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160萬億資管市場全景掃描,各類機構現狀和麪臨的共性與個性化挑戰

2025-09-05 13:38

財聯社9月5日訊 2025年是資管新規發佈后的第七年。今年以來,國內外資管機構面臨關税戰下的全球新變局,政策波動和不確定性加大,風雲變幻的全球經濟為資產管理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財聯社是由上海報業集團主管主辦,國內領先的資本市場媒體和金融信息服務機構,長期關注資產管理業發展。在成功舉辦前兩屆資管年會的基礎上,今年9月將繼續於上海舉辦「2025上海全球金融資管年會」,匯聚監管、機構和學界精英,共同研討資產管理行業熱點話題。

此外,財聯社特聯合興業研究,組成課題組,推出《2025中國資產管理行業觀察報告》,即日起將陸續節選部分內容刊載。

本文為第一篇,課題組對資管行業發展的整體情況進行了縱覽和觀察,並對我國資管行業細分領域的發展情況進行總覽,並梳理了2024年以來的行業監管政策。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近160萬億的資管市場各細分業態有了新的變化,各類機構面臨着共性與個性化挑戰。

資管規模穩健增長,收益率持續走低

2024年,我國資管行業總體穩健發展。監管政策在統一監管標準、優化行業結構、鼓勵培養長期限資金等方面形成系統性佈局,推動行業進一步深化結構性改革,持續轉向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在銀行存款掛牌利率持續走低的背景下,居民資產多元財富管理需求提升,資金持續湧入我國資管行業的各類機構,促進行業共同發展。

從總體規模來看,2024年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總體規模擴張增速加快。2024年末,估算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管理資產規模(重合部分未剔除)約為159.78萬億元,同比增加約13.27%,增速較2023年提升約10.17個百分點。其中,中基協口徑下公募基金淨值為32.83萬億元,中國理財網理財市場報告統計口徑下銀行理財產品規模29.95萬億元,信託業協會口徑下信託資產規模余額為29.56萬億元,中基協口徑下私募基金產品規模19.93萬億元、私募資管行業產品規模12.18萬億元、資產證券化行業產品規模2.07萬億元,金融監管總局統計口徑下保險資金運用余額33.26萬億元。

圖表 1:我國主要資管機構類型及其產品供給情況

注:基金管理公司是指經中國證監會批准獲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基金管理公司。券商資管及其他證券期貨私募資管機構數量口徑為中基協統計的2024年12月末存續私募資管業務規模的機構數量。保險資管管理余額為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余額。

資料來源:Wind、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中國信託業協會、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中國理財網、課題組

2024年,除了私募基金、私募資管規模有所下降之外,其他品種資產規模穩步增長。從具體產品類型來看,2024年公募基金管理規模連續位列資管行業細分領域規模第一,且產品淨值同比增速接近20%;銀行理財規模在2024年止跌回升,產品類型仍以固收類為主;信託行業在新規下深化轉型,持續調整產品結構,規模出現加快回升,新設產品類型中以資產服務信託產品為主;保險系統資產運用余額加快擴張,帶動保險資管規模提升;私募基金與私募資管行業從 「粗放擴張」 轉向 「精耕細作」,轉型進入關鍵期。

圖表 2:2024年末我國資管行業管理資產規模約159萬億元

從資管產品的收益率變化來看,由於存款掛牌利率調降、金融市場債券收益率走低等多方面因素,以固收為底層資產的資管產品收益率持續走低。以新發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變化趨勢來看,新發理財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由2024年1月的3.32%下降至2024年12月的2.70%,2025年上半年,新發理財的業績比較基準仍在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受益於2024年「924」政策對於資本市場回暖的支持,從2024年四季度開始,含權類資管產品的收益水平顯著提升。這一趨勢在2025年上半年得到了延續。新發權益類理財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由2024年8月的3.63%提升至2024年12月的4.23%。以企業年金所對接投資的養老金產品為例,含權類養老金產品2024年全年的投資收益率為6.66%,相較於2023年,其收益率由負轉正。

圖表 3: 不同類型新發理財產品收益率

資料來源:普益標準,課題組 資料來源:普益標準,課題組

圖表 4: 含權益類養老金產品的當年加權平均收益率

資料來源:人社部,課題組 資料來源:人社部,課題組

從不同資管產品的絕對收益率對比來看,由於2024年第四季度A股市場回暖,疊加債券市場利率在2024年快速單邊下行,資管產品整體收益率表現好於2023年。由於數據可得性問題,我們選取了部分典型類別的資管產品收益率進行比較,其中部分資管產品由於缺少收益率均值或整體水平,故採用中位數代替。

具體來看,2024年各類資管產品的主要收益率情況如下:銀行理財的各月平均收益率為2.65%,隨利率下行而走低;公募基金中的貨幣基金、債券類基金、混合類基金、權益類基金2024年收益率分別為1.71%、4.29%、4.21%、6.75%;券商集合資管產品中的固收類、權益類和混合類產品收益率中位數分別為1.84%、0.65%、1.74%;非標信託產品中的權益、固收、混合類產品加權收益率分別為5.71%、6.14%、5.59%;保險資管產品中債券型、股票型、混合型產品的收益率均值分別為4.32%、8.04%、5.86%,企業年金所投資的養老金產品中,固定收益類、權益類、貨幣型產品的收益率分別為4.71%、6.66%和2.29%。

圖表 5: 2024年不同資管產品收益表現

注:銀行理財收益率為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披露的2024年月度平均年化收益率,公募基金、券商集合、組合類保險產品收益表現爲Wind口徑下各類型基金淨值增長率平均值,信託(非標類)收益為用益信託口徑下的加權平均收益率,養老金產品收益為人社部所披露數據。

資料來源: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4年),Wind,用益信託,人社部,課題組

存款加快回流至理財

隨着存款利率的快速降低,定期存款收益率競爭力顯著低於理財產品,2024年資金迴流理財市場進度加快。隨着資產端收益率持續下行,為緩解銀行業淨息差收窄壓力,銀行機構2024年壓降負債端成本行動頻繁,不同期限的定期存款之間期限利差收窄,長期限定期存款收益率表現吸引力減弱。而新發理財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較同期限存款平均利率高出1個百分點以上,表現出較強的收益率競爭力,故而低風險偏好資金又逐漸由存款流進理財產品。截至2025年6月末,全國共有194家銀行機構和31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約30.67萬億元,較2024年年末增長2.38%,較2024年6月末增加7.53%。

從產品類型來看,隨着2024年的「債牛」,固定收益類產品規模佔比持續提升。2025年上半年,理財產品中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為29.81萬億元,佔全部存續理財產品總規模的97.20%,較年初減少0.13個百分點;混合類產品存續規模為0.77萬億元,佔比為2.51%,較年初增加0.07個百分點;權益類產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存續規模則相對較小,分別為0.07萬億元和0.02萬億元。從產品期限結構來看,隨着市場收益率整體下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在持續下降,該趨勢導致新發產品期限拉長。理財投資者願意拉長久期以獲取相對較高的收益。2025年上半年,期限在1-3年的新發產品募集規模佔比迅速增加,新發產品久期有所拉長。

從參與主體來看,理財公司仍然是理財產品的發行創設主力,且整體市場格局趨於穩定。2025年上半年末,理財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達到27.48萬億元,佔存量理財總規模的89.61%。從細分機構類型來看,根據普益標準統計,截至2025年6月末,國有大行理財公司、股份行理財公司、城商行理財公司為理財市場保有規模位列前三的機構,其所發行的理財規模分別佔市場總規模的33.26%、44.58%、11.49%,分別較2024年末減少0.44個百分點、增加0.82個百分點、增加0.92個百分點;分別較2023年年末增加2.14個百分點、增加0.98個百分點、增加1.60個百分點。

圖表 6: 從產品類型來看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增長趨勢

資料來源:普益標準,課題組 資料來源:普益標準,課題組

公募基金規模創新高

2024年,我國公募基金規模快速增長,產品數量和總淨值均創歷史新高。截至2024年末,全市場共有公募基金12367只,較2023年末增長7.28%,基金總淨值為32.83萬億元,較2023年末增長18.93%。其中,全市場封閉式基金存續規模為3.80萬億元,較2023年末下降0.11%;開放式基金存續規模為29.03萬億元,較2023年末增長21.98%。

從產品類型來看,受益於 「924」政策對於資本市場回暖的積極作用,股票基金淨值增速最快。2024年末,開放式基金中,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貨幣基金、債券基金、QDII基金的淨值總規模分別為4.45萬億元、3.51萬億元、6.84萬億元、13.61萬億元、0.61萬億元,分別佔公募基金總淨值的13.57%、10.69%、20.85%、41.46%、1.86%。其中,股票基金較2023年末顯著增長了57.11%,帶動其淨值在全部基金總淨值中的佔比提升了3.30個百分點。

從新發基金的結構來看,股票基金表現亮眼。在新發產品數量上,以基金成立日為標準,2024年,新發行公募基金產品1135只,較2023年新發產品數量減少137只。其中,發行產品數量排名前三的公募基金類型分別為股票基金(455只)、債券基金(336只)、混合基金(249只)。在新發產品發行份額上,新發公募基金的總份額為1.18萬億份,發行份額排名前三的公募基金類型分別為債券基金(8308.84億份)、股票基金(2502.82億份)、混合基金(699.20億份)。

圖表 7: 公募基金不同類型產品規模趨勢

資料來源:Wind,課題組 資料來源:Wind,課題組

信託業轉型,規模快速擴張

2024年,信託行業的業務轉型調整初有成效,總規模快速擴張,信託業資產規模余額創歷史新高。據中國信託業協會披露,2024年年末,信託產品資產規模為29.56萬億元,較2023年末增加5.64萬億元,同比增速為23.58%,同比增速較2023年增加了10.37個百分點。

自《關於規範信託公司信託業務分類的通知》(銀保監規〔2023〕1號)發佈以來,過去按信託功能和資金來源的分類方式已不能與信託行業的發展趨勢和現狀相匹配,信託業務重新劃分爲資產服務信託、資產管理信託、公益慈善信託三大類25個業務品種。

從2024年新設立的信託產品情況來看,2024年全年新成立資產服務信託產品4.73萬隻,規模為4.48萬億元,分別佔新成立產品數量和規模的70.17%和53.84%;新成立資產管理信託1.96萬隻,規模為3.83萬億元,分別佔新成立產品數量和規模的29.08%和46.03%。

資產服務信託作為「三分類」中的首位,主要分為財富管理服務信託、行政管理服務信託、資產證券化服務信託和風險處置服務信託等。從2024年新設立情況來看,2024年累計新成立財富管理服務信託4.53萬隻,規模1.98萬億元;新成立資產證券化服務信託849只,規模0.74萬億元;新成立行政管理服務信託1029只,規模1.22萬億元。

圖表 8:基於不同資金來源的信託產品規模分類趨勢

資料來源:中信登,課題組 資料來源:中信登,課題組

券商資管規模小幅回升

2024年,券商資管所管理資產規模企穩,呈現小幅回升趨勢。結合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的分類標準,證券公司及其資管子公司管理規模範圍包括私募資管產品(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單一資產管理計劃)、公募基金產品、企業資產證券化產品等。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券商資管的管理資產規模約8.51萬億元,較2024年末小幅增加約0.20萬億元,較2023年年末增加0.65萬億元。

從私募資管業務規模來看,2024年,券商私募資管行業整體規模仍在壓降,但下降幅度減弱。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統計,截至2024年,私募資管行業整體存續規模為12.18萬億元,較2023年年末下降0.23萬億元。其中,券商資管、證券公司私募子公司、基金公司、基金子公司、期貨公司及其資管子公司所發行的私募資管產品存續規模分別為5.47萬億元、0.64萬億元、4.66萬億元、1.09萬億元、0.31萬億元,分別較2023年末增加0.16萬億元、增加0.01萬億元、下降0.11萬億元、下降0.34萬億元、增加0.04萬億元。

券商資管近年來業務結構深化調整,公募基金業務以及專項資產管理業務等新的行業轉型方向發展節奏較慢,券商資管行業仍在尋找規模擴張及業務轉型的突破口。2024年,券商資管子公司依舊積極申請公募業務資格,以拓展公司業務轉型範圍,但券商資管子公司牌照實際批覆進度較2023年明顯放緩。2024年無一家券商的資管子公司獲批,無一家券商資管子公司獲得公募業務資格。

私募基金出清加速、增量收縮

2024年,私募基金市場在監管趨嚴與市場波動中呈現深度調整與結構性優化特徵,行業整體「出清加速、增量收縮」,資源持續向頭部機構集中。2024年,我國私募基金市場持續結構調整,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減少,存續規模增速有所放緩。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統計,2024年年末,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20289家,同比下降6.18%;管理基金規模19.93萬億元,較2023年末下降1.92%。2025年上半年,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延續收縮趨勢,但規模止跌回暖。

從不同類型的管理人數量來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數量均持續下降,行業結構管理人集中度提升,「扶優限劣」 導向強化。截至2025年6月末,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私募資產配置類基金管理人,其他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分別為7761家、11801家、6家、188家,分別較2024年年末減少239家、減少282家、減少1家、減少11家、減少533家,較2023年末減少708家、減少1092家、減少3家、減少66家、減少1869家。

從不同類型產品的結構來看,受權益市場走勢回暖影響,雖然2024年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規模小幅收縮,但其在2025年上半年呈現回暖擴張趨勢。2025年6月末,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其他私募投資基金規模分別為5.56萬億元、10.95萬億元、3.41萬億元、0.33萬億元,分別較2024年末增加3430.62億元、減少269.7億元、增加436.66億元、減少296.19億元,較2023年年末增加451.83億元、減少1202.72億元、增加1724.28億元、減少1566.45億元。

圖表 9:私募基金規模結構趨勢

資料來源: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網站,課題組 資料來源: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網站,課題組

保險資管發揮長期限資金優勢,規模穩健增長

2024年,保險資管資金規模穩健增長,發揮長期限資金優勢。根據金融監管總局披露數據,2024年末,我國保險業總資產為35.91萬億元,同比增長19.90%;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為33.26萬億元,同比增長15.08%。而從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資金總規模的數據來看,由於數據可得性原因,截至2025年7月末,公開數據僅披露了截至2023年末的保險資管總規模。根據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披露數據,截至2023年末,34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資金總規模30.11萬億元,同比增長22.82%。

從保險資管資金來源來看,雖然仍維持以保險資金為主、保險業外資金為輔的總體格局,但是近年來保險資管來自於銀行業機構的資金佔比提升較快。2023年末,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各類資金中來自保險資管公司的保險母公司的資金佔比為67.63%,相較2022年末下降了5.41個百分點;第三方保險公司資金佔比6.68%,相較2022年末下降0.67個百分點;銀行資金佔比14.92%,相較2022年末上升4.57個百分點,已連續兩年出險上升;包括企業年金、基本養老金、職業年金等在內的養老金資金佔比7.90%,相較2022年末上升2.08個百分點。

從保險資管業務類型來看,銀行或理財公司資金帶動組合類產品業務規模逐步提升。2023年末,雖然專户業務仍為保險資管的主陣地,其規模佔34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資金總規模的69.67%,但其規模佔比較2022年末下降了2.63個百分點;組合類產品業務規模佔比21.20%,相較2022年末上升了3.49個百分點;債權投資計劃佔比約6.13%,相較2022年末下降了0.87個百分點;股權投資計劃規模佔比1.79%,與2022年末基本持平。

2024年資管行業監管事件和政策盤點」

回顧2024年,資管行業監管政策以 「防風險、促規範、推轉型」 為主線,在統一監管標準的基礎上,優化細分領域的行業結構、業務模式,推動行業從規模擴張轉向高質量發展。具體來看,2024年資管行業的監管事件和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系統部署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鼓勵資管機構圍繞相關領域供給資管產品。2024年5月,金融監管總局發佈《關於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金發〔2024〕11號),結合金融機構做好「五篇大文章」的要求,提出了「鼓勵信託公司培育發展養老信託、綠色信託、知識產權信託等業務」,「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支持具有養老屬性的儲蓄、理財、保險等產品發展」等要求。2025年2月7日,證監會發布《關於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就基金行業更好服務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提出了要求。在科技金融領域,證監會「鼓勵併購基金發展」,推動基金公司「開發更多科技創新主題公募基金」,支持「私募股權二級市場基金(S基金)發展」;在綠色金融領域,證監會不僅支持「推出更多綠色主題公募基金」,而且還「鼓勵綠色私募股權創投基金發展」;在普惠金融領域,證監會則主要關注「完善投資顧問制度規則,推動公募基金投顧業務試點轉常規」;在養老金融領域,證監會不僅「推動將符合條件的指數基金等權益類公募基金納入個人養老金投資範圍」,同時「支持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設立子公司專門從事養老金融服務」。

第二,資本市場第三個「國九條」發佈,「9.24」政策支持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參與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SFISF)操作,共同推動「資金-資本-資產」良性循環。2024年4月,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24〕10號,以下簡稱「新國九條」)。伴隨着新國九條的發佈,新一輪資本市場的政策體系框架逐漸清晰。新國九條對資本市場「一進一出」、上市公司監管、投資機構建設、中長線資金入市、防範化解風險等方面提出多項舉措。其中,加大引入中長線資金將有利於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支持國家產業政策和戰略發展。2024年9月24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會上人民銀行提出創設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創設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從而支持股票市場穩定發展。本次會議提出的支持工具,通過增加流動性的方式,鼓勵了金融機構以及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對資本市場的投資增持需求,提升資本市場內生穩定性。

第三,構建了覆蓋募集、投資、運作全流程的私募基金行業監管框架,以 「扶優限劣」 為導向加速行業出清,引導投資策略規範化。2024 年 4 月中基協發佈《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內容覆蓋私募證券基金的募集、投資、運作等各環節,突出問題導向、風險導向,科學設置差異化規範要求。例如,產品規模低於 500 萬元需強制清算,股票類產品投資集中度設 「雙 25%」 限制等。相關規定推動行業從 「粗放擴張」 轉向 「精耕細作」。

第四,個人養老金制度全國推廣,以中長期投資為目的的「耐心資本」擴容,推動更多養老理財產品和指數基金等基金產品納入個人養老金產品範圍。2024年12月,多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全面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的通知》(人社部發〔2024〕87號),宣佈個人養老金實施範圍由36個先行城市擴大至全國。在現有理財產品、儲蓄存款、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金融產品的基礎上,將國債納入個人養老金產品範圍。同時,將特定養老儲蓄、指數基金納入個人養老金產品目錄,並推動將更多養老理財產品納入個人養老金產品範圍。

在當前以及未來一段時間,我國金融市場步入低利率環境。在該宏觀背景下,我國經濟也或呈現「一中、兩低、兩高」特徵,即中增長、低物價、低信貸、高槓杆、高外部不確定性。利率水平方面,以10年期國債收益率來看,近年來其波動中樞已逐步由2.00%以上下降到2.00%以下。

圖表 10: 我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

資料來源:Wind,課題組 資料來源:Wind,課題組

在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以及穩定銀行體系淨息差的政策目標下,政策持續推動銀行負債端成本下行。隨着存款掛牌利率逐步調降,存款資金或將逐步向資管產品等持續流出,成為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資管行業規模擴張支撐的動力之一。近年銀行負債端成本下降幅度不及資產端,對銀行淨息差形成擠壓。2024年,在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引導和自身經營承壓兩方面的因素推動下,銀行進行多項舉措降低存款成本。預計在融資成本下行的大趨勢之下,銀行各類負債來源的成本率仍有下調的空間。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期限的定期存款之間收益率差額空間在收窄,長期限定期存款收益率的吸引力減弱。

圖表 11: 存款性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同比增速

資料來源:Wind,課題組 資料來源:Wind,課題組

銀行理財仍是承接居民「存款搬家」的第一站,產品結構突出流動性管理優勢、長期限可獲得較高收益等特點。隨着長期限存款利率進一步走低,理財較存款的收益優勢逐步凸顯,預計存款資金將進一步向銀行理財流入。一方面,現金管理型產品收益率走低,銀行理財突出流動性管理優勢,在收取低費用的同時,產品設計方便投資者快速、靈活支取。以余額寶7天年化收益表現來看,收益率已跌落至1%附近。另一方面,從日本經驗來看,若10年期國債利率趨勢性運行在2%以下,長久期利率債基仍有4-5年的增長空間。未來長期限的理財產品仍有一定的收益率優勢以吸引資金。2025年上半年,1年以上的封閉式產品存續規模佔全部封閉式產品比例為72.86%,較年初增加5.71個百分點。

圖表 12: 余額寶7日年化收益率

資料來源:Wind,課題組 資料來源:Wind,課題組

同時,考慮到交易便利性、費率等因素,未來短久期ETF、貨幣ETF將成為居民、機構流動性管理的主力產品之一。2024年,國內被動指數型純債基金規模快速上升,增幅近70%。從海外經驗來看,主動型共同基金正在將市場讓渡給ETF。相較於共同基金,ETF不僅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淨費用收益,還具備更優的交易流動性、税率和管理透明度。被動型 ETF 自 2010 年以來持續流入,管理模式已基本成熟。截至2024 年,前十大被動型ETF管理人負責了全市場82% 的ETF資產規模。

結合海外經驗和我國特點,未來資管產品爭取高收益的領域將主要在權益市場、海外市場和長久期等相對高票息的債券資產。從日本銀行業表現來看,日本央行開啟 QQE 和收益率曲線控制之后,日本債券利率進一步下探,10 年期日本國債收益率已經不足 1%,2016 年以后甚至步入負利率,日本銀行業開始提升現金類資產佔比、減配日本國債,同時在債券持倉中開始顯著拉長久期。日本大型商業銀行的外國貸款佔比不斷提升,達到 30%以上;日本銀行業的海外證券投資在全部證券投資中佔比也超過 30%。從美國資管市場產品結構來看,共同基金中權益型基金的規模常年保持50%以上比重。2024年末,權益型、債券型、混合型、貨幣型共同基金規模分別為15.0萬億美元、5.1萬億美元、1.6萬億美元、6.8萬億美元;佔比分別為52.6%、17.8%、5.6%、24.0%;規模同比分別上漲12.7%、7.0%、3.9%、15.9%。

隨着政策逐步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個人養老金制度在全國推廣,相關資金或將更多投資於權益市場和海外市場,在此影響下,境內資本市場「耐心資本」的規模進一步擴大。當前,我國正逐漸步入低利率時期,隨着金融市場利率的逐步走低,各類資產的收益率也在逐步下行。從日本養老金第一支柱的投資經驗來看,爲了實現養老金的保值增值,其擴大了對權益資產配置,同時探索通過走出去策略投資更多海外資產,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水平。

(財聯社&興業研究聯合課題組)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