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025地產中場戰報!誰在賺錢?

2025-09-05 11:10

(來源:中國房地產網)

房地產行業依然艱難。

據中國房地產報記者統計,已發佈2025年中報的TOP50上市房企,今年上半年歸屬母公司淨利潤為-984.83億元,虧損額較去年同期增加323億元。50家房企中,虧損者數量為33家,佔比超過6成;營業收入同比下滑者的為36家,佔比超過7成。這反映出,房地產行業整體仍處於深度調整期。

與此同時,行業也呈現出一定的分化態勢,扭虧為盈與首次虧損現象並存。有4家房企由盈轉虧,包括合生創展、綠地控股信達地產、中國奧園。其中,信達地產歸屬母公司淨利潤虧損36.9億元,綠地控股淨虧損35.06億元,中國奧園淨虧損88.14億元。

有3家房企則扭轉了虧損態勢,今年上半年歸屬母公司淨利潤均轉正,分別是遠洋集團、中洲控股大悦城控股。其中,遠洋集團盈利102億元,去年同期為虧損53.82億元。不過,這主要得益於境外債務重組的非現金收益支撐,並非企業經營基本盤改善。

行業正在經歷一場洗牌,艱難發展期,誰還在賺錢?

這些房企最會賺錢

地產行業,國企、央企的盈利能力在強化。TOP50上市房企中,上半年還在盈利的房企有17家,歸屬母公司淨利潤共計452.72億元,且絕大多數都是國字頭企業。

2025年上半年,保利發展、中海地產、華潤置地銷售額均超過千億元,穩居行業前三,這3家企業也是上半年盈利最多的企業之一,歸屬母公司淨利潤共計231.9億元,在還能盈利的17家房企中佔比51%。

華潤置地成為「盈利之王」,上半年歸屬母公司淨利潤118.8億元,超過保利發展與中海地產淨利潤之和,同比增長16.2%;營業收入949.2億元,同比增長19.86%,這樣的成績在行業內是罕見的。2024年,華潤置地就以255億元歸屬母公司淨利潤,成為行業「利潤之王」。

從華潤置地的業務構成來看,2025年上半年開發銷售型業務營業額為743.6億元,同比增長25.8%;經常性業務合計收入205.6億元,同比增長2.5%。

利潤層面,佔總營業額僅21.7%的經常性業務成了「主力軍」,貢獻了60.2%的核心淨利潤,達60.2億元;開發銷售型業務僅帶來39.8億元核心淨利潤,同比減少23.8%。

對此,有投資者説:「華潤置地今年看來是轉頻道成功了。」

有房地產研究人士分析稱,華潤置地已從「開發銷售」轉向「開發與運營並舉」,並培育了強大的經營性業務生態。相應地,其盈利模式也從「賺取銷售額的差價」轉向「賺取穩定高效的服務和運營收益」。

華潤置地的經常性業務包括什麼?這通常是其最具競爭力的部分,如購物中心、寫字樓、酒店、長租公寓等,這些業務能產生穩定的現金流,像「收租」一樣,不受單次房產銷售的影響。

華潤置地的房地產銷售業績也出現下滑。2025年上半年,其合同銷售金額約1103億元,總合同銷售建築面積約411.9萬平方米,分別同比減少11.6%及21%。這也説明,房地產市場下滑帶來的業績衝擊壓力,沒有誰能倖免,主動「頻道轉換」纔是應對之策。

「華潤置地對全年的銷售目標始終堅定信心,希望通過系統化的策略部署和高效的執行能力,繼續堅持鞏固行業排名前三的目標。」華潤置地首席運營官陳偉在業績會上説。

記者注意到,除國企、央企外,有3家民營房企盈利,分別是龍湖集團、濱江集團、中洲控股。其中,龍湖集團、濱江集團上半年歸屬母公司淨利潤分別達32.16億元、18.53億元,穩居民營房企TOP1和TOP2。

不過,相比於去年同期,龍湖集團的淨利潤同比下滑45.18%;濱江集團則同比增長58.87%,主要是2025年上半年交付樓盤體量較上年同期增加所致。由於拿地太多,上半年新增16個土地儲備項目,濱江集團上半年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為流出89.64億元,同比減少95.52%。

遠洋集團、中洲控股、大悦城控股上半年均實現扭虧為盈,歸屬母公司淨利潤分別為102億元、1.9億元、1.09億元,主要原因是遠洋集團得益於債務重組,其債務重組收益達317億元;中洲控股則主要來自賣掉子公司換錢, 這一操作直接帶來2.32億元投資收益。

對於業績好轉的原因,大悦城控股表示,主要得益於項目結算資源及周期性因素的推動,導致毛利率同比提高、毛利潤總額增加,從而帶動整體利潤回升。

這幾家房企虧了

淨利潤下滑已成為行業普遍現象。就連行業第一的保利發展,淨利潤也在下滑。2025年上半年,保利發展歸屬母公司淨利潤27.11億元,同比下降63%。

上半年虧損最多的是碧桂園,歸屬母公司淨利潤虧損190.8億元,相較於去年同期128億元的虧損,碧桂園的虧損數額越來越大。

其次是融創中國,上半年歸屬母公司淨利潤虧損了128.1億元,不過相比去年同期149.6億元的虧損額,出現了收窄。

曾經的行業優等生萬科也在繼續虧損。今年上半年,萬科歸屬母公司淨虧損119.5億元,較去年同期虧損額增加21.5億元;營業收入1053億元,同比下滑26.23%。

在萬科的營業收入構成中,房地產開發業務貢獻收入844.4億元,同比減少31.57%;物業服務收入貢獻170.9億元,同比增長6.82%。

上半年,萬科實現銷售面積538.9萬平方米,銷售金額691.1億元,兩者同比下降幅度均超40%。萬科管理層的解釋是,新盤供應較少,以存量資源去化為主。

對於業績虧損,萬科管理層解釋稱:一方面,受開發業務結算規模下滑和毛利率仍在低位等因素影響,隨着過往高地價項目進入結算,公司毛利承受了較大壓力;另一方面,2025年上半年公司對部分資產計提了減值,部分大宗資產交易和股權交易價格低於賬面值,這些因素都加大了虧損。

「接下來,萬科將會充分利用現有政策,統籌各類資源,全力以赴,改善管理,增收節支,降本增效,加強應收款項清收,盡力減虧,化解風險,重新回到健康發展軌道。」萬科管理層表示。

部分房企去年還在盈利,今年上半年首次出現虧損。落差最大的是中國奧園,淨虧損88.14億元,去年同期歸屬母公司淨利潤為223.1億元(包括境外債務重組收益約266.38億元)。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奧園由盈轉虧是因為2024年錄得境外債務重組收益。如撇除重組收益的影響,上半年虧損淨額預計較2024年相應期間的虧損淨額增加不超過50億元,主要由於可供銷售物業減值撥備增加、預期信貸虧損撥備增加以及處置資產虧損增加。

信達地產上半年淨虧損36.9億元,去年同期淨利潤1.06億元;綠地控股上半年淨虧損35.06億元,去年同期淨利潤2.1億元。這些企業披露的虧損原因幾乎一致,包括房地產開發項目交付規模減少,影響營業收入和毛利率同比下降,以及部分房地產開發項目及對外財務性投資存在減值跡象,公司相應計提減值準備等。

由於市場的持續低迷,房地產企業在銷售、結轉、盈利等方面均面臨壓力。不過,也有一些積極信號開始出現。2025年上半年,TOP100 房企拿地總額 5065.5 億元,同比增長 33.3%,這意味着,房企在積極把握核心城市的結構性機會,通過拿地補庫鎖定未來主動權。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