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4 23:50
「這輪牛市可能會持續20年,根本沒必要慌。這個時候更應該關注資產本身的價值,而不是整天被市場波動牽着走。」
「這輪長牛不是爲了少數投機分子,也不是爲了少數資本大佬割國家的韭菜;真正的目的是通過這輪長牛盤活社會財富,幫助改善地方政府、企業和居民的資產負債表。」
「從資金面來看,港股和A股一樣,都會受益於社會財富尤其是居民財富從避險資產向股票、向權益資產再配置的大潮。」
「現在港股正蓄勢待發,互聯網板塊的‘深蹲’也基本結束,后面有希望‘起跳’。」
「港股和A股是兄弟連,它們會交相輝映、你追我趕,一起推動中國資產的偉大復興,共同構築這一輪‘金融強國牛’。」
「新消費更多是低基數的服務消費、精神消費的爆發,創新葯則兼具消費屬性和科技屬性,不僅有出海邏輯、人口老齡化消費邏輯,更核心的是科技邏輯。」
「重點關注化工、有色板塊,它們可能是大國博弈背景下的長牛的黃金賽道。」
以上是興業證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師、總量領域首位鑽石分析師張憶東,今天(9月4日)在線上交流中分享的最新觀點。
今天上證指數跌破3800點,恆生指數收跌1.12%,報25061.73點,在市場劇烈調整的背景下,張憶東對這輪市場長牛的剖析,很值得看看。
長牛的重點在於「長」,短期的市場變化還是少一點關注,尤其是7月以來制約港股行情的利空接近尾聲。
在本次交流中,張憶東詳細對A股和港股走出超級長牛的背景、原因,針對不同市場特徵進行了詳細梳理。
「長牛邏輯的關鍵在於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中國股市和中國經濟及政策預期形成正反饋,順應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機遇期,是時代的紅利。
此外,有形之手有意願更有能力‘持續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從而避免2014-2015年瘋牛重演,實現震盪向上的長牛。」
張憶東從背景解析,2024年以來政策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社保、保險、理財等積極增持股市,存款搬家初見端倪;而中國AI科技、軍工科技、創新葯、機器人等呈現整體性突破,全面提振了股市信心。
隨着中國股市賺錢效應的持續,全球資金迴流港股和A股的潛力巨大,而且從中長期角度看,政策面有助於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流動性環境、風險偏好有正面影響。
展望未來,張憶東表示港股補漲動力已積蓄,震盪向上的慢牛行情有望在四季度繼續展開。
但從行情節奏看,港股9月份依然可能有震盪風險,但大方向是向上,預計在11月恆指有望站上28000點,港股可能跑贏全世界。
在行業配置上,張憶東中長期堅定看多港股建議,我們從他最新的報告中,提取了更詳細的觀點:
第一,精選科技行情,互聯網性價比高;
第二,創新葯依然維持戰略看多,中期景氣持續,9月份是佈局良機;
第三,新消費,多關注服務型消費,精神型消費,耐心尋找阿爾法,業績纔是關鍵,中報正是試金石。
第四,優化價值,從銀行向非銀、有色(黃金、稀土等)、化工以及出口鏈等業績彈性改善的領域擴散。
聰明投資者整理了本次交流的重點內容分享給大家。
01
中國權益資產會走出一個長達20多年的超級長牛
中國的權益資產包括A股、港股,可能都會走出一個長達20多年的超級長牛。其背后是大的宏觀趨勢在推動,即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發生轉變。
從90年代一直到2023年,總體上是中國舊動能擴張階段,即債務擴張型的增長方式,這種經濟增長方式相對粗放。
在那個時代,特別是從1998年開始,房地產大時代正式開啟,帶動了中國融資行業的黃金時代。與之相對應的,是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
但到了2020年左右,以房地產為代表的傳統經濟增長動能正在明顯放緩,債務擴張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效率越來越低。
而且居民部門、企業部門和政府部門的三張資產負債表,經過過去二三十年的擴張,都出現了債務率偏高的尷尬情況;最關鍵的是,現在每增加一分債務,對GDP的拉動效應越來越弱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經濟要轉向高質量發展,要成為科技創新驅動的國家,必須把目光放在直接融資上,放在利用資本市場的賦能上。
02
中國經濟沒有系統性風險的擔憂,應該專心提升經濟增長的效率
簡單回顧當前的債務率問題。
中央政府的資產負債表是最乾淨、最健康的,截止到2024年年底,國債余額僅34.5萬億人民幣,佔GDP的比例大概是26%左右;同期美國的債務佔比差不多是124%。
當然,我們也有隱憂,據中國社科院的一些數據,中國狹義的地方政府債務率可能接近40%。但即便如此,我們的政府債務率依然有擴張空間,只是選擇不盲目擴張。
這也意味着中國經濟不會出現所謂的「硬着陸」或者系統性危機,關鍵在於繼續走債務擴張的老路,還是換一條新路徑。
如果要繼續債務擴張,還得看另外兩張表,即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的資產負債表。
中國居民部門的資產負債表曾經非常健康,中國人有儲蓄的習慣。但2016年以后,居民部門的資產負債表開始快速擴張。
2008年中國居民部門的債務率(債務佔GDP的比例)不到20%,大概在17%到18%之間;但到2024年,中國居民部門的債務率差不多達到60%,美國同期在70%左右。
這意味着,中國居民部門的債務擴張空間已經非常有限。
企業部門的債務率也一直居高不下;截止2024年三季度,中國企業部門的債務率高達142%,如果加上城投公司,這個數字可能會更高;美國同期的企業部門債務率只有74%左右。
從這些數據看,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已經勢在必行。
而且中國經濟沒有系統性風險的擔憂,應該專心提升經濟增長的效率。
03
積極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
中國經濟的問題核心是轉變發展模式,關鍵是找對轉變的側重點。
從資產負債表看,過去30年我們重點靠債務擴張來驅動GDP,但現在靠「鐵公雞」(鐵路、公路、機場)和房地產這些舊增長動能,效率越來越低了,而雅魯藏布江相關項目,還有未來西部發展、新疆依託「一帶一路」的發展,更多是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兜底舉措。
所以,在未來20年甚至更長時間里,資本市場的作用就是盤活資產、提升效率,助力中國的科技、新消費,以及傳統成熟行業的核心資產實現全球擴張,幫助它們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公司。
在未來高質量發展時代,資本市場成為中國貨幣擴張、貨幣信用創造的核心樞紐和渠道。
同時還要通過資本市場盤活企業和居民的資產負債表,實現社會財富的優化配置。
當前而言,過去40年中國改革開放創造的社會財富,大多堆積在低效甚至避險類資產里。
資本市場能把這些財富從低效領域轉移到高效領域,轉移到投入產出比更高的科技以及新消費等新質生產力領域,進而推動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形成高質量發展的良性循環與正反饋。
理解了這樣的大浪潮,就會明白不只是港股,A股也會走出超級長牛。
04
長牛的時間目標來自中國式現代化目標的推進
這個長牛的小目標是二三十年。原因在於中國要在本世紀中葉完成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分兩步走,第一步,2020年中國新舊動能開始轉換,我們第一次感受到舊動能退坡的陣痛,新動能還沒完全脫穎而出。
但從今年年初開始,不管是DeepSeek、創新葯,還是機器人,我們的科技水平在方方面面都有了全面提升。
再從5月7日印巴衝突,到9月3日的閲兵儀式,我們看到中國軍工、科技的崛起,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經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這讓我們真切感受到,新動能已經如雨后春筍般開始興起,中國式現代化已經走在路上,我們已經走出了新舊動能轉換的陣痛期,經濟開始企穩。
從2020年到2035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第一步,目標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在這期間,經濟、科技、文化、生態等各個領域都取得重大進展,尤其是要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
未來,中國要從大型經濟體邁向強大經濟體,要成為能夠自主創新、具備創新型國家潛力的經濟體。
這是時代帶來的紅利,我們要主動擁抱這份紅利。因為不管是股市還是樓市,都只是載體,最終還是時勢造就英雄。
未來20年,期間需要資本市場發揮最重要的作用,來盤活社會財富。
從我國的居民財富來看,一半放在房地產上大概250萬億,而房地產目前基本處於僵持狀態。
不過現在房地產的位置已經比較低了,一、二線城市核心區域的租金回報率,已經開始超過無風險收益率,這時候沒必要驚慌失措地拋售房產。
如果你的資產主要集中在房地產領域,可能需要再等一等;要是房子比較多,就可以把它從低效、僵持的狀態中解放出來,藉助資本市場讓它發揮更高的效率。
還有一個更保守的情況,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居民儲蓄存款高達162萬億,再加上30多萬億的銀行理財,還有大量堆積在保險、社保、養老這些固收類資產里的社會財富。
簡單算一算,這些財富肯定超過200萬億,而且這還只是不算房地產居民財富中相對流動性更高的一部分,可以積極佈局到A股、港股,通過資本市場發揮更高的資源配置效率,進而形成對社會的財富效應。
股市財富效應將讓企業家不再躺平,要讓民營企業家積極投身到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大潮中。
05
這輪超級長牛是「時勢造英雄」
很多人會質疑現在國產算力太貴、有泡沫。但從社會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這些領域其實起到了標杆作用。
就像本世紀初期,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曾經持續飆升,不僅拉動了整個社會的房地產行業,對經濟各方面的發展,都起到了引領作用。
這些領域的上漲是時代造就的,不能用靜態的眼光只算短期的EPS和PE。
再看北交所、科創板,還是主板里的一些跟AI浪潮契合的公司,正迎來戴維斯雙擊,業績和估值都開始往上走。
當然,我不建議大家無腦追高,只是想説明這個現象背后有時代層面的意義。
正是因為資本市場有造富效應,才讓企業家才願意進行風險投資,願意做天使投資人,把資金投入到半導體、機器人、創新葯、低空經濟等AI相關科技領域。
這樣就能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態勢,讓資本市場幫助社會財富實現更優的資源配置。
與此同時,老百姓通過參與資本市場也能受益。比如今年很多人買基金的收益基本都超過了指數表現。
財富效應改善之后,老百姓的風險偏好會提升,居民部門的邊際消費傾向也會跟着提高。
這就是為什麼説要看「超級長牛」,這輪超級長牛可以説是「時勢造英雄」。
現在中國正在推進現代化建設,朝着本世紀中葉的目標邁進。未來20多年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是通過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把政府、居民、企業的資產負債表都盤活。
通過資產端的擴張,來化解對債務的憂慮。這是我要講的第一點,也就是時代的紅利。
06
有形的手正在引領這次中國式長牛
第二點,這一次和以前最大的不同就是國家的力量,有形的手在發揮引領作用。
2023年10月底,中央召開了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其本質突出政治性、人民性和功能性,核心就是有形的手在發揮引領作用。
這就對資本市場提出了要求,要協調統籌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之間的關係,吸取2014到2015年瘋牛的教訓。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抱有過去瘋牛、快牛的幻想,這是不可能的,未來一定是長牛。
這種長牛的走勢,有點像1998年到2020年的房地產市場,如果短期熱度太高,政策會出手壓一壓;要是冷下來了,政策又會及時託一託,震盪着向前走。
我把這次在有形的手主導下,中國股市(不管是A股還是港股)的長牛,形象地比喻成「小白兔式長牛」,就像龜兔賽跑里小白兔的動向;美國的長期牛市更像「烏龜式」。
因為美國資本市場市場化程度高,唯利是圖,還有非常強大且豐富的做空機制,是立體式交易機制。只要股市漲得快了,就會有人通過做空賺錢。
而中國的做空機制相對不健全,整體上還是要呵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所以,在中國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照搬別人的模式,不然就會鬧出「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笑話。只有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模式,纔是真正有效的。
現在中國的大背景是強調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這和黨引領中國式現代化走向新勝利是一脈相承的。
隨着長線資金入市、儲蓄搬家的趨勢已經開始顯現,而且還比較健康。
6月以來,整體行情確實有加速的跡象,但也不用慌,未來IPO節奏、再融資節奏的放開是必然的,這是按照市場規則自然會發生的事。
但注意的是,這輪長牛不是爲了少數投機分子,也不是爲了少數資本大佬割國家的韭菜;真正的目的是通過這輪長牛盤活社會財富,幫助改善地方政府、企業和居民的資產負債表。
特別要説明,2023年前后的中國股市是兩個概念。
2023年之前,我們總説要學習西方模式,覺得自己不夠成熟,向西方發達成熟資本市場看齊。
但2023年是個關鍵節點,這一年發生了質的變化。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我們的金融模式本質上不同於西方,我們講究「以義取利」,而不是唯利是圖。
所以,現在的中國資本市場肩負着偉大的歷史使命,通過自身活躍,與實體經濟、科技創新形成正反饋;也讓大家能從中賺錢,國家也能實現發展,中國式現代化也有了內生動力。
這是我要講的第二點,有形的手正在引領這次中國式長牛。
07
這輪長牛會伴隨着階段性快漲和階段性調整
這次中國「小白兔式」長牛,會伴隨着階段性快漲和階段性調整,一步步拾級而上。
這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中國資本市場缺乏純粹市場化的做空機制,我們所謂的「做空機制」是在市場亢奮、估值過高時,通過推進併購重組、資產注入,還有開展再融資和IPO。
這種中國特色的「做空機制」,能階段性抑制行情的亢奮,避免過度投機,讓行情始終為經濟發展服務。
面對短期的羊羣效應,沒必要羨慕或焦慮。很多人看到行情漲得快,就急得不行,總擔心再不進場牛市就結束了。
但其實牛市遠沒有結束,這輪牛市可能會持續20年,根本沒必要慌。
這個時候更應該關注資產本身的價值,而不是整天被市場波動牽着走,漲了怕踏空,跌了怕套牢,這是沒從本質上理解這輪長牛的。
以上講的是大趨勢,一是時代紅利,二是有形的手在主導和引領。
這個邏輯同時適用於A股和港股。
08
港股市場長牛背后的四大特徵
我們來分享香港市場長牛背后的邏輯,主要有四個特點:
第一,香港這輪長牛的特色在於擁抱祖國、國家賦能,融入祖國的發展大局。
從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香港的整體政治經濟面貌「由治及興」。
第二點,從資金面來看,港股和A股一樣,都會受益於社會財富尤其是居民財富從避險資產向股票、向權益資產再配置的大潮。
今年7月居民儲蓄減少了1.1萬億,而今年二季度,居民儲蓄存款還淨增加了5萬億人民幣。這説明社會財富從避險資產向股市再配置的浪潮纔剛剛開始,而且是良性循環。
只要不是瘋牛行情,資金配置的節奏也會比較平緩。不過我們要關注不同資產的收益率變化。
2022年到2023年上半年,我國居民儲蓄的定期存款迎來過小高潮,當時三年期定存利率基本在3%左右,但現在三年期定存利率大概只有1.7%左右,就連壽險的預定利率也降到了2%左右。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權益資產的性價比反而比避險資產更高。
也因此,我們不用妄自菲薄,很多投資者總問我「外資什麼時候來?」,好像外資不來,A股和港股就不會有行情一樣,這就有點「小國寡民」的心態。
而且「老鼠拉木杴,大頭在后頭」除了長線資金,隨着居民儲蓄搬家,還有銀行理財、貨幣基金、固收類資產,甚至是保險分紅型資產也會向權益資產再配置,這是時代級的大趨勢。
所以看問題要放長遠,要有大的歷史視角,不能只盯着眼前。
第三,「有了梧桐樹,才能引得金鳳凰」,港股的生態環境正在加速形成良性循環。
過去幾年,因為新舊動能轉換,香港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基本沒什麼活力,情緒都比較悲觀,擁擠到避險資產,即以三桶油、四大行、三大運營商為代表的資產。
且海外投資者對中國資產有眾多負面預期,一直壓制着中國資產,這導致2023年8月份港股的賣空佔比高得離譜,做空港股甚至成了全球最擁擠的兩大交易策略之一。
但從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2024年「9·24」、「9·26」的相關動向看,中國的產業發展格局和經濟發展格局其實已經很清晰了,只是很多人沒能理解而已。
不僅如此,北交所、科創板,甚至港股的新消費、創新葯、機器人、半導體等領域,很多都是民營資本和民營企業在主導,它們正在崛起、快速發展。
美國之所以被認為是全球大市場,主要因為它的服務消費規模比我們大得多,但純粹看商品消費,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內需市場。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認為中國目前的經濟格局更像是互聯網浪潮興起之前的美國。
當時美國的經濟和內需也在低位徘徊,但像山姆店、Costco這些新興商業模式已經開始崛起。那時候有名的基金經理彼得・林奇,會通過觀察老婆孩子買什麼東西,來尋找投資標的。
現在的中國也是如此,結構性亮點此起彼伏,不用太在意宏觀數據,只要宏觀穩住就好。不要指望經濟會崩,也不要指望會過熱,它會温和地走向高質量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優質的民營企業,紛紛到香港上市,給香港市場帶來了生機,也引導境內外增量資金持續流入。
從今年上半年、二季度開始,一些先知先覺的主動管理型外資已經開始佈局。隨着中國長牛的賺錢效應持續,中東的資金、歐洲的資金,甚至美國的對衝基金,我認為都會過來參與,畢竟它們也是要賺錢的。
這就是港股生態環境形成的良性循環。
第四,港股的底層投資邏輯發生了轉變。從外資主導的離岸市場化,轉向以及中國「朋友圈」,即認同中國發展理念的泛中資主導的在岸市場化。
要知道離岸市場通常是外圍的,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地投資者對待港股就像「過江龍」,A股漲了,看到港股有窪地,就跨過湘江去奪取定價權,結果沒賺到錢,被「打一頓」又回來,從來沒把港股當成主戰場。
外資也是如此,看到美股性價比不高,發現港股是窪地,就衝進來買一波,漲多了又減持甚至直接做空,更像是「扶貧」一樣,沒有長期佈局的打算。
在岸市場就不一樣了,對優質公司會有長期判斷,會長期持有。美國股市,就是典型的在岸市場,本土資金是定海神針、核心支柱。只要是好資產,跌多了就會有資金基於中長期佈局入場。
我們認為,這次港股市場投資邏輯從離岸轉向在岸,投資風格也會跟着變。以前在離岸市場,大家圍着「確定性」給溢價,紅利這類深度價值資產的賺錢機會比較大。但現在到了在岸市場,投資風格會更多元化。
一方面,價值股是「盾牌」,支撐市場中樞上移,像紅利資產、傳統行業的龍頭資產和核心資產,會持續進行價值重估;
另一方面,以科技、新消費、創新葯為代表的成長性資產,會獲得成長溢價,高增長對應高估值。
以上就是我想講的,港股超級長牛的兩大原因,以及四大特徵。
09
9月上旬依然是互聯網板塊逢低佈局的好時機
接下來我會對行業做一些逐一分析。
首先,我認為港股的互聯網板塊肯定是被錯殺了。
投資需要常識,淡化短期精準的數據,更看重長期模糊的正確,因為短期數據很多時候是噪音。
比如現在港股互聯網被外資持續做空,尤其是7、8月,做空阿里巴巴、美團、京東的動作很頻繁,這三家正在展開內卷大戰,
結果「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整個恆生科技指數都被做空。就連業績超預期的騰訊,估值和股價也受到壓制,這明顯有點反應過度了。
我們可以觀察港股賣空成交佔比,這個指標的中樞大概是15%。但到了8月底,這個數值已經超過了20%,歷史上賣空佔比超過20%的時間都不長,比較短暫。
一次是2023年8月,拜登對我們發動了一次小規模金融戰,港股賣空成交佔比高達35%左右,非常極端離譜。
一次是2024年3月,港股賣空佔比大概是30%,因為外資擔心中國經濟硬着陸、會出現危機,用西方2008年次貸危機、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的經驗來揣測中國。
我們當時寫了一篇報告叫《港股的春天》,戰略性看多港股,認為這是反轉信號。后來事實證明我們的判斷是對的,中國並沒有出現他們擔心的危機和硬着陸。
舉這些例子是想告訴大家,每一次外資對中國的做空到了極端值時,其實都是機會而不是風險,因為風險已經釋放了,后面即便內卷還在繼續,這些因素也已經反映在股價里了。
當然,我們也不能只看指數和指標,犯刻舟求劍的錯,還要看背后的邏輯。
其實8月27日美團和8月29日阿里的業績會很有代表性。
美團傳遞出的信號是「不怕打,別人打我就奉陪到底」,看得出來是被動應對,潛臺詞也能理解為「如果別人不打了,自己也不會繼續卷,主動權其實在阿里那邊」。
8月29日阿里業績會的意思是「自己並不想做外賣老大,已經達成了目標」,即通過「以打代練」整合、打通了旗下業務生態。
再加上監管也約談了這三大巨頭,讓他們將精力放在「卷星辰大海」上,去開拓科技增量的藍海市場。阿里業績會上提出科技對阿里產業的賦能,未來會成為整個互聯網行業的新敍事。
同時,11月15日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會正式實施。
從四季度開始,我認為互聯網板塊的基本面有希望反轉。
但要注意,從業績來看,三大巨頭的三季報可能還是偏糟糕,因為七八月份的情況已經成定局,尤其是7月內卷對基本面的影響比6月還大,不過8月內卷對業績的影響已經比六七月份邊際弱化了。
要從發展的眼光看,它們的估值已經反映了這種悲觀的盈利預測,所以業績出來頂多是利空出盡,不會有太大影響。
除了這三家,其他互聯網公司的業績其實還不錯。
特別是以騰訊、快手為代表的企業,可能還包括美圖,AI技術發展在上半年已經給它們帶來了正面的提質增效效果。
所以立足中期,現在9月上旬,依然是對互聯網板塊逢低佈局的好時機。
因為9月17日美聯儲會召開議息會議,大概率會降息,這意味着香港的流動性會有明顯好轉。
而且我們認為四季度人民幣對美元有望升值到7左右,港股本質上也是人民幣資產,人民幣升值會讓它的吸引力進一步提升。
所以四季度有望看到內外資共振,推動互聯網板塊上漲。
外資行為會分兩步走。
一步是平倉,之前大量的空頭頭寸會平倉,這會帶動港股飆升;這是港股行情的一大魅力,一旦做空壓力緩解,很容易從做空轉向逼空,形成上漲動力。
一步是隨着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外資會主動加倉。特別是那些對中國理解到位的非美國長線資金,還有歐洲、美國的對衝基金,都會主動買入港股。
要知道互聯網是香港市場的第一大權重板塊,不管是做指數配置還是量化交易,都會重點關注互聯網板塊,所以它會是最大受益者。
某種意義上説,互聯網板塊的走勢左右了港股指數。
所以,無論是恆生指數還是恆生科技指數,一季度都是全球表現最強的,但二季度開始就落后了,尤其是二季度末到現在,不僅跑輸A股,還跑輸了拉美等新興市場股市。
核心原因就是互聯網板塊受基本面和資金面的拖累,不過這些不利因素都已經接近尾聲,基本是利空出盡了。
現在港股正蓄勢待發,互聯網板塊的「深蹲」也基本結束,后面有希望「起跳」。
10
恆生指數11月前后有望站上28000點
我們認為,今年港股年內的高點肯定不在上半年,大概率會在深秋出現。往后看,9月上旬可能還會有摸底過程,9月下旬就有希望好轉。
9月下旬開始,隨着美聯儲降息,港股有希望震盪向上、逐級攀升,走出一輪穩健的慢牛行情。
按照這個趨勢,11月前后恆生指數有望上28000點,恆生科技指數則可能在6000到6200點之間。
所以我們判斷,從現在到年底,港股大概率會跑贏全球市場,無論是相比美股還是A股,它的彈性空間可能都會更大。
當然立足長期來看,A股和港股都可能迎來超級長牛,甚至有望持續將近20年。
在這個過程里,港股和A股是「兄弟連」,它們會交相輝映、你追我趕,一起推動中國資產的偉大復興,共同構築這一輪「金融強國牛」。
在長期趨勢里,你會發現A股和港股常常呈現「你方唱罷我登場」,回顧過去一年多的歷程就能發現這個規律。
這輪長牛里港股先啟動,去年3月份就開始發力,「第一浪行情」一直持續到10月8日,到了去年9、10月份,港股和A股基本是齊頭並進的狀態。
之后進入「二浪大調整」,港股從10月8日之后一直調整到今年1月中旬。
轉機出現在當時潘行長在香港參加亞洲金融論壇,提到要提高國家外匯儲備在香港的資產配置比例,那時港股賣空佔比從20%開始回落,市場風險偏好提升。再后來1月20日DeepSeek橫空出世,直接帶動港股互聯網板塊爆發,港股從1月中旬正式進入主升浪。
而A股的「二浪大調整」,是到4月7日,我們頂住了美國的對等關税戰的壓力。
當時匯金明確釋放出「平準基金」的信號,4月8日央行又表態會給匯金無上限的流動性支持,政策態度非常明確。
從最新數據也能看出,過去一年多中國央行對資本市場的賦能效果很顯著。
2024年以來,貨幣當局對其他金融性公司的股權一直在擴張,不管是環比數據還是整體規模都在增長。
隨着央行支持、匯金入市、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等政策落地,央行對以匯金為代表的其他金融性公司,債權規模已經達到1萬億左右,增長速度非常快。
而匯金、證金這類狹義的國家隊(廣義國家隊包括社保、養老金、企業年金、保險等聽從國家部署的金融機構)對A股股票型ETF的增持一直在持續。
截至今年中期,證金、匯金持有已披露的股票型ETF比例大概在37%左右,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之前,這個比例只有5%,足以看出現在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
這輪就是「金融強國牛」,是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之后啟動的,它肩負着歷史使命和國家使命,港股自然也在這個大框架里。
今年上半年,從港股ETF里也能看到「有形的手」,且南下資金已經成為港股增量資金的主導力量,港股資金面「中資主導」的特色越來越明顯。
當然,目前外資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大型民營股票,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
但除了這些超大盤股,像央國企高股息資產,還有中盤、中小盤的民營成長股,內資的主導性已經越來越強了。
我們認為,后續互聯網板塊會呈現「外資走、我們進」的態勢,而且到了四季度,隨着賺錢效應顯現,外資甚至可能重新增持互聯網板塊。
要知道對衝基金本質上是「賺錢為大」,沒什麼所謂的「節操」;去年9、10月不少美國對衝基金還在喊「AllinChina」「EverythingbuyChina」,可一旦市場有波動就立刻跑路,所以只要有賺錢機會,大概率會回來。
而且今年10月份四中全會之后,到了11月,伴隨着大家對「十五五」規劃的樂觀預期,對2026年中國經濟的美好預期,以及對科技賦能前景的樂觀預期。
所以,今年恆生指數和互聯網行情的高點,大概率會出現在深秋,甚至11月、12月的可能性更高。
11
創新葯的爆發力比新消費更強
新消費、創新葯以及AI相關資產,都屬於戰略性資產。
新消費板塊今年前6個月表現非常亮眼,光芒四射。但6月底開始,受解禁減持壓力、中報業績待驗證等因素影響,整體進入震盪階段,不過板塊內部分化很明顯。
泡泡瑪特這類中報業績超預期的公司,走勢比較穩健強勢;而業績不及預期的公司,是弱勢震盪。但不管是強勢震盪還是弱勢震盪,我們認為9月份都是逢低配置的好時機。
原因很簡單,到了四季度市場會關注「估值切換」,會按照2026年的業績預期給定價,估值會有提升空間。
目前新消費板塊,要多關注服務性消費、精神性消費,能和AI結合的精神型新消費會更好,這是歷史必然趨勢。
因為人均GDP超過1.2萬美元后,哪怕日本經濟低迷的二三十年,服務型消費佔比依然在持續提升,更何況是中國,但目前中國服務型消費還處於相對低迷的狀態。
要注意,到本世紀中葉中國要完成中國式現代化,其中到2035年就要實現「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的目標,核心標準之一就是中國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對海外市場有吸引力,就像過去幾十年美國文化成為全球的主導文化。
中國已經到了大國崛起的階段,文化軟實力對全球的影響會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最近的「Labubu現象」「老鋪黃金現象」,都能看出中國軟實力在輸出
所以,隨着人均GDP突破1.2萬美元,精神消費、服務消費會崛起;另一方面新消費品牌的出海佈局,也會成為新的增長點,這是新消費板塊的兩大支柱。
我們認為創新葯的爆發力比新消費更強。
新消費更多是低基數的服務消費、精神消費的爆發,創新葯則兼具消費屬性和科技屬性,不僅有出海邏輯、人口老齡化消費邏輯,更核心的是科技邏輯。
以前提到中國醫藥,大家第一反應是「仿製」,依靠低價競爭,沒什麼科技含量。
所以,之前不管是A股還是港股創新葯,很多都跌了80%、90%,市場覺得它的邏輯破了,當成普通製造業看待。
但現在情況已經反轉了,就連新加坡主權基金最近幾個月都在掃貨港股創新葯股。
外資對中國經濟本來不算樂觀,卻願意買靜態估值不低的創新葯股,本質上是看到了基本面中長期反轉的邏輯,其核心就是「科技邏輯」。
中國創新葯已經從「量變」到「質變」,從原來的仿製跟跑,逐漸變成創新葯領跑。
中國在全球藥物研發增長中,已經成為主要驅動力,國際化進程也在加速,進入放量階段的品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今年9月之后,創新葯領域的BD項目可能會多點開花、應接不暇,加上下半年多場創新葯大會會公佈很多數據值得期待,國內醫保目錄調整、商保政策推進等也會成為重要催化劑。
所以,中國創新葯的崛起,具有戰略意義。
還有一個數字值得關注,全球藥物出口過去由歐洲、印度、美國主導,中國更多是仿製滿足國內需求,還要從國外進口藥物。
但現在中國創新葯開始「卷全世界」了,就像過去二三十年中國家電、紡織、汽車、新能源走向全球那樣。
中國的創新葯能給全球人民的健康福利兜底,同樣品質下我們的價格更低,同樣價格下我們的品質更先進,它的藍海市場已經逐漸顯現。
除了國內消費,高毛利的增長點其實在巨大的海外市場。
現在日本、歐洲、美國這些高收入地區都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美國還在推進醫改降成本,中國創新葯性價比優勢明顯;印度雖然成本低,但藥品質量沒保障。
12
價值股在「中特估」的進程中依然有機會
價值股在「中特估」的進程中依然有機會。
目前港股價值股估值依然很低,港股通高股息指數的股息率高達6%以上,而國內10年期國債收益率只有1.7%左右,所以內資配置港股高股息資產的吸引力依然很大。
港股高股息資產在熊市是「純債邏輯」,像四大行這類央國企,有國家兜底,不會違約,還會持續高分紅,為國家財政做貢獻,這些公司派息率基本在50%以上,三桶油甚至能達到70%以上。
所以對低風險偏好的配置型資金,比如保險資金、養老資金來説,這類資產是非常好的選擇,性價比甚至比地方債、城投債高得多。
但價值股的行情,不只是「固收」屬性,還有「固收+」的彈性,除了安全邊際和2%以上的股息率(之所以是2%,因為10年期國債收益率才1.7%左右),更有業績彈性。
其中要重點關注化工、有色板塊,它們可能是大國博弈背景下的長牛的黃金賽道。
隨着美聯儲四季度降息,港股黃金股大概率會有指數級行情。
還有稀土、鎢這類戰略性的小金屬也是反轉邏輯,而且要將它們逐漸從價值股範疇向成長股邏輯抬升。
目前它們的估值依然屬於價值股範疇,不要看短期PE,要看其背后資源行業的戰略意義。
這些涉及國家安全、全球供應鏈安全的資產其重估價值,對應的當前市值、股價,絕對是底部區域的價值股,未來空間很大。
可以參照美國的稀土公司,它們的資產質量比我們差很多,但估值卻是「市夢率」級別,所以有色板塊要重點關注。
除了黃金、稀土和戰略性小金屬,銅、鋁也會有機會,隨着美聯儲降息,市場對美國經濟軟着陸的預期,以及四中全會后對中國經濟的樂觀預期,都會帶動它們上漲,但從中長期空間來看,它們可能不如稀土和戰略性小金屬。
化工板塊是「反內卷」最受益的領域之一,邏輯類似1998年到2001年上半年的國企改革,在總需求不大放水、物價相對低迷的背景下,通過資本市場盤活場外資產,提升微觀效率,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態勢,這個邏輯「反內卷」依然適用。
明后年,甚至今年9月份之后,我們可能會看到併購重組興起。
這讓優質的上市公司通過收購場外資產,快速改善行業競爭格局,行情也會持續受益。有色板塊也是這個邏輯。
另外,新能源、建材、鋼鐵等領域,也會通過資本市場賦能實現「反內卷」,推動行業競爭格局改善,形成「強者恆強、贏家通吃」的局面,這些都是「固收+」或紅利資產值得關注的領域,還有非銀板塊,券商、保險。
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9月份逢震盪都值得關注。
而且港股非銀板塊還多了數字資產、穩定幣相關的驅動因素,性價比可能會更高一些。
除此之外,港股的出口鏈也值得高度關注,大概就是這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