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4 08:45
(來源:中國醫藥報)
轉自:中國醫藥報
渤健(Biogen)是美國有名的生物技術公司之一,總部位於馬薩諸塞州劍橋市。2020年,其銷售額達107億美元,員工總數9100人,以高效運營著稱。作為依託罕見病領域發展壯大的製藥巨頭,多發性硬化症始終是其核心賽道。這家因技術而生的企業,憑藉「借雞生蛋」的策略不斷發展壯大。
艱苦的創業征程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為生物學帶來革命性突破。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並不能利用這一發現去推動生物技術的發展。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基因重組過程的發現才真正激活了生物技術的商業潛力。彼時,大批科學家從高校走出創辦生物科技公司,渤健便是其中之一。1978年,渤健由多位頂尖高校的著名生物學家聯合創立,哈佛大學教授Walter Gilbert出任CEO。基於在基因技術方面作出的重要貢獻,渤健公司的兩位創始人Walter Gilbert和Phillip Allen Sharp分別在1980年和1993年獲得諾貝爾獎。
成立初期,渤健曾試圖利用基因重組技術研發生物藥,發展路線與Genetech高度相似。憑藉強大的技術實力,渤健成功融資數千萬美元,並於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在全球佈局研發網絡。但與多數生物技術公司一樣,渤健的融資速度遠不及研發投入的消耗速度。1984年,渤健虧損超1億美元,瀕臨破產。投資人紛紛質疑Walter Gilbert的商業能力,認為其雖具科研天賦,卻缺乏市場洞察力。
為求生存,渤健不得不通過授權產品、出讓專利換取資金。這一做法在當時引發爭議,業界指責Walter Gilbert將公司變成向全球企業輸出技術的「技術專賣店」。但事實上,當時的渤健日均支出高達10萬美元,若不如此,很難擺脫倒閉的命運。然而,技術不同於商品,掌握技術的人越多,技術就越不值錢,不斷出讓技術只會讓技術的價值不斷下滑。不久后,渤健每年的技術轉讓費便跌至2000萬美元以下。
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生物技術公司的股價陷入低谷,Genetech、Amgen等不盈利的企業接連遭遇財務危機,渤健亦未能倖免。內憂外患下,1984年Walter Gilbert被迫卸任,CEO職位空缺一年后,JamesL. Vincent接任。這位曾擔任雅培首席運營官、聯合健康與科學產品公司總裁的職業經理人,上任后立即對公司進行脱胎換骨的重組和改革:出售或關閉了所有歐洲業務,並着手收回20世紀80年代初授權出去的專利。
關閉業務相對容易,收回專利卻阻力重重,但James L. Vincent最終實現了這一目標。他上任時,渤健80%的專利已授權給其他企業,經過數年談判磋商,到1989年專利總回收率高達90%。隨后,他將這些專利重新授權,以換取更高的商業價值。隨着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很多專利的價值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二次授權讓渤健收入顯著增長,逐步具備償債能力。
儘管James L.Vincent全力減虧,但當時的渤健已積重難返,1985至1988年又累計虧損了7000萬美元。不過,持續投入的研發項目逐漸迎來突破。1986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先靈葆雅的重組α干擾素(Intron A)上市;1989年,史克必成的重組乙肝疫苗獲批。基於這兩個對外授權產品的上市銷售,渤健1989年營收達2850萬美元,首次實現盈利321萬美元。隨着授權產品的暢銷,渤健的佣金收入持續增加,1991年其授權的乙肝疫苗、診斷試劑及α、γ干擾素總銷售額達6億美元,帶動公司營收首次突破6000萬美元。
扭虧為盈后,渤健又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並在資金充裕后開始加速擴充研發管線。1989年,渤健開始研發一種水蛭素類似物(比伐蘆定),這款凝血酶抑制劑在早期臨牀試驗中表現亮眼,為公司吸引大量投資。同時,β干擾素(Avonex)也是其研發管線中最受期待的項目。1994年,這兩個管線的臨牀試驗進入尾聲,James L. Vincent甚至已組建好銷售隊伍。
然而,現實卻潑來冷水。1994年秋,比伐蘆定兩項Ⅲ期臨牀試驗數據公佈,結果卻讓渤健公司的高管們心情瞬間跌至谷底,樣本量高達4000多人的臨牀試驗結果顯示,比伐蘆定療效不及肝素。該項目耗費鉅額資金,消息公佈后,部分股東甚至計劃起訴渤健。雪上加霜的是,1995年1月,德國先靈公司宣佈將生產β干擾素-1a,而這款產品正是渤健宣稱擁有全部專利且仍處於臨牀階段的核心項目。雙重打擊下,渤健再次陷入虧損,半年內股價從56美元/股跌至35美元/股。 (一)
(摘編自《跨國藥企成功啓示錄》,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