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5 15:36
香港股市一、二級市場近期均表現活躍。根據港交所公佈的數據,上半年港股市場日均成交額達2402億港元,同比增長118%;新股集資總額達到1094億港元,大幅增長716%。這一系列數據表明,全球資本正用真金白銀投票看好香港市場。
截至前8個月,恆生指數與恆生科技指數分別累計上漲25.01%和27.0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恆生指數近期持續刷新年內高點,走勢在全球主要市場中表現突出。[1]
圖1:恆生指數走勢情況
從資金流向來看,南向資金年內累計淨流入已突破萬億大關。與此同時,國際資金也在重新佈局中國資產。最新數據顯示,全球對衝基金8月對中國股票的買入規模有望創下自2月以來單月最高。從板塊分佈看,消費必需品和工業板塊獲得最多資金流入,顯示國際投資者正積極配置與中國經濟復甦相關的資產。[2]
由此可見,在全球貨幣政策步入寬松預期的大背景下,資金再配置已成為市場焦點。與美聯儲加息周期中的「美元迴流」不同,當前流動性更傾向於流向兼具估值優勢和增長潛力的市場。中國資產,尤其是港股與A股中的科技與消費板塊,正越來越多地吸引全球投資者的目光。
南向資金年內狂買1萬億!外資近兩月加倉中國基金吸引超120億美元
港股市場目前正迎來多渠道資金共同流入的新格局。南向資金、外資迴流以及ETF渠道,共同構築了本輪港股資金面的基礎。
內地資金持續加大對港股的配置力度。作為內地投資者佈局港股的重要通道,南向資金已連續26個月保持淨買入。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6日,8月以來南向資金淨買入1051.81億港元。[3]
在國內財政政策持續發力、產業政策逐步落地的背景下,港股作為中國資產的代表,正在重新獲得定價權。尤其是在全球產業鏈重構與技術周期加速的當下,中國在AI、綠色能源、數字消費等領域的佈局,正逐步轉化為資本市場的新一輪熱點和機會。
今年以來,港股的互聯網科技、新消費、新能源汽車及創新葯等板塊漲幅領先。其中,互聯網科技巨頭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入尤其受到市場關注。
從行業偏好來看,今年以來南向資金淨買入超10000億港元,金融、可選消費、信息技術和醫療保健行業最受青睞,淨買入額分別為3341.33億、3009.78億、1668.89億和1370.76億港元。南向資金的加速流入不僅提升了港股的流動性,也顯著增強了內地資金在港股定價中的話語權。[3]
2025年以來,在地緣政治衝突、關税戰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全球經濟增長面臨不確定性。而中國經濟憑藉其強大的韌性和活力,保持了穩健復甦的態勢,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在這一背景下,外資開始重新審視中國資產的投資價值。
7月22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賈寧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近期外資投資境內股票總體向好,上半年外資淨增持境內股票和基金101億美元,扭轉了過去兩年總體淨減持的態勢。尤其在五、六月份,淨增持規模上升至188億美元,顯示出全球資本配置中國股市的意願明顯增強。
也因此,外資迴流成為港股資金面的另一大特徵。根據EPFR Global數據,2025年5月至7月,全球新興市場股票基金連續10周實現淨流入,其中中國相關基金吸引超過120億美元。港股市場同樣出現外資迴流跡象,長線資金與短線資金均呈現實質性淨流入。[4]
此外,散户資金借道ETF湧入市場,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Choice數據顯示,自6月10日起,資金開始通過ETF流入港股,截至8月28日,港股主題ETF淨申購額合計達到1516億元。個人投資者和交易型資金貢獻了大量超額增量。上半年內地可投港股的ETF資金淨流入375億元,環比增長10%,保險資金也在穩步增加配置。[5]
估值、政策與全球流動性助推資金湧入
港股市場吸引全球資金湧入,主要得益於其估值優勢、政策支持以及全球流動性環境的持續改善。
在2025年傑克遜霍爾全球央行年會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釋放出明顯的政策緩和信號。他指出,當前通脹壓力主要源於關税調整帶來的商品價格上漲,並稱這類通脹「清晰可見但可能是一次性的」。同時,他強調勞動力市場正在降温,經濟增長動能趨緩。儘管未明確承諾降息,市場普遍解讀其講話偏鴿派。
隨着全球貨幣政策預期轉向寬松,資金再配置成為市場關注核心。與以往加息周期中的「美元迴流」不同,當前流動性更可能流向那些估值較低且具備增長潛力的市場。
從估值修復角度看,截至2025年8月25日,恆生指數與恆生科技指數的市盈率分別為11.7倍和21.1倍,較2021年高點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以過去10年曆史分位數衡量,恆生指數目前處於65.1%分位,而納指、DAX和日經指數分別處於80.7%、87.9%和70.8%分位。港股估值明顯低於全球主要股指,吸引資金抄底優質資產。[4]
圖2:恆生指數市盈率情況
此外,港股不僅估值較低,相比A股存在明顯折價優勢,還擁有許多獨特投資標的,如大型科技股、高息股和新消費企業等。另一方面,諸如DeepSeek等科技突破提振市場對中國科技股及整體資產價值的重估熱情,疊加阿里等主要AI企業入選港股通,為南向資金提供更多投資機會。中國內地利率持續走低,促使機構資金尋求高息優質的港股資產,同時政策工具(如央行互換便利等)也間接提振了港股高息資產的表現。
中美關係的邊際緩和,也為港股科技板塊營造了更穩定的外部環境。貿易摩擦降温、科技出口管制有所松動等因素,有助於提升科技板塊的基本面預期,進一步增強外資配置信心。
港股的國際化程度使其在全球資金配置中具備天然優勢。相比其他新興市場,中國資產在制度透明度、市場深度及政策協調性方面更具可預期性。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近期HIBOR利率上行較快,引發市場對港幣流動性的擔憂,但港股整體流動性環境並未發生實質性變化。恆生AH股溢價指數自6月中旬的131.54持續回落至8月中旬的122.6,創近六年新低。這一變化反映出港股與A股之間的估值差距正在收窄,也意味着港股市場流動性依然寬裕。[4]
隨着中美貿易關係逐漸趨於穩定,外資的迴流環境有望進一步改善,甚至可能出現超預期迴流,從而使自5月以來的外資迴流趨勢得以延續。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