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這一波牛市,券商賺1097億

2025-09-05 10:00

悶聲發大財。

作者丨興華

作者丨興華

來源丨金融八卦女頻道

半年報作業交齊,去年還拖后腿的券商,今年在牛市中殺瘋了,合計淨利潤1097億,比去年的中報(合計淨利潤684億)增長了一半還多。

銀行的營收總額和淨利潤總額保持着穩健增長,六大行又拿出了巨資分紅。與此同時,未上市的中小銀行卻在加速洗牌,今年註銷的數量又創新高。

保險行業今年繼續悶聲發大財,5家上市險企的總營收和淨利潤大增,其中四家已經發布了中期分紅方案,都把賺的錢拿了出來。

除了業績還有人事變動,上市的券商、銀行、保險的董事長們,都離退休年齡不遠了,預計不久的將來,會迎來一批大換帥。

牛市里還有人離職轉行,券商業績到底怎樣?

半年報出來,牛市旗手的淨利潤果然高歌猛進:

券商板塊49家上市公司,合計淨利潤1097億,比去年的中報(合計淨利潤684億)增長了一半多,除了華創,其他券商都是增長的。

但是,在總營收方面,增長幅度就沒那麼大了,去年的券商板塊營業總收入合計達到2469億元,今年合計達到2653億元。

營收規模最高的還是「一哥」中信證券,達到330.4億元,國泰海通華泰證券廣發證券中國銀河申萬宏源國信證券中信建投招商證券緊隨其后,這些券商的營業收入都超過了100億元。

從總營收增速來説,前三分別是國聯民生天風證券長江證券,增長率分別為269%69%65%,不過這三家的規模都不大,營收都在百億以內,另外有13家券商營收還是下滑的。

還有,這49家上市券商的董事長,即將迎來一批退休潮,其中超過60歲的已經有11位,超過55歲的有29位,大半都距離退休不遠了。這批董事長里面,年薪超過200萬的有7位,年薪超過100萬的有17位,錢還是不少掙的。

那麼,對員工來説,最近怎麼樣呢?

在券商上班的小夥伴們就說了,「最近行情好,至少心情是很棒的」,客户和親朋好友都有一些人賺大錢了,自己買點基金也是漲的,和熊市期間比「還是爽多了」,希望牛市能持續久一點。

不過,也有營業部的人説,經紀業務其實沒有那麼猛,新客户依舊沒那麼容易獲取,而且現在越來越卷,大家比着降低佣金已經沒多少空間了,最近半年又開始趕着降低融資融券的息費,要不是賣私募還有些錢,實在是找不到幾樣創收高的。

研究所這兩三年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買方那邊管理費和佣金都在大打折扣,賣方跟着一起腰斬,有好幾家券商對外不提這項業務,但是已經默默地停發研究報告,畢竟研究所一旦無法自負盈虧就成了累贅。

相比之下,券商其他業務舒服多了。

這回憑藉牛市背景,指數大漲自營和資管都賺了一大筆,獎金是不會少的。

投行今年實際上還好,赴港上市潮來了一波,把業務量撐起來了,香港地區的金融機構甚至在擴人。

這麼看的話,就算在同一家公司,也是不同業務不同命。而且,公司賺錢,員工未必,難怪最近都有券商人轉行賣房了。

上市銀行業績穩健,分紅大手筆

今年中報顯示,上市銀行的營收整體增長,去年總額合計2.89萬億,今年合計爲2.92萬億,六大行全部實現了小幅增長,但有12家上市銀行營收是下滑的。

上市銀行的淨利潤也在穩健增長,去年總額合計1.106萬億,今年合計爲1.115萬億,六大行中只有農行和郵儲銀行在增長,另外四家都有小幅下滑,不過全部上市銀行中,淨利潤下滑的只有9家,不算多。

上市銀行的董事長,年齡分佈跟券商也差不多,集中在55歲上下,有10位董事長不低於60歲,有2位董事長低於50歲。年薪過百萬的上市銀行董事長,有18位,其中年薪最高的三名分別是民生銀行寧波銀行青島銀行的董事長,分別為334.6萬元、275萬元、250萬元。

上市銀行一直是掙錢多分紅也多,今年也不例外,尤其是六大行。

據統計,六大行中期現金分紅總額達2046.57億元,其中工商銀行派發503.96億元,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郵儲銀行、交通銀行分別派發486.05億元、418.23億元、352.5億元、147.72億元、138.11億元。

分紅比例各行均延續30%的分紅比例,與近年政策導向及股東回報策略一致。例如,工行2024年全年分紅1098億元,2025年中期分紅比例仍超30%;郵儲銀行自2018年起保持30%分紅比例,2024年首次實施中期分紅。

非上市銀行的江湖,正陷入一片混戰

雖然已經上市的大銀行,規模和股價都很穩健,但是未上市的那些中小銀行,卻各有各的憂愁,面臨着破產關門、吸收合併、股權大打折、IPO長跑多年仍失敗等難題。

202588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大連監管局發佈了《大連金融監管局關於大連金州聯豐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破產的批覆》。

這兩年中小銀行大洗牌,合併爲主,破產是很罕見的,這家銀行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七家破產的銀行。前面六家分別為:

1998年破產的海南發展銀行;

2012年破產的河北肅寧縣尚村信用社;

2020年破產的包商銀行;

2011年被重整為華興銀行的汕頭商業銀行;

2022年被通告同意破產的遼陽農商行和遼寧太子河村鎮銀行。

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全國共有210家中小銀行因解散或合併而獲批註銷,數量已經超過2024年全年。這些註銷的銀行中,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農村信用社等中小機構佔據絕大多數。

2024年全年,獲批解散以及合併吸收的銀行數量也只不過是197家,已經比前幾年多了,今年還在增長。

另外,銀行網點也在加速關閉。

根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官網公佈的數據,截至202566日,2025年以來退出的銀行網點數量達到3961個,而整個2024年退出的銀行網點也只不過是3536個。不過,這些退出的網點大半是被吸收合併改了銀行,真正直接關門的大約只有一成多點。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業內人士分析,未來銀行數量或從高峰期的4600家降至3000家。

看來,小銀行的整合還在加速。

規模大一些的銀行,尋求登陸資本市場讓自己更上一層樓,也很難如願。

7月初,廣東順德農商銀行就主動撤回了IPO申請,排隊6年就這樣撤單了。

1月份,廣州銀行也主動撤回了IPO申請,籌備16年的上市計劃就這樣歇菜了。

A股市場最后一家上市的銀行是蘭州銀行,於20221月成功登陸深交所,到現在斷檔三年半了。只有港交所還給了個機會,今年1月份,宜賓市商業銀行成功赴港上市。

不過,廣東順德農商銀行和廣州銀行撤回IPO的時候,聲明瞭沒有赴港上市的計劃,看來是衝不動了。

低利率時代,險企悶聲賺錢

最后,説一下在金融圈存在感比較低的保險公司。

其實這一波降息+牛市之后,有居民存款轉移的説法,主要去了各種公募私募的基金,也有很多人買的是紅利類保險,所以這連續兩年保險的營收增長是很明顯的:

2023年、2024年、2025年的中報中,五家險企的營業總收入合計分別為1.18萬億、1.27萬億、1.33萬億,保持着穩健的增速。

保險公司的淨利潤,除了大巨頭平安之外,也都在增長,增速最快的是新華保險,達到了33.5%

2023年、2024年、2025年的中報中,五家險企的淨利潤合計分別為1735億、1951億、2040億,也保持着穩健的增速。

從董事長的情況來看,保險公司就顯得比較老了,平安的董事長已經69歲,太保和人保的董事長也都過60了。不過,姜還是老的辣,最年長的平安董事長拿着610萬的高薪,太保和新華的董事長也都年薪超過百萬。

今年,除中國太保之外,其余四家公司均將進行中期分紅,合計擬分紅金額約293.36億元,比去年的269.64億元高出不少。

其中,中國平安的擬分紅金額最高,此次中期股息派發172.02億元(含税),而中國人保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則表示將分別派息33.17億元、67.27億元和20.9億元,每家的分紅都漲了。

本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投中網立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