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4 17:35
(來源:知危)
《 陳魯豫・漫談 》和《 羅永浩的十字路口 》兩檔視頻播客節目,幾乎同一時間在 B 站上線。
兩檔節目的第一期,一邊是魯豫和易立競從提問者變成表達者開始對話,另一邊是羅永浩和李想聊對創業的思考。以小時為計數單位的兩期視頻播客,都在漸入佳境的對談空間里,捕捉到了易立競和李想的淚眼朦朧。
在短視頻創作者和用户們都深諳黃金三秒法則之后,你很難相信這兩期慢節奏的馬拉松訪談在 B 站上都有兩百多萬播放量,並讓網友們紛紛讚歎 「 時長滿足 」。
視頻播客,顧名思義,指的是音頻+視頻的內容形式,音頻為核心,視頻做補充,類似於 「 看朋友講故事 」 的形式。
其實視頻播客這種形式並不新鮮,在大洋彼岸, 視頻平臺 YouTube 已經超過音頻平臺 Spotify 成為美國使用最廣泛的播客收聽平臺。Cumulus Media 和Signal Hill Insights 2024 年秋季的《 播客下載報告 》中數據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每周播客聽眾主要通過 YouTube 收聽播客,這一比例較去年的 28% 有所上升。同樣,現在有三分之一的播客聽眾更喜歡帶有視頻內容的播客。
Edison Research 發佈的《 2024 年播客消費者報告 》顯示,在美國,67% 的 12 歲以上人口曾聽過播客,47% 的 12 歲以上人口是每月播客聽眾,34% 是每周播客聽眾。甚至 2024 年美國大選期間,「 社媒總統 」 特朗普放棄了不少傳統電視的訪談,轉而將視頻播客作為重要的競選利器。
顯然,視頻播客是一個在成熟市場已經應驗的產品。
今年 3 月,B 站上線自制視頻播客節目《 一麥三連 》,前幾期邀請了深受 B 站網友喜愛的毛尖、劉擎、羅翔坐下聊天。 7 月,B站發佈對視頻播客的扶持政策《 視頻播客出圈計劃 》,緊接着楊迪的《 迪聽 》、大左的《 左邊風很大 》、于謙的《 多新鮮吶 》、《 羅永浩的十字路口 》和《 陳魯豫·慢談 》陸續上線 B 站,颳起了一陣 「 視頻播客熱 」。
感嘆內容豐富之余,值得思考的是,在國內短劇、短視頻大行其道的之時,B 站為什麼反而想抓慢流量?
根據 Tech 星球此前報道,B 站內部曾發佈的《 視頻播客出圈計劃營銷合作規劃 》顯示,2025 年第一季度,B 站視頻播客在 「 運營、產品完全沒介入的情況下 」,受眾已經超過了 4000 萬,用户觀看時長從 69 億分鍾增長至 259 億分鍾,漲幅超過 270% 。
所以,從受眾來看,B 站的用户畫像和視頻播客的用户天然有重疊。
早在 2019 年,作為一個視頻平臺,B 站就上線了收藏夾后臺播放功能,並且持續優化聽視頻功能。現在,在視頻設置中打開 「 后臺聽視頻 」 功能,用户可以在 「 看視頻 」 和 「 聽視頻 」 兩種狀態下隨機切換。
與此同時,B 站在持續建設自己的 「 知識區 」。據 B 站公開數據顯示,早在 2019 年,B 站泛知識學習類內容的觀看用户數突破 5000 萬。學習類 UP 主數量同比增長 151%,學習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 274% ,網友們戲稱是 「 在 B 站上大學 」。
在 B 站看深度內容的用户習慣逐漸被培養起來后,視頻播客就成爲了天然的內容形式延伸。
另外,互聯網產業分析師張書樂對知危表示:「 B 站本身就有豐富的 UP 主資源,所謂視頻播客,和此前 UP 主們的內容創作並沒有太多邊界,反而可以突破 B 站二次元為主的視頻輸出範疇,達成 B 站近年來越來越泛內容化的新需求。」
B 站的 「 破圈 」 之路從未停止,此前,B 站也試圖抓住 「 短視頻的風口 」。
在 2022 年,「 Story-Mode 豎屏視頻 」 還在 B 站的財報和電話會中頻繁被提及,然而相關的質疑聲接踵而至,業界對 Story-Mode 是否能和抖快競爭也持有觀望態度。根據今年年初晚點LatePost 的報道,B 站廣告按素材類型的消耗佔比,過往是長視頻廣告一枝獨秀,現在是長視頻、短視頻、圖文廣告三分天下。
但從內容生態上來看,Story-Mode 依舊是 B 站中長內容的 「 補充 」,如何進一步把 「 長視頻 」 和 「 深度內容 」 延展,似乎纔是 B 站真正該探討的課題。
從這個層面上來説,視頻播客也是非常值得嘗試的一個品類,並且,這個品類也有可能讓創作者賺到錢。
比如,法律領域 UP 主 「 王一快 」( 祕塔科技 COO 王益為 )和 「 中二的大暄哥 」 在 B 站通過用户充電( 內容付費 )和知識課程,已經實現了客觀的年收入,並且相同內容的收入遠超音頻播客平臺。
創作者能賺到錢,意味着平臺本身也能得利,畢竟無論哪種內容形式,最終都將指向變現,視頻播客也是如此。除了 B 站,小紅書、微信、喜馬拉雅最近紛紛在視頻播客發力。以小紅書為例,今年 8 月,官方宣佈發佈 15-20 分鍾橫屏視頻並帶指定話題,即可隨機獲得 5 萬至 30 萬曝光。
但小紅書和 B 站的變現路徑顯然不同,官宣圖上,小紅書主打 「 飯桌閒聊 」、「 睡前談心 」、「 户外散步 」 這類 「 隨時隨地 」 都能聊的視頻播客,顯然和小紅書軟文植入、KOL 帶貨的氛圍一脈相承。
而 B 站最近推出的幾期節目,顯然走的不是這個路子。正如張書樂所言:「 此類內容的變現無外乎軟硬廣告、贊助、冠名或帶貨變現等。整體跳不出當下短視頻賽道的路徑,只是由於視頻播客更加大 V 化,或許更類似於傳統電視訪談或專題片那樣,走贊助冠名和商業植入的方式,更多的是品牌宣發。」
這和 B 站對自己的定位不謀而合,B 站 AD TALK 營銷夥伴大會上,B 站 COO 李旎提到:「 B 站會堅定不移地做好品牌。這不是指狹義的品牌廣告,而是幫助廣告主建立 「 影響用户心智的品牌影響力。」
對此,張書樂也提到,深度內容能夠提升整個站點的定位價值和品牌含金量,其未必需要極高收視率,卻可以成為品牌欄目。這是傳統電視臺的一貫打法,也適用於視頻站點。
今年 2 月,在大洋彼岸,YouTube 宣佈平臺上的播客內容每月活躍觀眾超過 10 億,遠超音頻巨頭 Spotify 。在國內市場上,B 站迫不及待拿下這塊市場:不僅拿出暑期 10 億級冷啟動流量,還在北京、上海提供機位、燈光、收音配齊的、全免費的錄製基地。
儘管視頻播客這類長內容在國內依舊存在小眾化、類型化、精英化的問題,但目前幾期節目下來,觀眾的反饋其實也證明了好內容依舊有價值,而 「 對抗碎片化 」 也正在成為一部分網友們的新追求。
撰文:鬧米
編輯:大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