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5 10:13
(來源:中國寧波網)
轉自:中國寧波網
整治快遞行業「內卷式」惡性競爭,要動真格的了。
最近,全國快遞「產糧區」(快遞業務量高度集中的城市或區域)廣東、浙江義烏等地的快遞企業,率先提高電商件底價,漲價幅度在0.1元至0.7元之間。
要知道,此次漲價前,部分快遞企業最低能夠做到「0.8元發全國」,長期以低於成本價搶奪市場,折射出快遞行業陷入低價換量的經營「泥潭」。
隨着「反內卷」破局戰打響,快遞行業能否迎來系統變革,從價格之爭向價值之爭轉變?
反內卷,點燃漲價「導火索」
反對行業內卷,讓快遞價格迴歸理性區間,推動重點區域快遞價格理性迴歸,遏制不正當競爭、維護基層網點穩定、保障從業人員權益,是此次快遞漲價的核心目的。
先來看一組數據,截至7月9日,2025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突破1000億件,比2024年達到千億件提前35天。
快遞行業看似一片繁榮。但仔細分析,還是有一些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快遞業務量和收入的增速並不匹配。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6月,幾家快遞頭部企業——順豐、申通、韻達、圓通、中通的票均收入分別為13.67元、1.99元、1.91元、2.10元、1.99元。而在幾大快遞企業均完成上市的2017年,各家票均收入為23.13元、3.24元、1.94元、3.68元、1.96元。
這種「量增利減」的怪象,被業內稱為「量價倒掛」。
原因不難理解,那就是快遞業陷入了「內卷式」競爭之中。
浙江工商大學管理工程與電子商務學院(跨境電商學院)教授陳達強告訴記者,國內快遞行業萌發於20世紀80年代,2003年淘寶網上線及2009年《新郵政法》頒佈,帶動國內電商、快遞行業井噴式發展,頭部快遞企業在2016-2017年通過上市融資加速擴張,行業內逐步形成「多強互不相讓」的競爭格局,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
每家企業都希望通過降價搶佔市場份額,但最終的結果卻是全行業利潤縮水,部分地區甚至出現「8毛錢就能發全國」的極端低價。
爲了維持運營,各家快遞企業不得不想方設法削減成本,直接影響服務質量,造成從業者收入減少、暴力分揀、快遞延誤、丟件破損等問題。去年12月,浙江某地因快遞加盟承包商入不敷出等原因,導致快遞一度陷入「停擺」風波便是例證。在國內某大型投訴平臺 【下載黑貓投訴客户端】上,以「快遞」為檢索詞,共有100多萬條投訴信息。
簡而言之,近十年的價格戰打到最后,沒有真正的贏家。
低價競爭嚴重壓縮了快遞企業的利潤空間、助長了低效產能的野蠻擴張,導致行業陷入「利潤下跌—擴張同質—服務下降—市場受損」的惡性循環,既損害了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也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
正視行業問題,國家層面出手整頓。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
「內卷式」競爭「重災區」的快遞行業迎來一劑猛藥。
今年7月,國家郵政局先后召開黨組會議及快遞企業座談會,強調旗幟鮮明反對「內卷式」競爭,並表示要進一步加強行業監管,完善郵政快遞領域市場制度規則,依法依規治理行業「內卷式」競爭,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由此可見,快遞價格此番上漲,並不是偶然的情緒爆發,市場的背后,一雙有形之手在助推。這或許是快遞行業告別價格戰、嘗試扭轉困局的一個重要拐點。
漲價,幾家歡喜幾家愁
快遞費上漲掀起的漣漪,率先波及電商之都義烏。
今年7月,義烏市有關部門召開會議,要求將快遞單票價格下限上調0.1元至1.2元,「漲聲」隨之響起。
9月1日一早,義烏朴西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代志超就召集銷售團隊,分析快遞費上漲帶來的影響。從9月起,與這家企業簽約合作的中通快遞,將每單價格從1.4元上調至1.5元。
「現階段,我們還能夠應對漲價帶來的衝擊。」代志超説,以月銷量1萬單測算,快遞費上漲后,每月成本增加大約1000元。此外,企業擁有自主品牌,有一定的品牌溢價,快遞成本只佔整體成本的7%左右。
但對於一些採取薄利多銷策略的「白牌商家」(沒有自主品牌的商户),快遞價格即便輕微波動,也讓他們憂心忡忡。
一位在義烏北下朱村從事百貨電商經營户告訴記者,目前義烏的主流快遞品牌價格,普遍上漲了10%至20%,「以前賣一單9塊9的商品能賺8毛錢,現在只剩6毛了,利潤少了兩成左右。」
相比義烏快遞價格的微調,國內另一大「產糧區」廣東,步子邁得更大些。
從8月4日起,廣東省快遞底價整體上調0.4元/票,單票均價漲至1.4元以上,按照有關部門要求,各家均不得以低於1.4元成本價攬收。
「前所未有的一次漲價。」在廣東從事電商行業的浙江商人李凱告訴記者,微利商品的盈利空間壓縮了近一半。
面對這一輪漲價潮,有人愁,也有人歡喜。
「早該漲價了。」在義烏快遞行業深耕多年的鄭先生算了一筆賬,漲價前,算上派件員工資、短駁運輸成本、網點運營成本以及税費等,義烏市場一單快遞平均至少需要1.6元才能實現保本,但長期以來當地快遞價格維持在1元的低價水平,「虧本經營」是本地網點的常態,即便目前快遞單票價格有所上調,依然難以實現盈利。
據業內人士觀察,在廣東、義烏等地的快遞漲價后,預計未來會有一些地區繼續跟進,但主要集中在快遞業務量大且行業虧損嚴重的區域,大概率不會全國普漲。本輪快遞漲價也主要針對電商客户,個人散單、普通消費者寄件暫不受影響。
產業重塑,邁出第一步
當前,快遞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從「價格競爭」到「價值競爭」、從「拼量」到「提質」的深刻轉型。
不過,通往理想的路只是開了個頭,產業格局的整體重塑還面臨不少挑戰。
一個現實問題是,以順豐、京東為代表的直營快遞企業,採用總部統一管理經營的模式,能夠較好實施統一的價格策略。而以「通達系」(申通、中通、圓通、韻達)為代表的加盟制快遞企業,在經營上具有很強分散性與自主性,即便總部統一通知區域調價,但不排除有加盟商和網點在「保客户」與「保利潤」的兩難抉擇下選擇變通執行,價格戰從「明爭」轉向「暗鬥」。
在陳達強看來,針對加盟制快遞企業,需要政府層面制定強有力的監管措施,引導企業建立公開、公平、透明的利益分配機制,將快遞漲價后產生的額外收入在總部、加盟商和網點之間進行合理分配,否則監管注意力轉移后,行業惡性競爭可能會捲土重來。
在享受政策紅利的同時,快遞企業自身也應重新審視產業發展規律,摒棄粗放式管理模式和低價競爭思維,遵循從規模擴張到價值創造的發展趨勢,謀劃轉型路徑,探索模式創新與技術創新,將資源和精力投入到技術研發、服務升級、流程優化、品牌建設上,共同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浙江是快遞業大省,也是「通達系」的發源地。採訪中,提及此番漲價,這些頭部企業所談不多,表現得較為謹慎,但各家企業的自我革新已大膽起步。
比如,中通快遞方面日前透露,企業正在加快佈局無人車在網點的應用。傳統車輛的運輸成本大概0.12—0.15元/票,用無人車可以降到0.05—0.08元/票。目前,企業已在200多座城市、700余個網點,投入使用無人車超過2000輛,每天可完成約20萬件快件配送任務。
處於產業鏈下游的加盟商,也在想方設法降本增效。省內一位加盟商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創辦的「共同配送公司」,服務「通達系」在內的多家快遞公司,區域內有500多名快遞員。企業運營採取「統一分撥、統一配送,人力、物力資源共享」模式,提高了投遞效率和快遞員的薪資待遇。
快遞行業擺脫「價格競爭」不是停止競爭,而是遠離「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低端、惡性競爭,走向服務、技術和效率的高層次賽道。而這,正是此次「反內卷」破局戰的終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