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5 15:00
【文/羽扇觀金工作室】
近日,中國銀聯發佈公告,宣佈已終止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的成員資格,具體原因未予披露。此舉意味着花旗中國將無法繼續通過銀聯網絡處理人民幣支付業務,其在華發行的信用卡及部分支付工具的使用範圍受到直接限制。
根據公開信息,隨着花旗銀聯資格的退出,國內具備銀聯成員資格的外資銀行數量由9家減少至8家。目前仍保留該資格的外資行包括匯豐、渣打、東亞、星展、瑞穗、德意志銀行、三菱日聯及恆生銀行等。銀聯成員資格作為外資金融機構接入中國本地支付清算體系的重要通道,其變動往往引發市場對相關機構戰略佈局及監管合規情況的關注。此次花旗中國銀聯資格終止,並非孤立事件,而應置於該行近年持續收縮中國境內個人金融業務的背景中審視。
銀聯資格終止與花旗中國的業務調整
中國銀聯近日公告終止花旗銀行(中國)的成員資格,該行將自此退出銀聯支付網絡。銀聯未在公告中解釋具體原因,僅表明相關調整自發布之日起生效。此舉導致花旗中國此前發行的銀聯卡無法在境內受理網絡中繼續使用,其個人及對公客户通過銀聯繫統完成的交易及清算服務也將同步終止。
此次退出使得在華外資銀行中擁有銀聯成員資格的機構數量進一步縮減。目前仍保留該資質的八家外資銀行包括匯豐、渣打、東亞、星展、瑞穗、德意志銀行、三菱日聯和恆生銀行。銀聯成員資格是外資行接入中國本地銀行卡轉接清算市場的基礎條件,喪失該資格意味着花旗中國在零售支付領域的服務能力受到顯著限制。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花旗中國高層出現人事變動。根據天眼查信息,8月15日,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原董事長盧偉明(LO, WAI MING STEVEN)卸任,由SAN AVELINE PAU LEN接任。更早之前的7月,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由楊長浩變更為ZHANG WENJIE,Nadir Sarela亦不再擔任董事。高層換血是否與業務資格調整存在關聯,目前尚無官方説明。
花旗於2007年4月成為首批在中國註冊成立本地法人銀行的外資機構之一,一度被視為其深化中國市場戰略的重要里程碑。然而,隨着全球個人銀行業務的戰略重組,花旗自2021年4月起已明確將逐步退出包括中國內地在內的14個市場的個人銀行業務。銀聯資格的終止,可被視為這一全球戰略在中國落地的具體步驟之一。
戰略收縮與業務出讓的背景與進程
花旗中國此次銀聯資格被終止,並非突發動作,而是其近年來系統性退出中國個人銀行業務的結果。2021年4月,花旗集團宣佈對其全球個人銀行業務進行戰略性重組,計劃逐步退出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14個市場的個人業務,將資源聚焦於機構客户和財富管理等領域。
隨后一系列業務收縮舉措陸續落地。2023年10月,花旗宣佈將其在中國內地的個人銀行財富管理業務出售給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標誌着其零售金融業務進入實質性剝離階段。該交易已於2024年6月11日完成,相關客户和資產完成轉移。
2024年1月,花旗中國進一步發佈通知,宣佈自同年5月6日起停止其個人信用卡的交易功能,客户無法再使用該行信用卡進行消費支付,相關權益與服務也逐步終止。這一動作與銀聯網絡退出具有直接關聯——信用卡清算通道的中斷使得該類業務難以持續。
此外,保險中介資質的註銷同樣顯示出花旗中國在零售端業務上的全面退場。2024年5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發佈公告,依法註銷花旗銀行(中國)的《保險中介許可證》,該行不再具備代理銷售保險產品的資格。
這一連串業務調整顯示出花旗在中國市場正徹底重塑其運營重心:從以往全面覆蓋對公與個人業務,轉向以企業金融、資本市場服務為核心的業務模式。其個人客户相關業務、相應牌照及系統權限正在被有序剝離或終止。從全球視角看,這一系列動作符合花旗集團整體戰略方向,即縮減零售業務佈局、降低運營複雜度,將資源集中投入具有競爭優勢的領域。中國市場作為其全球網絡的重要一環,正隨之進入新一輪結構性調整。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