鑰管理等問題可能帶來資產損失。

技術的迭代、監管的完善、市場的培育,都遠非一日之功。醫療資產和數字資產的結合能否開闢一條新的醫療行業融資渠道,尚需拭目以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