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活力中國調研行 | 低碳賦能 造就新韻重慶新動能

2025-09-05 12:54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耿學清 劉胤衡 劉靜 鄧朝霞

「從技術路徑看,忠縣的‘零碳’探索很紮實。」日前,在重慶參加「活力中國調研行」時,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關瀟站在重慶海螺水泥生產車間外説。在這座長江邊的工廠里,忠縣的城鄉生活垃圾被集中運送至此,通過資源化發電產生能量,剩余飛灰作為水泥原料實現全量利用,「真正朝着零排放、零碳工廠的目標在走。」

低碳,在重慶從未被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包袱」,反而成為撬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重慶市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提供的一組數據,直觀展現了這份轉型成效:「十四五」​​以來,重慶以年均2.4%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5.6%的經濟增長,單位GDP能耗降至0.310噸標準煤/萬元,這一指標優於全國平均水平約30%。

低碳發展中的綠色縣域

人們印象中的水泥廠,多是漫天飛灰、煙塵刺鼻、噪音震耳欲聾。重慶海螺水泥廠區卻是另一番景象:道路兩側綠樹成蔭,草坪修剪得整整齊齊,空氣里沒有想象中的粉塵味,反倒透着幾分清新。

「現在看到的綠意不算啥,每年三四月份才叫熱鬧!」重慶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汪慶民指向廠區深處,「至少三四千只白鷺會飛來這兒,在樹上築巢、草坪上覓食,廠區就像成了它們的天然棲息地。」他説,建廠以來企業在環保和環境治理上持續投入,是想打破工業與生態對立的刻板印象,如今這份努力正被自然悄悄「迴應」。

海螺水泥廠區。忠縣嫌我宣傳部供圖

海螺水泥廠區。忠縣嫌我宣傳部供圖

事實上,重慶海螺並不是「小打小鬧」的水泥廠。它成立於2008年7月,是安徽海螺集團下屬全資子公司,已建成三條日產45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六臺水泥磨機,熟料年產能540萬噸、水泥年產能640萬噸、礦粉年產能20萬噸,累計實現工業產值超過210億元。

「忠縣的生活垃圾治理,始終貫徹‘兩山論’,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指導思想。」忠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王曉蓉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當地構建的「户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全鏈條體系。在這套體系下,忠縣告別了「被動填埋」的傳統模式,轉向以焚燒為主、填埋為輔的綠色處置路徑,如今無害化處理率已達100%,2025年將實現「零填埋」的目標。

垃圾被運到重慶海螺水泥后,真正的「變廢為寶之旅」纔剛剛開始。廠區內,水泥窯協同焚燒生活垃圾項目24小時運轉,這套設計日處理200噸生活垃圾的系統,總投資9000余萬元,2015年3月投運至今,已累計處理生活垃圾57萬余噸。

不遠處,2023年2月投產的廚余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同樣忙碌。重慶海螺水泥生產品質處常務副處長譚繼平揭祕了它的另一個身份——「城市淨化器」:「重慶人愛吃重油重辣,餐廚垃圾里油水渣混在一起難處理,到了這兒,先發酵分離,渣送進窯爐產熱,熱量替代燃煤;廢水處理后循環利用,就連剩下的殘渣都能磨成粉,成了水泥原料。」

「和傳統填埋比,這兩個項目的環保效益太明顯了。」汪慶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僅生活垃圾焚燒項目,就減少了1000余畝填埋用地,徹底消除了垃圾滲濾液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風險;而生活垃圾、污泥和廚余垃圾處理過程中產生的熱量,能直接替代水泥生產所需燃料,每年可節約標煤4.2萬噸。更關鍵的是資源化利用率——焚燒后每噸垃圾中,0.63%的廢鐵可回收再利用,6.46%的廢渣能作為水泥原料;廚余垃圾中可提取6%的油脂用於工業生產,還能產出23%的有機肥料,整體資源化率超過95%。

同時排放指標實現突破性優化。汪慶民介紹,通過整套協同處置技術,重慶海螺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11.5萬噸,協同減少甲烷排放90%以上;窯尾廢氣中的二噁英濃度僅為0.0034納克/立方米,遠低於國家標準;顆粒物濃度穩定在較改造前下降60%;二氧化硫濃度僅為行業特別限值的三分之一。

這讓重慶海螺在2023年成為重慶市首家水泥行業大氣污染防治績效A級企業,國家級綠色工廠、國家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企業發展與縣域經濟的「綠色聯動」也為長江經濟帶生態屏障建設提供了「忠縣樣本」。

低碳產業集羣的聯動效應

「很多人把玻纖歸到建材類,覺得是高耗能產業,這其實是誤解。」在大渡口區,重慶國際複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際復材」)副總經理劉偉廷在玻纖樣品前説。

這家成立於1991年的企業,專注高性能玻璃纖維及複合材料研發生產,已躋身全球同行業前三,產品銷往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復材的生產車間,最引人注目的是新型玻纖窯爐的廢氣處理系統。這套技術讓國際復材的窯爐廢氣排放達到行業頂尖水平,也讓「玻纖廠等於煙塵廠」的舊印象成為歷史。

去年,國際復材完成1項產品碳足跡覈查。碳足跡認證指對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產生的温室氣體排放進行評估和認證的過程,包括原材料的獲取、生產、運輸、使用、廢棄等各個環節。這標誌着國際復材在高性能複合材料光伏邊框的生產過程中,已經實現了對温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控制和減排。

國際復材所在的大渡口區建橋工業園,截至2024年底,建成國際復材、海康威視、長征重工等國家級「綠色工廠」3家、三峰卡萬塔、嘉威啤酒、中石化潤滑油、華美電力等市級「綠色工廠」4家。盎瑞悦科技、臻焱科技成功入選重慶市工業領域綠色低碳先進適用技術名單。園區牽頭編制小面行業首部碳足跡量化團體標準《温室氣體 產品碳足跡量化方法與要求 重慶小面》。

在兩江新區水土新城,低碳產業的「集羣效應」同樣顯著。這里聚集了17家國家級綠色工廠、2家國家級綠色園區、6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重慶京東方光電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通過量化碳足跡,拉動供應鏈使用回收再生料,我們已實現14寸液晶顯示器‘零碳排’目標。」重慶京東方光電總經理劉子超介紹,重慶京東方光電以「無廢企業」創建引領企業「無廢」技術創新,實現固體廢物減量5566噸/年,減少處置成本835萬元/年。

窗外的廠房屋頂與車棚上,成片的光伏板正將陽光轉化為綠電。劉子超算了一筆「生態賬」:通過累計實施的400多項節能項目,疊加年均發電2000萬千瓦時的光伏項目,公司年減碳可達3萬噸。新區對綠色製造體系的培育,讓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低碳不是成本,而是提升競爭力的「加分項」。

同樣走「集羣化、綠色化」路線的,還有位於巴南區的重慶數智產業園。940家集聚企業構建起多元且綠色的產業生態:世界500強企業藹司蒂、中國500強企業惠科、恆安紙業、藍月亮,以及恆安紙業、藍月亮、四方新材3家上市企業在此紮根,3萬余人在綠色車間里實現就業。

重慶數智產業園空間規劃。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耿學清/攝

重慶數智產業園空間規劃。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耿學清/攝

「我們不是簡單的企業聚集地,而是要打造‘數智+綠色’的產業生態。」重慶數智產業園董事長丁華介紹,園區如今已從傳統工業園區蜕變為重慶市首批近零碳園區,產業定位聚焦「數智」經濟、智能裝備製造、消費品工業三大集羣。

重慶數智產業園從整體建設佈局謀劃,形成了覆蓋「設計—建設—運營」全生命周期的綠色工廠建設標準體系,已建成重慶市首個標準廠房光伏儲充一體化項目,年發電量超400萬千瓦時,為企業提供穩定的清潔能源,園區實現了污水集中處理,廢水利用率超過90%、固廢資源化利用率達100%,碳排放強度較傳統園區降低40%以上。

低碳技術下的未來產業主動權

「我們‘餵養’細菌的原料是天然氣,它們長出的‘肉’——一種粉末狀的微生物蛋白,就是最終產品。」在長壽區的愷迪蘇公司廠房內,公司健康安全環保部​經理熊維江指着低鳴運行的不鏽鋼發酵罐表示,「變氣體為高價值蛋白」説起來非常神奇,這是全球首個規模化生產的「莢膜甲基球菌蛋白」,利用天然氣作為碳源和能源,通過微生物發酵技術實現。

利用低碳技術為食品蛋白供應開闢一條新路徑,這項技術極具環保意義。佔地僅83畝的工廠,年產2萬噸的單細胞蛋白質達產后,相當於100平方公里土地的大豆蛋白或數萬噸魚粉產量。相比天然氣燃燒,生產過程能減少約40%的二氧化碳排放。據瞭解,目前該產品於2024年經農業農村部批准為水產飼料原料,未來將向寵物飼料及可食用蛋白領域拓展。

氫能被譽為「21世紀終極能源」。位於九龍坡區的博世氫動力,截至目前,已成功推出四款實現量產的氫動力模塊產品,可全面覆蓋4.5噸至49噸全系列氫燃料電池商用車,適配冷鏈、環衞、物流等典型場景。博世氫動力系統(重慶)有限公司總經理肖浩棟説,「我們不是簡單組裝,而是具備完整開發和測試能力,連氫燃料電池的關鍵瓶頸熱管理系統,都研發了超級熱管理方案,確保車輛在各種工況下穩定運行。」

談及選擇佈局重慶作為重要基地的原因,肖浩棟直言,首先是重慶市對氫能產業的積極支持,政策氛圍濃厚;其次是上下游產業鏈帶動,比如慶鈴汽車這個「老夥伴」,從柴油時代就是他們的客户,現在成了共同開拓商用車轉型的合作伙伴;最后,西部是博世重點佈局的市場,這也是我們在西部投資的最大項目。

在肖浩棟看來,中國氫能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清晰明確:乘用車、輕型商用車以電動車為主,但是在北方寒冷地區的輕型商用車需要用氫燃料電池解決低温續航衰減問題;而中重型商用車,尤其是跑長途的,石化燃料消失后,氫燃料電池是未來唯一選擇——純電重卡虧噸、冬季效率低的問題,氫能車能很好解決。

在南岸區美的綠色循環產業園建設現場,另一幅低碳未來圖景正在展開。「我們正搭建從舊機回收到資源再生的鏈條。」重慶美的製冷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曉光介紹。

在這個投資10億元、佔地15.5萬平米的園區內,未來將崛起一座「黑科技」驅動的循環中樞——綠色循環板塊配置9條拆解線,年處理300萬台舊空調、舊洗衣機、舊冰箱等廢棄電器;智能製造廠房將應用毫釐級智能識別技術,並引入綠電系統打造碳中和工廠;成品物流區則將建起一體式智能立體庫。陳曉光表示,園區通過資源雙循環體系與數字化融合,將徹底打通廢舊家電重生之路,為「無廢城市」注入強勁動力,項目預計2026年6月底交付使用。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